喜⾬亭记苏轼原⽂、翻译、注释
喜⾬亭记苏轼原⽂、翻译、注释
喜⾬亭记苏轼原⽂、翻译、注释1
【原⽂】
【原⽂】
喜⾬亭记
〔宋〕苏轼
亭以⾬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不忘也。周公得⽲,以名其书;汉武得⿍,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其喜之⼤⼩不齐,其⽰不忘⼀也。
余⾄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凿池其南,引流种⽊,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麦于岐⼭之阳,其占为有年。既⽽弥⽉不⾬,民⽅以为忧。越三⽉⼄卯乃⾬,甲⼦⼜⾬,民以为未⾜;丁卯⼤⾬,三⽇乃⽌。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告之⽈:“‘五⽇不⾬可乎?’⽈:‘五⽇不⾬则⽆麦。'’⼗⽇不⾬可
乎?‘⽈:’⼗⽇不⾬则⽆⽲。‘⽆麦⽆⽲,岁且荐饥,狱讼繁兴,⽽盗贼滋炽。则吾与⼆三⼦,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赐之以⾬,使吾与⼆三⼦,得相与优游⽽乐于亭者,皆⾬之赐也。其⼜可忘邪?”
既以名亭,⼜从⽽歌之。歌⽈:“使天⽽⾬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饥者不得以为粟。⼀⾬三⽇,繄谁之⼒?民⽈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天⼦⽈不。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名,吾以名吾亭。”
--选⾃《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集事略》
【典故】
【典故】
1.“周公得⽲”⼆句:周公,周成王得叔⽗姬旦。相传周成王得弟弟唐叔得到了⼀株⽣长特殊得⽲,认为是吉利得象征,就献给成王。成王转送给在东⼟的周公,周公就写了⼀篇⽂章,叫《嘉⽲》,来纪念这件事。这篇⽂章已失传。
2.“汉武得⿍”⼆句:汉武,即汉武帝。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武帝元狩七年夏六⽉,得宝⿍于汾⽔上,改年号为元⿍元年(公元前 116 年)。
3.“叔孙胜敌”⼆句:春秋时期鲁⽂公⼗⼀年冬,鄋( su ō )瞒族侵犯鲁国,⽂公命叔孙得⾂率兵抗御,在咸地⼤败鄋瞒军队,俘获了鄋瞒得⾸领侨如。叔孙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就给他的⼉⼦起名叫“侨如”.
【背景】
【背景】
宋代⼤学⼠苏轼所建,位于陕西凤翔东湖之中。
苏轼26岁时,他受朝廷诏命,到凤翔来做“签判”,即⽂书类⼩官。他精⼒充沛,才⼲独卓,性喜创造。府衙后⾯有⼀块荒废多年的空地,他规划,掘沟引⽔,垒墙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个⼩花园。园中⼼⼟丘上⼜修了⼀座可观赏园景⾊的亭⼦。这时,因为当地旱性严重,⽲苗枯焦,苏轼被派了⼀项紧
急差事:赴太⽩⼭求⾬。当时⼈们救灾只靠求神。苏轼极认真地做这件事,求神祝祷,甚⾄向皇帝写疏奏,请求把太⽩峰龙神的爵位由“侯”改为“公”,因为唐代就封“公”,如今降了级恐怕龙神闹情绪,不
下⾬。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为“公”.过了些⽇⼦,阴云密布,雷声轰轰,下了⼀场透⾬。百姓欢呼踊跃,恰在这时节,苏轼主持修建的园亭完⼯。他喜好交游,请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宴饮祝贺。苏轼借势随缘,给⾃⼰的⼩亭取了个嘉名“喜⾬亭”.双喜临头,苏轼⽂思泉涌,写了⼀篇⽂章,名为《喜⾬亭记》。 这座亭⼦⽤⾬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它来命名事物,表⽰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赏赐的稻⽲,便⽤“嘉⽲”作为他⽂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便⽤“元⿍”称其年号;叔孙得⾂打败狄⼈侨如,便⽤侨如作为⼉⼦的名字。他们的喜事⼤⼩不⼀样,但表⽰不忘的意思却是⼀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修建了⼀座亭⼦,在南⾯开凿了⼀⼝池塘,引来流⽔,种上树⽊,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的南⾯下了麦⾬,占⼘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此后整整⼀个⽉没有下⾬,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的⼄卯⽇,天才下⾬,甲⼦⽇⼜下⾬,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下了⼤⾬,⼀连三天才停⽌。官吏们在院⼦⾥⼀起庆贺,商⼈们在集市上⼀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起欢笑,忧愁的⼈因⽽⾼兴,⽣病的⼈因⽽痊愈,⽽我的亭⼦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向客⼈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就长不成麦⼦了。‘⼜问’⼗天不下⾬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天不下⾬就养不活稻⼦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上游玩享
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来,使我与你们能够⼀起在这亭⼦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的恩赐啊!这难道⼜能忘记的吗?”
既⽤它来命名亭⼦以后,⼜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挨饿的⼈不能把它当作粮⾷。⼀场⾬下了三天,这是谁的⼒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量。归功于天⼦,天⼦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的功劳,归之于太空。⽽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来命名我的亭⼦。” (王⽔照)【赏析】
【赏析】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于是命名为“喜⾬亭”.⽂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们久旱逢⾬时的喜悦⼼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喜⾬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风翔府任判官时所作。全⽂不长,共五百来字,四⼩段⽽已,然⽽却写出了异样的⾊彩。
《喜⾬亭记》是苏轼的⼀篇散⽂作品,⽆论就其使⽤的散⽂形式来看,或者就其表现的内容和给⼈的艺术感受来看,都是⼀篇值得我们注意的艺术精品。
“喜⾬”⼀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春秋⾕梁传》中说,“夏四⽉不⾬者闵⾬也,六⽉⾬者喜⾬也”,这是第⼀次出现的“喜⾬”⼀词。⽤了“喜”字,说明⼈对于⾬的感受和评论,所以《尔雅》才说:“⽢⾬时降,万民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代称⾬,含有喜⾬之意,将它和⽣民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庄⼦》中有段⽂章说到春秋时的⼀次⼤⾬的情况。“宋景公时,⼤旱三年。⼘之,以⼈祀乃⾬。公下堂顿⾸⽈:’吾所以求⾬者,为⼈;今杀⼈,不可。将⾃当之。‘⾔未卒,天⼤⾬⽅千⾥。”这种⾬可以说都是喜⾬,解救苍⽣于倒悬之苦,与民⽣关系极⼤,所以历朝历代的⽂学作品都对此有所吟诵。《诗经》⽽下,曹植、谢庄、谢朓、鲍照等⼈都写过⼀些喜⾬诗,唐代的杜甫更是写了《春夜喜⾬》、《喜⾬》以
及《过⽩⽔明府舅宅喜⾬》等以“喜⾬”为题的诗。以赋体的形式吟咏喜⾬的也不在少数,⽐如晋傅咸、六朝宋的傅亮、唐明皇、张说以及贾登的《喜⾬赋》等,很难说有名,但是那种给百姓带来⽢霖,预⽰来⽇丰收,⽣活将⽆忧愁的快慰⼼情却是表现了出来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杜甫的“随风潜⼊夜,润物细⽆声”了。
令⼈觉得奇怪的是,⽤散⽂的形式写作喜⾬的,在⽂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喜
⾬亭记》就显得⼗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未写⽽⾃⼰写了这⼀题材,对⽂学史有所贡献尚不⾜为奇。⼀旦后⼈接⼿写作,超越了前⼈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点⽂学史的价值⽽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就具有很⾼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品味的地⽅。也许正是这⼀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不前,⼼⽢情愿地让苏轼⼀枝独秀了吧。 ⽂章开始即点明了⽤“⾬”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起。他⼀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有了喜事,常常受⽤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的关系。第⼀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异⽲,献给了成王。成王将⽲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篇。第⼆件事,汉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在汾⽔上得⼀宝⿍,于是改年号为元⿍元年。第三件事,鲁⽂公⼗⼀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公派叔孙得⾂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的⼉⼦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来说,⼏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的名称⽤作⾃⼰⼉⼦的名字?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论如何,这是作者为要以⾬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铺垫,再说事和⾬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前提、⼩前提的.三段论⼀样,有了⼤前提,后⾯的话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接受。
醉翁亭记翻译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年,建官舍,⾏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个⽉没有下⾬,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知的。在这⾥,恰
好显⽰了苏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诱⼈,想酒⽽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时鲜。⼀切就是那么巧,⼜那么惬⼈⼼意。这⾥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望眼欲穿,结果是“⼄卯乃⾬,甲⼦⼜⾬”,这种句⼦,轻淡、简单,但不寡味,很像甲⾻⼘辞中的语⾔,但甲⾻⼘辞中是占问、预测,这⾥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读来是令⼈⼼醉的。够不够?“百姓以为未⾜,丁卯⼤⾬,三⽇乃⽌!”按,⼄卯是四⽉初⼆⽇,甲⼦是四⽉⼗⼀⽇,丁卯是四⽉⼗四⽇。半⽉之内连降了三场⾬,前两次不⾜,第三次⼀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下得实在。要说好⾬,喜⾬,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喜⾬!杜甫的“随风潜⼊夜,润物细⽆声”,总令⼈有细⼩⼊微不够⼤⽓的感觉。这⾥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句的作⽤,这⼀抑、⼀落,然后产⽣后⾯的三⽇⼤⾬,效果才能够显⽰出来。没有这么⼀句,当然也可以成⽴,但是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产⽣的欢快⽓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造情,⽽苏轼这⾥却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起融⼊了喜⾬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命名“喜⾬”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陈了。但是苏轼⼜在这⾥做出了好⽂章,说他
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论如何,作者在这⾥表现出了惊⼈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锋⼀转,以设问的⽅式,从反⾯⼈⼿来探讨喜⾬。曲径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写此⾬的唯⼀途径,但苏轼到了,并不⼀定是妙⼿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所在。⽂中说道:“五⽇不⾬可乎?⽈:五⽇不⾬则⽆麦。……⼗⽇不⾬可乎?⽈:⼗⽇不⾬则⽆⽲。”⽆麦⽆⽲,饿鸿遍野,盗贼蜂
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不到⼗⽇,就喜⾬骤⾄,泽惠我民,⼜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加上这么⼀段,⽂章就显得⼗分充实,丰满,在对⽐中更觉得⾬之可喜。
写到这⾥,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妙。“使天⽽⾬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饥者不得以为粟,⼀⾬三⽇,伊谁之⼒?民⽈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天⼦⽈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的⼤功劳像画饼⼀样,在太守、天⼦、造物和太空⾯前虚晃⼀⼆,并忙⾥偷闲出了⼀句,让这些⼈都⼀⼀默然,谦虚地拒绝这⼀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喜⾬来为亭⼦命名吧。⼀虚⼀实,⼀推⼀进,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个“⾬”字。⼀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章中,“⾬”字出现了⼗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喜的喜⽓洋洋的⽓氛。
中国古代,⾃孟⼦开始,创天⼦、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苏轼的此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章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排⽐句多。⽐如第⼀段,作者为了说明古⼈有喜事则名物以⽰不忘,举了三个例⼦,三个例⼦就是三个排⽐句,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意⽅⾯有⼀种说理透彻,充实满⾜的感觉。第⼆段写⼤⾬之后,百姓的欢乐场⾯以及第四段的“⾬珠”“⾬⽟”说,也同样⽤的是排⽐形式。在⼈们喜之不尽,⼿舞⾜蹈之时,⽂字上必须有所变化,⼀味的松散不可能有⽂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眼引⼈。⼆、结尾的⽤韵。《喜⾬亭记》的结尾很有意思,它既照应了开头,⼜给⼈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的。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对⼤⾃然发问的句⼦,以表达他的⼈⽣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之后,感谢谁为好?这⾥他展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从天⼦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粟”押韵,“⽇”“⼒”押韵,“功”空“押
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优雅俊美,然⽽是虚笔,真正⽬的则是要归之其⼩⼩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太守、百姓、借助”喜“之”⾬“⽤⼀个亭⼦联系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篇⽂章的主题所在。
喜⾬亭记苏轼原⽂、翻译、注释2
喜⾬亭记
作者:苏轼
原⽂:
原⽂
亭以⾬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不忘也。周公得⽲,以名其书;汉武得⿍,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其喜之⼤⼩不齐,其⽰不忘⼀也。
予⾄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凿池其南,引流种⽊,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麦于岐⼭之阳,其占为有年。既⽽弥⽉不⾬,民⽅以为忧。越三⽉,⼄卯乃⾬,甲⼦⼜⾬,民以为未⾜。丁卯⼤⾬,三⽇乃⽌。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告之,⽈:“五⽇不⾬可乎?”⽈:“五⽇不⾬则⽆麦。”“⼗⽇不⾬可乎?”⽈:“⼗⽇不⾬则⽆⽲。”“⽆麦⽆⽲,岁且荐饥,狱讼繁兴,⽽盗贼滋炽。则吾与⼆三⼦,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赐之以⾬。使吾与⼆三⼦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之赐也。其⼜可忘耶?”
既以名亭,⼜从⽽歌之,⽈:“使天⽽⾬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饥者不得以为粟。⼀⾬三⽇,伊谁之⼒?民⽈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天⼦⽈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名。吾以名吾亭。
翻译:
这座亭⼦⽤⾬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它来命名事物,表⽰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赏赐的稻⽲,便⽤“嘉⽲”作为他⽂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便⽤“元⿍”称其年号;叔孙得⾂打败敌⼈侨如,便⽤侨如作为⼉⼦的名字。他们的喜事⼤⼩不⼀样,但表⽰不忘的意思却是⼀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修建了⼀座亭⼦,在南⾯开凿了⼀⼝池塘,引来流⽔,种上树⽊,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的南⾯下了麦⾬,占⼘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此后整整⼀个⽉没有下⾬,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的⼄卯⽇,天才下⾬,甲⼦⽇⼜下⾬,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下了⼤⾬,⼀连三天才停⽌。官吏们在院⼦⾥⼀起庆贺,商⼈们在集市上⼀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起欢笑,忧愁的⼈因此⽽⾼兴,⽣病的⼈因此⽽痊愈,⽽我的亭⼦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开酒宴,向客⼈劝酒⽽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可以吗?”他们回答说:
‘五天不下⾬,就长不成麦⼦了。”⼜问“⼗天不下⾬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天不下⾬就养不活稻⼦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来,使我与你们能够⼀起在这亭⼦⾥游玩赏乐的,都靠这⾬的恩赐啊!这难道⼜能忘记的吗?”
既⽤它来命名亭⼦以后,⼜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挨饿的⼈不能把它当做粮⾷。⼀场⾬下了三天,这是谁的⼒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量。归功于天⼦,天⼦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的功劳,归之于太空。⽽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它来为我的亭⼦命名。
注释:
1、志:记。
2、周公得⽲,以名其书:周成王得⼀种“异⽲”,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篇。
3、汉武得⿍,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宝⿍,于是改年号为元⿍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应在元⿍四年,元⿍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叔孙胜敌,以名其⼦:鲁⽂公派叔孙得⾂抵抗北狄⼊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遂
更其⼦名为“侨如”。
5、扶风:凤翔府。
6、明年:第⼆年。
7、治:修建。
8、⾬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
9、占:占⼘。
10、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丰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