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
王俊虎
(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
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
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
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老舍;文学创作;影视传媒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054(2007)03—0O60—04
20世纪末,文坛盛起一股给中国现当代作
家重新排座次的热潮,而老舍在各种新设定的版
本中位置基本不变甚或提前.当然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老舍的文学实力和人品.除此之外,笔者认
为,老舍在当代读者心目中的卓越地位与当代影
视传播也有着重大关系.纵观六大作家(鲁迅,
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文学作品在
当代的影视传播,除郭沫若因创作题材特殊而
外,其他作家都有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连续
剧,其中老舍的作品被拍率最高,也最受影视传
播媒体和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相当的知名度,身上较少官方彩,审美
感知的特立独行使老舍作品《我这一辈子》成为
新中国电影脚本的首选.《我这一辈子》是老舍
最早一部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小说(由文化影业公司出品),也是六大作家建国后最早被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1950年,电影《我这一辈子》由石挥导演并主演,受到观众的好评,获得成功,为现代文学名着改编影视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也给建国后精神食粮严重匮乏的中国读者和观众提供了难得的视觉盛宴.剧中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幽默地道的北京口语,熟悉的风俗人情,使原着作家老舍先生在观众心目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建国伊始,老舍被中国影视界看重,除了作
品的自身魅力而外,恐怕还与老舍独特的地位和个性有莫大的关系.老舍是着名的无党派人士, 他建国前的文学创作态度始终不偏不倚,始终从老百姓的视角来观察世态炎凉,政局跌宕.老舍除了为人谦和,喜交朋友外,身上特立独行的个性彩无疑也会引起艺术家的关注.比如,老舍是六大作家中唯一一个在建国后敢于长期穿西服,系领带,拿手杖的作家,"他的服装特别有
意思.当时剐剐进城,穿的绝对是干部服,女同
志穿列宁服,戴八角帽,人人都是这样.他老先
生坚持穿西服,金丝眼镜,尖头皮鞋,领带,笔
挺的西装,大衣,他有钱,完全可以做一身,二
身,三身干部服穿上,但是他就穿成这样.走到哪,所有的人都用瞪成包子似的眼看他."…
老舍也是建国后唯一没有被大家称呼为"同志" 而尊为"先生"的大作家,他的儿子舒乙至今提
起老舍也是言必老舍先生."解放后都是同志了吧,唯独到他这儿不同志,一定叫他老舍先生.
当初我觉得有一点,这个人肯定不是咱们的同
志,是一个另类.但是这个人还是值得尊重的,
还是一个长者,还是可以尊为长辈的一个人,所
以叫他老舍先生……我只好从众了,虽然是自己
[收稿日期]2006一O1.15
[作者简介]王俊虎(1974一),男,陕西大荔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
6O一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
的爸爸,但是叫老舍先生o"[1](P136)这样的穿着和
称呼,在那个年代,没有相当的胆量和独特的审
美观念,是支撑不起来的.恐怕老舍身上的这种
与众不同的"洋气"与电影这个摩登事物最容易
契合,自然也会引起电影艺术家们的关注与
喜爱.
但是,随着政治气候的风云突变,尤其
195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
《武训传》的批判,极"左"文艺思潮开始抬头,
严峻的文艺政策使影视界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老舍
的合作,最终结果是不得不忍痛割爱,严格遵循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要求,不再
冒险改编老舍这个与当时政治氛围不完全协调,
契合的作家的作品,转而寻求政治上能够过关的
作家的作品.《新儿女英雄传》,《祝福》,《林家
铺子》是随后出现的政治上(尤其作家身份)较
为"可靠"的影片.即便这样,鲁迅,这个被毛
泽东尊为"现代圣人",代表新文化正确方向的
伟大作家的作品,由于后来阶级斗争,极"左"
文艺思潮的泛滥,在1956年电影《祝福》上演
后也再无作品被搬上银幕,直至1981年鲁迅百
年诞辰,中国银幕才刮起一股较为强劲的"鲁迅风".而身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一生以谨
慎着称的茅公因《林家铺子》这部影片受到严厉批判并累及友人,编剧夏衍先生.鲁迅,茅盾尚
且如此,更遑论老舍.
1982年,北影厂的第三代导演凌子风独具
慧眼地将老舍平生最为得意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搬上了银幕,告别电影银幕三十余年的老舍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引起了新时期观众的极大兴趣,一时好评如潮."同当时的某些影片(包括
某些改编文学作品的影片)相比,确实在不少方
何冰面都高出一大截儿;起码儿它有自己的彩和芳香,没有混同到一般化的行列当中去.它所表现
的生活有着具体的,明确的时代和地区特点;它
的人物塑造一人有一人的个性;人物的语言生动传神,绝少'学生腔'和'八股腔';整部影片
的风格沉郁简洁,老舍作品的味很浓,老北京的
生活气息也很浓.……《骆驼祥子》是今年出品的最佳影片之一,它卓然不,在恢复和发展电
影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走民族化的创新之路方面,又拔了个尖儿."演员张丰毅的精彩表演也得到肯定,并因
此奠定了他在演艺界的地位,"要是单从人物造型,演员气质上看,影片的几个主要角中,得
说张丰毅扮演的祥子最接近原小说的描写,厚嘴唇,光脑袋,扇面似的肩背,出号的一双大脚,
还有那憨厚的一笑,都能和我们读者想像中的祥子对上号."从此,老舍的文学作品不断升温,
频频与影视联姻,开创了现代文学名着改编影视剧目的新高潮.
1985年8月,中国最具权威,收视率最高
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由北京电视台摄制的中国新时期最长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该剧由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长达
28集,在电视连续剧越来越长的今天,这样的
长度也许不算什么,但在那个时期,这样的规模
无疑是令人咂舌的,这部作品不经意间开创了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新纪元.该剧从8月12日
到9月9日的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一时中国的老百姓谈必《四世同堂》,看必《四世同堂》,中国的大江南北真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从普通老
百姓这方面来看,演出确实取得成功,那么专家
们是如何评价的呢?着名学者王富仁在电视剧播出后的一段评论应该最具代表性."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出现,第一次在屏幕上展现出现代文学名着改编的光辉,它以抗战时期富于民俗特的北平城为背景,以祁老汉一家为核心,将
条小胡同里三教九流的市民生活推到幕前,通
过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不同命运,揭示出八年抗战期间社会众生相.剧中既有善良,正直
的普通民众,大义凛然,不甘屈服的热血青年,
也有苟且偷生,卖身日寇的民族败类.在生动丰
富的形象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l3j("主流媒体,专家学者,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