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1-8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世界十大名校(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时代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志社投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
中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可见,这段话是在讨论“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二者存在辩证关系,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不能”指的是客观能力上做不到,“不为”指的是主观意愿上不肯做。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只要不惧艰难,勇于挑战,有时“不能”者亦可以变成“可能”者。这只是要看主观意愿上“为”还是“不为”。材料给的任务是给《时代青年》杂志社投稿,考生要联系当下青年人来谈“不为”与“不能”: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要摒弃“不为”,努力大有作为。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更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为“不能”,何为“不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
2.我们应该有所为。
3.勇担重任,将“不能”变成“能”。
4.“不能”是客观限制,“不为”是主观逃避。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
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题目以中国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为载体,间以东西文化对比,启示考生探讨“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多元关系。考生可以从题目出发,向个人修养、文化建设、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等层面拓展。文题也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特点与文化建设、文化风格与文化自信等之间的关系。文章重点应在辨析实用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展现思维水平。
审题立意参考:题目以中国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为载体,间以东西文化对比,启示学生探讨“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多元关系。考生可以在行文中向个人修养,文化建设,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等层面拓展,文章重点应在辨析实用与审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展现思维水平。
范文:
文质相济,内外相兼
追溯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浩荡文化脉络,无论是在古代建筑领域,还是饮食烹饪方面,智慧的古人都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哲思:外在的物质世界应与内在精神相互统一。
孔子有言:”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早期的君子之道在如今仍有启迪功效质,即外在的实用性。
质是万事万物周转运行的基本准则,失去了质的“实用性”,那么一切锦上添花、画龙点晴的妙处便如虚幻泡影,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质是娇妍花朵的与生俱来的形态和花香,而非她给人带来的愉悦;质是亭台楼阁的与生俱来的高峻外形和居住功用,而非人为添加的艺术观赏效用;质是美味佳肴的与生俱来的热量和饱腹感,而非起脱于食物之外的精神享受……质是洗尽外在铅华而原形展露的“真”与“根”。
由此可知,行君子之道,应先恪守个人之“质”,保存个人本性原始的实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地质勘探师朱胜潜曾说:“搞地质勘探的,远看像逃难的”。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
华,默默无闻的人已经在他那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了三十一年之久了,正是因为他守住了”质”,才能在生命的一亩三分地上唱响生命之歌,即使他没有夺人眼球的英俊外表,却也能凭借这份”大国工匠”般求实踏实的态度,从阴暗嘲哳的人中站出来,站成一道绚烂的风景。
文,即内在的雅致性。
顾城说:“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诚哉斯言,如果一个人只有纯粹本真的“质”,却缺乏丰盈生动的“文”,那么,无疑他的生命将会黯淡得如枯萎之花,死寂得如涸辙之鱼。
由此观之,观生命之美,应要修炼内在之“文”不止于脚下的万古长途,更应留意余外的优美和雅致。一向被称作“乐天派”的苏轼,正是因为艺术和诗歌的慰藉才能走出那段灰沉的遭遇,成为万世景仰的一代词宗。我们青少年应做到文质相济,内外相兼,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修养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野,甚至在我们的校园里,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繁茂的枝叶,如一把巨伞,庇护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有时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