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沉郁悲怆、简淡古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诗集《剑南诗稿》传于世。陆游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数量最繁富的大诗人,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诗始终倾诉着一种深沉激切的爱国情绪和壮志难酬的郁勃之气,反映出在山河残破、亡国灭种的特殊时代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在当时与后世,都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在艺术上,其诗也以最为广泛的题材、更为多样化的风格、更具感染力的抒情性以及沉郁悲怆、简淡古朴的审美特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情感悲慨,力透纸背
诗是情感的艺术,离开了情绪的表达,诗也就失去了魂魄。金圣叹说:"诗者,诗人心中轰然一声雷也!"所以要考察陆游的审美风格就得探求其抒情艺术的特点。
(一)抒"忧国复忧民"的家国之痛。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陆游在父亲奉调进京的一艘官船上出生,其时正风雨大作,淮河波涛汹涌。此时的政局也与他出生的天气一样,女真族的铁骑已踏破了北宋统治者的大梦,皇都陷落,徽宗、钦帝两个皇帝连同后妃、公主、皇亲国戚以及百技工匠等三千余人被金人掠至北方。所以陆游出生后接受的人生第一课就是举家四方逃难,而后在成长过程中他所看的最多的是他的亲友每论及时势,"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这样感人的情形,因而"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就成了他一生的理想,"忧国复忧民"(《春晚即
事》)就成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他的大部分诗章也就异常生动地抒发了这种爱国情怀。一部《剑南诗稿》"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可谓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激情,响彻着抗击异族侵略、收复失地、解救在金人统治下人民的强烈呼声,以至寤寐、一饭之间亦不忘中原,其爱国忠君之心真堪与屈原、杜甫相提并论。如作于六十二岁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歌借着那段铁马秋风、从军戍边生活的回忆,对屡出祈山北伐的诸葛亮表达了深深的推许,也进而抒发了壮士凄凉、宝刀空老的悲哀之情。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把北方父老的殷切期待和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政策一融于诗,表达了内心极大的愤慨与不平。类似情绪的作品在陆游诗中简直举不胜数,可以说渴望收复失地、洗雪民族耻辱的情感贯穿了诗人的一生,至死都未曾改变过。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诗人即将告别这又爱又恨的现实人生了,但他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国家的残破、山河的破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透过诗翁这些炽烈喷薄的诗章,仿佛依然能看到他那盘马弯弓之姿、气吞残虎之势,感受到诗翁的雄豪雅健,深切体会到他那种英雄失路、壮士凄凉的深深悲哀,那种对祖国、对理想至死靡它、感天泣地的精神。
(二)抒情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志士悲愤。陆游的爱国抒情诗一般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为国报仇雪耻、投笔从戎、以身报国的雄豪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种思想内涵上的特质表现在抒情艺术上就是它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郁和李白的浪漫,并将两种风格和谐地融为一炉,既以杜甫式的深沉、厚重与郁结作为诗
人表现"忧国复忧民"的情感基调,成为其抒情的魂魄,又把李白式的激情、想象、张扬的个性意识以及善于夸张跳跃、善写梦境等艺术手法借鉴过来作为自己抒情的手段,从而使他的诗在抒情上形成了既沉郁顿挫又豪气冲霄的艺术风格。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是陆游学杜甫学得最像、最具沉郁顿挫特的作品之一,诗歌描绘了朱门歌舞、征夫白发和遗民泪尽三个典型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之中,诗人揭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戍边战士的悲辛、北方遗民的苦难,表达了他对最高统治层文恬武嬉的深切愤怒。"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书志》),诗人恨不得手刃奸臣贼子以谢天下黎民百姓!全诗句句是血,声声是泪,语词沉痛而又豪迈不羁,将强烈的忧国之情与壮志难伸的悲愤贯穿其中,可谓学杜诗"得其骨"、"得其心"了。剑南诗中这种似老杜的沉痛、郁结、雄厚的作品比比皆是,都是以深沉激愤、悲愤苍凉为抒情基调的,如《书愤》、《龙眠画马》、《中夜闻大雷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雪夜感旧》等等,但是这种沉郁之情、家国之痛并不如老杜那样直接化入诗中,使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也显露出一种非常显豁的沉郁、浑厚的风格,把情感收敛凝聚在诗歌语言背后,从而形成并不外现的精髓与灵魂,而是在外表现形式上更多地汲取了李白式的激清、想象和浪漫的手法,所以后人甚至称陆游为"小李白"。具体地说,陆游使用李白之法来抒情大体上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用夸张、跳跃之法来表白冲天的气概。陆游一生的境遇与李白极为相似,李白一生都热切地期待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时刻渴望着登龙门、蹑魏阙、踞高位,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志向,但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美好梦想而已,从未付诸实践过。陆游亦然,他的一生中只是48岁那年随王炎在四川抗金前线生活了七八个月的时间,算是切实地从戎报国了,但此期间宋军与金人间并未有一场战事发生,而后陆游或调任闲职,或贬谪罢官,最后孤愤、怅惘地死于山阴家中,可以说他的一生历尽了坎坷,充满着矛盾,交织着生命的冲撞、挣扎和投足无门、请缨无路的痛苦。由于与李白境遇的极其相似,所以他从李白处学来了傲岸狂放,学来了傲倪一世、目无余子,为自己起"放翁"之名号即是例证。表现在诗歌上即是奔放的激情、夸张的想象以及极端个性的张扬,其豪言壮语、感慨言、反问语、夸张句层出不穷,试以《长歌行》为例: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此诗从诗人报国的伟大抱负写起,然后写抱负的无法实现,以及年老闲置的处境与心绪,进而写以"剧饮"来抒发无由施展抱负的无奈与悲愤。在抒情风格上,全诗为抒发狂放不羁的感情,使用了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写得辞气踔厉,有如长江出峡,涛翻浪涌,不可阻遏,声口吻颇像李白的《将进酒》。后人评此诗是陆游的"压卷"之作,大概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吧。
需要指出的是,陆游学习李白,并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模仿,而是有自己的个性创造,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有强烈的自我情感,如其构思是建立在古今对比之上的,往往囊括了较长的历史跨度,叙述时空感强,抒发感情跳跃性大,使人感到时而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时而又如翠岭明霞,碧溪初月,表现出与李白面目不同的风格。
其二,借梦境、幻想来表白填膺的愤懑。陆游为国雪耻、收复中原的豪壮理想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苟安政策是尖锐对立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陆游的人生中是难以解决的,于是诗人除了醉饮佯狂,故作豪放言、夸张语以外,便常用梦境与幻想的方式来排解内心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伤和愤懑,因为梦境幻想似乎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也不用考虑基础和条件,哪怕是天涯万里、幽冥异路,也可说见就见,哪怕是现实中根本做不到的事,梦境幻想中也能够如愿以偿。既然梦与幻想是现实人生不足的补偿,所以陆游的理想和壮志、慷慨与纵横就只有靠形之于梦境、发于幻想来实现了。后人曾经做过统计,一部《剑南诗稿》直写梦境的就有九十九首之多,"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于梦耳"(1)。如《雪中忽起从戎之兴》:
胡束手仗天亡,弃甲纵横满战场。
雪中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
此诗是诗人幻想的佳作,他幻想自己的军队铁马渡河,云梯攻垒,追亡逐北,敌军束手,一举攻破了
金人的东京辽阳城,使人读了痛快淋漓。再看他梦境的表白:"忽梦行军太行路","十万全师入晋阳"(《纪梦》),"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表达了诗人收复中原的美好愿望。甚至诗人还梦见自己从驾亲征,扬眉吐气地尽复汉唐故地,如《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而觉,乃足成之》,这首纪梦诗叙写逼真,如同纪实,场景宏丽,气魄雄迈,"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闻天。"山川起伏,壮丽非凡,欢声笑语,鼓角喧天,活现出一幅中原收复、江山一统的美好景象,实在令人神往不已。陆游的纪梦诗、幻想诗在对梦境与幻想的抒写中,化理想为现实,化壮志为具体,通过这种曲折的形式抒发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反抗与悲愤,成了陆游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表现形式。
二、"大巧谢雕琢,至刚反摧藏":寄情自然,简淡古朴
陆游从1189年被罢斥到1210年去世为止,除去中间约一年时间到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外,晚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都是在山阴三山故居度过的。这一时期他切实地走进百姓中间,体味农村恬淡而艰难的生活,写作出了大量闲适的农村诗、咏物诗。他从自然和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灵感,"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舟中作》),"物华似有平生旧,不待招呼尽入诗"(《早春池上作》),从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农民简朴勤劳生活的歌咏。据统计,诗人蛰居家乡二十年共创作出了七千余首诗歌,其中相当多的诗篇就是这类反映农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闲适诗篇。钱钟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
中说:"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除了明代中叶他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2)那么,陆游的农村诗、咏物诗是靠什么打动了"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的呢?寄情自然、简淡古朴的艺术审美风格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一)田园美景与简淡古朴的诗风。经过几十年的仕途奔波、宦海跌荡,六十六岁的老诗翁终于带着一身的求索伤痕、满腔的痛苦悲愤回到了故乡山阴,开始了一种新生活。山阴一带绮丽的风光、朴厚的民情,一点一滴地润滋与抚慰着他充满动荡、溢满忧愤、布满坎坷的失意人生,诗人同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百姓桑麻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于是他用清丽潇洒的笔触、简淡古朴的风格抒写了与以往不同的别样的情怀。著名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诗人将风景之美、人情之美和自己对自然山水和乡村的热爱融合在一起,写
得平和朴素、深永秀逸,显露出一种独特的恬淡古朴的意境美。诗作首联渲染的是丰收之年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次联则写山间水畔美妙的景,写景中寓含深邃哲理意趣。第三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赞美古老的风俗,显示出诗人对吾土吾民的热爱。最后一联则写诗人一种美好的希望: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村人亲热絮语,那是何等的欢娱啊!
脱离了官场功名的羁绊,返回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田园,诗人是那样的高兴和痛快,他说:"我本山泽人,散诞傲簪裳,宦游十五年,天遣还农桑,东阡南陌间,吾亦爱吾乡"(《山泽》)。诗人恰似鸟儿飞回了树林,鱼儿游回了水中,这是"初愿"的偿还,更是本性的回归。所以在《诗稿》卷三十九他一口气写了十五首《致仕后即事》诗,而后又接着写了六首《致仕后述怀》和十二首《村舍杂书》,简直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诗),控制不住这种喜悦之情的流淌了。其中如"我本杞菊家,桑苎亦吾宗,种艺日成列,喜过万户封"(《村舍杂书》其一),"休官拜命不胜荣,墨湿黄新照眼明。终绎交亲来作贺,羊腔酒胆拥柴荆"(《致仕后即事》其一),"归耕所愿杂民编,乍脱朝衫喜欲颠。但得吾儿能力穑,不请半俸更超然"(《致仕后即事》其十一)。可以说陆游的农村咏物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创作出来的,所以诗人常能细心体会山水景物的生机和情趣,咀嚼日常生活里深永的滋味,因而其诗都写得极有情致。如果说他的爱国诗章是以沉郁悲怆的感情和滔滔滚滚的气势打动了人们,那么这一类作品则是以平和朴素的韵味和简淡古朴的意境感染了读者,使之在细细品味与欣赏中领悟到老诗翁那别样的人生情趣和审美意蕴,如《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西村》的"茂林风送
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初夏行平水道中》"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等等,都是绝好的佳句与证明。
晚年诗人开始追求一种风格清新、语言简朴、意境优美的诗格,他这些表现田园生活和归隐情趣的闲适诗章就是明白的说明。在此时期的诗作中,陆游也多次表白自己这种新的艺术追求:"大巧谢雕琢,至刚反摧藏"(《夜坐示桑甥十韵》),"诗如水淡功差进,身似云孤累转轻"(《秋怀》),"诗情随处有,信笔自成章"(《即事》)等等。后世的诗评家也体察到了这种变化,罗大经指出:"晚年和平粹美,有中原承平时气象。"(3)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中也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场在此。"由此可见,在我们研究、重视陆诗"忠愤"的爱国诗篇,品味其雄浑沉郁时的艺术风格的时候,不能忽视他还有许多清新流美、简淡古朴的佳篇。
(二)山水田园也忧国。"暮年负耒返乡闾,残驱未死敢忘国"?(《新年书感》)这是陆游闲适的农村咏物诗又一大特点,也是不同于一般田园闲适诗章的最重要特征。对此,王渔洋曾深刻地指出,陆游"写村林、茅舍、农田、耕渔、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记寒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4)然而他并不是一味的"闲适",而是"中间勃勃有生气"。这个"生气"就是陆游并未忘却北方那象征着耻辱的土地,并未忘却那曾"寤寐思服,求之不得"的壮志理想。尽管老诗翁已寄情于故乡的锦山绣水,于此间耗壮心、遣余年,从貌似静止的田园山水中品味变化的人生意趣,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和豁达的态度看待政治上的失意,使其内心的煎熬有所缓解,但他毕竟是豪情似火的诗人,只要遇到一点触媒,其爱国心、悲
慨情就会油然生成。比如在一深秋的夜晚,听到一只离的孤雁发出哀鸣,诗人就会想到:"我穷思远征,羡汝有羽翼"(《闻雁》);当酒醒面对孤灯的时候,诗人就又想到:"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于是慨叹:"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枕上偶成》);当妻儿厌烦饥寒的生活,自己又年老笨拙时,诗人只有"悲歌行拾穗,幽愤卧啮雪","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书志》)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写于陆游回到家乡的第二年,诗人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然而诗人在流连于山水田园的时候,未尝一日忘国。这一年旧历的十一月四日,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风骤雨,再一次叩动了老人的心弦,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名作。沉沉的黑夜里,老诗翁躺在床上静听那狂风急雨刺破寰宇之声,他仿佛感到这雄浑的声音就是收复中原的大军正催动铁骑,挥动金戈,杀向敌军!渐渐地,老人睡去了,在那沉沉的梦魂中,老人自己也挥利剑、扬旌旗,率师北进,跃马冰河!这就是陆游蛰居家乡、衰老残年之时写的"闲适"诗,它已与以往的陶渊明、王维、白居易闲居时所写的闲适诗歌有了迥然不同的面目和特点,陆游诗中虽也有"独善其身"的味道和感受,但他并不甘心于此,即使到了黄昏暮年,他仍念念不忘于报效国家、收复中原,因而其闲适的农村、咏物诗也常常迸发出热情的火花,所以清人梁清远这
田园风光的诗样指出:"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谓山林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5)陆游是热爱故乡闲适的山水田园生活的,但他对事业也依然热烈地追求着,两种人生态度合成了他的完整的灵魂,也构成了其田园咏物诗章别样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陆诗在艺术风格上既包蕴了爱国诗章的雄浑慷慨、沉郁悲怆的高度抒情,也包含了闲适的农村咏物诗的清新流丽、简淡古朴的诗风,"在平夷晓畅中呈现了一股恢弘踔厉之气,好像一条大河,河面水波不兴,而底蕴却是汹涌激荡。"(6)陆游的这种独具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实践,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是颇具启迪意义的,说它"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也不是过誉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2)钱仲联《宋诗选注》
(3)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
(4)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一
(5)梁清远《雕丘杂录》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