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浙大保姆——竺可桢
学生姓名:张**
中国著名大学学号:**********
专业班级:2011级地科1班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章*
论文评分:
浙大保姆——竺可桢
摘要:教育界达成了一个共识:一个好校长,必定有一个学校。浙大之所以发展壮大,蜚声海内外,与竺可桢在浙大执校的13年是密切相关的。浙大之所以可以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主要得益于竺可桢对浙大的建设与贡献。竺可桢的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对浙大的发展和强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知名的国际学府。竺可桢的教授“灵魂说”、学术自由、导师制、通识教育、求是精神等,铸就了浙大的筋骨和灵魂,使其一直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关键词:竺可桢、浙江大学、大学理念、治校理念、教育思想
一、引言
大凡世界一流大学, 都与一流的校长紧密联系。大学校长拥有一流的大学理念, 才可能打造一流的大学。浙江大学虽然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但由于民国初年有过中断的历史, 恢复办学后又一直维持原有的规模, 起初的声誉和影响并不大, 直至1936 年4月竺可桢执掌学校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跻身于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浙江大学的崛起, 是和竺可桢校长密不可分的。在办学实践中, 他不仅躬耕力行, 身先表率, 更立足本国, 关注世界, 对大学的理想、目标、使命、精神等问题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一流的大学理念,他的大学理念包括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这使得浙大迅速的崛起发展并强大,蜚声中外。
二、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 1890-1974) , 字藕舫, 浙江绍兴人。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1909 年, 他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学习土木工程, 决心献身于旨在振兴中国的科学事业。1910 年, 竺可桢考取庚款生赴美留学。考虑到国家科学事业的落后, 他先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科学, 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气象学, 希望归国后能尽个人微薄之力, 以现代科学振兴中华。1918 年获博士学位回国, 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开大学任教, 还曾任民国政。1936 年4 月至1949 年4 月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 年, 是浙大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三、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
1,大学自治、远离党化
1935 年至1936 年初, 国民党政客郭任远任浙江大学校长。郭在浙大奉行“党政”及专制治校政策, 大肆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对进步教师也是进行排挤、打击、报复, 整个浙大阴云密布, 引起广大师生强烈不满, 因此浙大师生掀起了广泛的“倒郭”运动。国民党政府迫于民主与政治的压力, 不得不革除郭的校长
之职, 谋求合适的校长。竺可桢临危受命,尽管他的理想是从事科学研究,但为了浙大不落入国民党之手,他决心接受国民党的任命,肩负起浙大建设的重任。
竺可桢坚决抵制大学的“党化教育”,他坚持大学自治,对国民
党介入浙大的教育与管理非常厌恶。例如1938年5月30日,他在日记中提及张其购和陈训慈带来陈布雷的信, 要他加人国民党,他义正言辞的拒绝了。1939年3月8日, 又有人要竺可祯填国民党人党书, 他再次拒绝了, 称“但以作大学校长, 即须人党, 实非办法也”。到1940年前后, 竺可祯成了惟一不是国民党员的大学校长。19 40年8月, 竺可祯居然不顾压力, 邀请不是国民党员的费巩出任浙大训导长, 而当时国民党当局规定这一职务必须是党员才能担任。以后他虽被迫填写过人国民党志愿书, 甚至缺席被选为中央委员, 但从未付过党费, 也未参加过该党的会议。所以,他不愿看到国民党治校,主张自治。2,教授“灵魂说”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竺可桢对此也曾作过更为具体而现实的阐述: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 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 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 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 不断地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
在作校长的13年间, 竺可祯把教授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看作办学的三要素, 其中称教授人
选是第一位的、至为关键的。他对教授的选用既注重学术造诣深厚的著名学者, 如“三顾茅庐”请国学大师马一浮,也看重初露头角、具有良好潜质的青年学者, 当时的浙大聚集了一大批年仅三四十岁, 但学问很好的中、青年教授, 如谈家祯、苏步青、贝时璋、王国松、束星北、
张肇骞、郭斌和、张其昀、丰子恺、王淦昌等。他们以各自渊博学识和探究精神在教坛上熠熠生辉, 深深影响并打动了学生。
3,“领袖人才”思想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 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 能担当大任, 主持风气, 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作为领袖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和健全的体格"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者他的“领袖思想”,也激励和教育并影响着浙大师生,如:亲戚在浙大机关工作, 想搞特殊被他拒绝; 朋友想利用他在浙大当校长之权力以谋一饭碗,被他置之不理; 浙江省主席、省参议会议长、建设厅长及本校个别教师说情照顾其子弟就学浙大, 被他一律否绝; 蒋介石、陈布雷要他承认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于子三死于自杀, 被他断然拒绝。
4,首引导师制、倡通识教育
早期,竺可桢在美国留学时,深受哈佛大学的影响,他将西方的通识教育引入中国,并且在国内首倡导师制,这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在日寇铁蹄蹂躏国土时,我国的教育事业并未因此退后,反而因科学救国激发出了无限活力,浙大也在抗战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1937年,浙大“文军长征”至广西宜山,竺可桢开始在浙大实施导师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1)各导师每周到学生食堂就餐一次, 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