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西南联大学术精神的理解
作者:贾昕曈
来源:《卷宗》2016年第07
        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这所位于西南边陲的高校汇集了众多当时国内的一流学者,实现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为战乱时期中国教育和学术的保存、发展和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中国著名大学激励着一代代后学。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授;学术精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著名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37年平津沦陷后,为保存知识、延续教育、保护学者,使中国的大学在战火中不至毁于一旦,国民政府将京津地区的高校迁往西南,在这片当时较为和平的土地上继续发展。西南联大于1937111日初立于长沙,19384月迁往昆明,1946731日结束,共计9年,贯穿抗战的始终。
        当时西南联大的主要领导是学校的三位常委: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
校长张伯苓。著名的教授几乎汇集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者,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陈寅恪、钱穆、吴晗、朱自清、吴宓、汤佩松、费孝通、傅斯年、王力、潘光旦、钱锺书等,可谓是英荟萃、众家云集。
        西南联大的教授体有以下几大特征:首先是联大学者大多有过留学的经历,因此学贯中西,给西南联大带来了极强的西方彩。第二是求真务实、潜心学术的治学态度。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但绝大多数教授依然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第三,在西南联大,教授和学生之间既不乏传统私塾里的师徒情谊,又有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的师生模式,教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奖掖,师生之间感情很深。
        在西南联大丰硕的研究成果背后,除了众位学者扎实的学术素养、务实的学术精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南联大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这可以说是西南联大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始终,鼓励、警醒着当时的师生和一代代后学。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