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竞赛为www.tiaozhanbei。“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岚
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历经十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
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符合未来挑战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以下以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大挑”)为例(2011年举办),简述大挑的时间安排。
(一)组织发动阶段(201011月)
  1. 召开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请承办办法》、《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实施计划》等,并将这些文件作为本届竞赛的指导性文件。
   2.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辽宁省人民政府于201111月下达《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3. 各省(区、市)于2010中国著名大学11月成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及有关单位牵头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
  4. 各参赛高校在校党委等部门领导下,于201111月底前成立由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并确定本校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省级初评和组织申报阶段(20113月-20116月)
  1. 20114月,各校按“挑战杯”章程有关规定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
  2. 20115月底前,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一会完成对本地申报作品的初评。
  3. 2011610日前,发起高校需将本校3件直报作品报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直报作品需一式四份,直接报送的作品不计入各省、区、市报送作品限额内(寄送地点:主办大学团委,比如十二届是大连理工大学团委)。
  4. 2011615日前,各省(区、市)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6件作品(其中,发起高校至多3件作品,各省、区、市选定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全国组委会规定的限额)报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寄送作品一式四份及《目录表》,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寄送地点:主办大学团委,比如十二届是大连理工大学团委)。
    同时,请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本地参加终审决赛的学生在“挑战杯”竞赛(www.tiaozhanbei)上报送作品及申报书。(注:很多高校和省份会在这阶段或更前举办自己学校/省份的“挑战杯”比赛来选优秀作品,时间不一样,具体时间请以自己高校和省份通知为准)
(三)全国复赛和参赛准备阶段(20117月-201110月)
  1. 全国评审委员会于20116月成立,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 全国评审委员会于20117月对作品进行预审。
  3. 全国组委会于20118月向各地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
技术性规范要求。
 4. 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于2011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
 
(四)全国决赛和表彰阶段(201110月)
  1. 各校参赛队到主办高校,比如十二届是大连理工大学报到、布展。
  2. 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竞赛筹备情况、作资格及形式审查报告、通过终审日程安排、抽签产生评审委员会委员并组成资格评审委员会。
   3. 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作品转让洽谈活动,聘请律师和公证人员为技术转让各方提供服务。
    4.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展作品作者进行问辩。
  5. 若竞赛期间接到对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则召开资格评审委员会会议,按程序评定该作品的参赛资格。
   6. 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报评审情况,表决通过下一届“挑战杯”承办高校。
  7. 公布获奖情况,并向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奖杯、证书,举行承办高校交接仪式。
以上只能作为参考,每年的“大挑”时间都会有所小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