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他们不存在,甚至以为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美国老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们遇到过的差不多;美国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会困扰着多数教师;而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惭愧和感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6号教室。来看看这个教室的奇迹。
一、雷夫老师说出的“教室的一些真相”
先来看一个案例: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反映出一个问题。原文中说: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如果一个教室闹哄哄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记得在工作初,我和很多新教师一样十分和蔼可亲,以为这才是完美的师生关系。可是现实往往逼迫我们改变,学生的调皮捣蛋渐渐使我忍无可忍,于是跟很多老师一样我采用了强制、高压的管理。这样,
似乎上课时井然有序了,似乎我的教学有成效了。但是,稍微离开我的视线,班级还是不自觉。我不喜欢每天凶神恶煞般的面对学生,但是也不可能和颜悦到班级失控。师生之间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我不明白的。
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这段话,说出了我自己一直不敢面对的现实。
早些年的时候,雷夫老师也用“害怕”的方法控制学生的,看到其他班级吵闹失控,也曾沾沾自喜。直到雷夫老师看了一部电影。片中,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说了一个他儿子和波士顿红袜队的故事。
电影:
这位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红袜队全体队员
签名。当年幼的儿子他一起玩球时,他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Carl Yastzremski,Jim Lonborg,以及1967年红袜队的其他成员对他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
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理所当然,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做错事。自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
看完这部电影后,雷夫老师进行了一些反思:我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提高阅读和数学分数,我们催促孩子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难道不也应该帮他们变成更好的人吗?从此他开始致力于打造无恐惧教室。为了在不诉诸恐惧手段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并使全班维持优异的学习表现,他做了下列四件事。
信任取代恐惧
雷夫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学生玩“信任”游戏(一个学生往后仰,其他的学生在后面接着),浅显易懂的游戏对我就有很大的触动,只要有一次放手,别人就不会信任你。
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所以雷夫老师可以先信任每个学生,如果有人破坏了对他的信任(比如作业不做,却撒谎了),那就要进入跟以前不一样的关系。当然要给他们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孩子们都为拥有雷夫老师的信任而感到自豪。
雷夫老师有问必答,书中写道: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前有没有人问过不重要,我是非觉得疲累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到我热切希望他们理解,就算他们听不懂,我也不以为意。
在后来的记者采访中,有个小女孩这样说:“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看到这段我觉得非常惭愧,在实习时,我的指导老师批改作业时,有时会对差生凶凶地、语气不耐烦地讲解,我发现每次讲完后那种学生还是做不来,所以我走上前去耐心的讲解几遍。那时
我还在想,以后正当了老师,要对差的学生耐心讲解。但慢慢地,才工作快两年时间,我就已经快成为那个小女孩口中的去年的老师了。
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例子:
一位广受敬重的老师,她曾在开学第一天告诉全班学生,会在一年结束时带他们出去旅行。但她几乎
每天都以取消参加旅行的资格来威胁行为失当的学生,许多学生甚至为了确保参加资格而做了额外的付出。一年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礼拜,这位老师竟然宣布,由于她将搬离此地,旅行必须取消。
我们看,这种背叛不只把她在一整年里为孩子们做过的所有好事都毁了,更让孩子们对校方和成人大失所望。我们不能怪孩子们这么想。我本来比较健忘又被教学上的事情一烦,往往对学生说的口头承诺忘得一干二净,等到了学生跟我说时才记起来。现在想想就有点后怕,自己说的都不做到,谁还会信任你呢?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雷夫老师提出: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但我们现实中经常这么干:
比如:
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所以老师就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棒球。孩子们默默接受了处罚,但私底下却恨死了。大家心想:肯尼抢了银行,为什么蹲监狱的是我?”
有比如:
约翰没写数学作业,给他的惩罚是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是下课时间不准离开座位。
这两者有什么关联?
看来美国的惩罚跟我们类似。看完例子后,我觉得我又中了。那么怎么惩罚才好呢?雷夫老师提出: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但是这是在课堂生动、有趣、吸引人的前提下,比如美术老师在
遇到学生没带工具时,可以让他站到边上看别人画画,但数学课怎么办呢?这是我一个疑惑的地方。
你就是榜样
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二、永久的追寻:第六阶段
例子:
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我们肯定也有很多切身体,班主任不在,纪律肯定变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没有为一个“
正确的理由”遵守纪律。然后雷夫老师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中,寻到灵感,建立了自己的“六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也就是不想被批评)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也就是换位思考)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看来真是汗颜,我们的孩子基本处于第一、第二阶段。很多成人,都才处在第四阶段。而雷夫老师则着力于培养孩子达到道德的最高层次,他认为,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很了不起的理念!不是被动的接受管制,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正因为如此,他的班级才会在各种场合有着不俗的表现,谦逊有礼,诚实善良,受到大家的啧啧赞叹;而他的学生才会在离开母校后有着出的成绩,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名校。
三、失败是好事
例子:
有一教师到第56号教室进行学习。那个星期刚好在做火箭。学生必须精确测量、规划、组装作业成品,才算完成任务。其中一组虽然做得很认真,却弄错了飞弹部分的配置。来访问的老师当中有几个人想要去帮忙,被雷夫老师制止了。来访者非常不解:他们的火箭会飞不起来啊。雷夫老师说:他们接下来就得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他们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
飞车签名
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
“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第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问题可能5分钟就解决了,也可能要花上两个月,我班上的学生就曾在建造一座大型云霄飞车时,遭遇向心力不足、无法让车子在轨道上安全行驶的问题。然而,不断经历失败试验的那两个月,却是全年自然课中最令学生们惊喜、兴奋的时光。最后,当云霄飞车大功告成之时,孩子们可以说那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他们了解那座云霄飞车的物理原理。
看到这个我想到了其实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这样的。我们总是生怕孩子出错,一出现错误马上纠正。以后我想试着要给学生一些出错的机会。那样的话,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做正确。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他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四、犯错的队友需要我们的支持,而非嘲弄。
对于棒球,雷夫老师说“我让他们知道,对掉球的队友大吼是自相矛盾的:大吼通常是因为想赢,然而羞辱队友只会让‘犯错者’更容易出错——他会爬不知道怎么打球才好。第56号教室的学生明白,善待出问题的球员不只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明智的选择。”
善待队友,这是雷夫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可是,我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信任感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没有嘲笑、抱怨的环境里,每个孩子都不担心犯错,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犯错,他们也会被谅解并且得到最好的帮助。我喜欢这一段是因为我觉得,不仅队友需要善待,学生、孩子、伴侣、父母、朋友,都需要我们这样善待!这样,信任、温馨才会在我们之间蔓延。
五、采用一个特别的经济体系让学生感知社会
第56号一教室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制度。简言之,就是学生申请班级内的各种事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并领取报酬——虚拟的钱币,工作多少、工作效果都会影响收入,奖金和都会发生。学生的收入要支付自己座位的费用,也可以买下别人的座位,以赚取租金。每个月班内还进行一次拍卖会,学生可以使用自己“银行账户”上的金额拍到喜欢的物品。这个体系与我们通常在班内实行的打分制度相近,但又远远高明于它。孩子很喜欢这套经济体系。他们从这一操作过程中,初步体验到了社会经济的运作过程,感受到挣钱的不易,进而养成节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