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试题(三)及参考答案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于(  A.《论语》B.《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左传》D.《秋水》                         
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的是(  C   A.孔子  B. 庄子C. 孟子  D.李斯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倡导者是D   )  A.孔子B. 司马迁C. 庄子D. 孟子   
4.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是为了( C    
A.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B.揭露统治者欺压百姓的罪行
C.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罪归于年景不好的观点D.指责梁惠王不能开仓赈济灾民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作者是( A   A.围绕着“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的B.围绕着“五十步”为什么不应当“笑百步”的问题展开C.围绕着如何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问题展开的D.围绕着为什么要改变“罪岁”的态度问题展开的 
6、《寡人之于国也》展开叙述的线索是( B A.移民,移粟 B.民不加多C.以五十步笑百步D.王无罪岁
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阐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论证方法是( D
A.归纳法  B.演绎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志是( B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D.王无罪岁
9、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明的是( D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0、《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手法是( B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达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是( C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D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议题是( C   )
A、 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 B、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C、 如何使民加多  D、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
13、《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14.《寡人之于国也》贯穿全文的论题是( C  )
A.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B.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民何以才能够“加多”D.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
15、《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B  A.治国以礼 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 实行王道    C .以法治国 奖励耕种    D.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16.《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 B  )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B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
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
17.《寡人之于国也》贯穿全文的论题是( C  )
A.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B.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D.端正治理国家的态度
18.《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论证方法是( D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19.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 C  )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 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 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0、《秋水》中,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基于的客观理念是( D   )
A、为政以德的道德B、吸纳人才的主张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D、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
21、《秋水》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D   )
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
22.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黑暗社会现实的是(明道资料 C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23、《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大理矣。”这个“大理”指的是( C )A、河伯以天下之美尽在已“是由于受空间的限制B、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是由于受后天教育的限制C、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D、孔子“语之以为博”是自我夸耀
24.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主义彩的是(B )A、孟子B.庄子C.荀子D.孔子
25.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 C    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
26.下列文章中比喻连类而及,层见迭出的是( B  
A.《五代史伶官传序》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论毅力》
27.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 B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28.《秋水》所阐发的主旨是(  C  
A.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B.广纳人才的主张C.人的知识有限的哲理D.无为而治的思想
29、《秋水》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作喻来说明( A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30、《秋水》庄子用“礨空之在大泽”“ 稊米之在太仓”“ 豪末之在于马体”来阐发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D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31、《秋水》庄子用五帝、三五、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A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32、《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景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 D 
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叹祖国江山的壮美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世界
33、《秋水》的主旨是阐发( D A、以德为政的道理B、吸纳人才的主张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D、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
34、《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与例证法B例证法与对比法C对比法与类比法D类比法与例证法
35.《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B  )
A.演绎法与例证法 B.例证法与对比法C.对比法与类比法 D.类比法与例证法
36.《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个“书”指的是( B  A:四书  B:尚书  C:六书  D 孔子家书
3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史实论据是(  C 
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B.李煜亡国的历史C.后唐庄宗盛衰的历史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
38.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满招损,谦得益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9、《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C A、铺垫B、烘托C、对比D、象征
40、《五代史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断语是( D  A、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B、满招损 谦的益C、均无贫 和无寡D、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41、最能切中《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论点的一组对应词语是( B  A、兴盛与衰败B、天命与人事C、自满与谦虚D、忧劳与逸豫
42、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C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43.《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B )
A.演绎法与例证法                                        B.例证法与对比法
C.对比法与类比法                                        D.类比法与例证法
44.《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B    )
A.满招损,谦得益  B.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5、 《论毅力》两次采用层递修辞手法,其目的是(  D    A.比较不同层次的人生态度  B.阐明毅力大小不同结果不同 C.显示毅力的重要性  D.强调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成功.
46、《论毅力》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C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47.梁启超在《论毅力》一文中,以操舟作比,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放在一起加以描述,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B  )  A.递进      B.层递 C.类比      D.对比
49.梁启超在《论毅力》中引用孔子的话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这几句话被凝缩成的一个成语是( B    ) A.劳而无功 B.功亏一篑 C.事倍功半 D.半途而废
50.《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  B  A.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B.没有容忍 就没有自由 C.喜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D.必以自己的主张为绝对之是是错误态度
51.贯穿《论毅力》全文的表现方法是(  C   )A.象征  B烘托  C.对比  D.模拟
52. 《论毅力》下列的论断,说法不够严密的是(  C  
A.人生历程,大地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六四B.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