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讲义(九)
洋务运动
第一节经世致用派的崛起
◎参考,《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訄书》(龚自珍),龚自珍乃是今文经学家,章太炎为古文经学家,学术立场不同。龚自珍的思想对于康梁影响很大。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四州志》;魏源,《海国图志》,《元史新编》。
“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制夷而师夷。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制夷以后还要师夷吗?
“求夷事必知夷情”,这点说出了当时外交成败的关键,很大的影响了奕忻,使得总理衙门出现。
“以夷攻夷”,这种很少被重视,师夷更多是为了眼前的选择。
洋务运动:清廷筹办洋务的开始,《筹办夷务始末》
(1)总理衙门的设立:最早的外交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物衙门。
(2)同文馆的设立:1862年成立,最早隶属总理衙门之下,是最早的洋务学堂。
(3)广方言馆(李提摩太):在地方上设立。
(4)南北口岸分设通商大臣(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北洋权重,南洋由于远离京畿,地位较低,由南方派系的军阀控制。
◎总理衙门在1902年关闭,期间签订大量条约,有友好条约,
也有不平等条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早先海关偷漏税严重,导致地方的大量贪污。这种机构采取了现代科层制(赫德),有积极的作用。(要公允平价《赫德传》)。这个机构设立后,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海关属于内务府时,每年100万两收入。1859年交给外方控制以后,收入为700万两,到1871年以后超过1000万两。(参考,厦大出版社,1993年,《赫德与中国海关》)。大量外资银行在中国建立,中国本土还是采用钱庄的形式。
明道资料外国公使驻京,是处理外务的制度上的进步,但是公使也大量干涉中国内政。
◎口岸周边地区的经济变化:
(1)洋布比土布的竞争力强,土布厂的倒闭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
(2)农产品逐步商品化,参考厦大傅衣凌,清华李伯仲,台湾邱澎生的文章。
第二节洋务新政
一、洋务官僚体系的产生:
1、中央:王公贵族,奕忻为代表,另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贞;地方:买办、商人(盛宣怀)。起初,太后笼络奕忻的力量,任命其为议政王,但奕忻势力强大以后,太后利用清流打击奕忻。
2、人物: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鼻祖,经世致用。
李鸿章:对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最大,性格多面,是过渡性的历史人物,进步和保守的思想兼而有之。顽固派的制约:倭仁、徐桐(文化民族主义)。
清流派:整顿纲纪,喜欢批评时政,以李鸿藻为首。(南清流/北清流)
◎参考,研究铁路对于中国人时空观念的影响,最早商人用《路程》来行路,后来就要按照火车时刻表。(王振忠,《路程》),葛兆光,《日夜分割》。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按照时间表来生活。时间分为:社会时间、个人时间、日常时间、仪式时间等等。参考,舒新城,教育史的资料。《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戊戌变法史实考》。
◎中体西用,中国新儒家,杜维明。维护本土价值,进行现代性反思。
二、中体西用的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最早:魏源,提出现代化思想的反应模式。由于最初以学习技术为核心,所以中体西用为手段。冯桂芬继承了这一思想,体用论的集大成者是张之洞、郑观应、王韬等。这种思想贯穿了整个洋务运动。
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本体和功用的关系上,本体指的是内学,明道存心,内治外王,外学指的是经世载物,经世致用,强调世功。体是精神原则,用是精神方法。治心为内学,治物为外学,以治心的内体为体,以治物的外学为用。体用二者原本是统一、不可二分的,“体用不二”。而到了明末清初,开始强调了经世致用以后,比如颜元认为理学太极端,过分强调内学,体用二分(参考,《清代
哲学》)。儒学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治用的原始资源,随着新的学派的兴起(黄宗羲、王夫之、王阳明、王守仁等等)重新开始强调体用一体的思想。但是中体中用已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于是魏源开始提出了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思想(魏源是今文经学者,在当时看来空谈较多,章太炎认为他的学术没有什么根基)。而中体西用的观点被提出以后,又使得体用被分裂开了。工具是权力的象征,工具的引入必然会导致思想的引入,器物的背后渗透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所以中体西用并不能保持中体本身,文化也无法被这样分裂。所以中体西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知识分子情绪化的
产物,是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缺乏对中西文化理性的分析和批判。这种对于文化的折中,也是对于文化的分裂,违背了文化的有机性原理,仍然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文化乌托邦。后来的孙中山、胡适、鲁迅的很多想法也有这样的倾向,希望能够到一种超越中西文化的双方融合的可能,费正清对此进行了批评,他在他的《美国和中国》(AmericaandChina)中指出,中国人不能理解机器背后是一整套的西方价值观念,但这种对于文化的批判和分裂仍然有一定的可取的东西。西方强调经世的器物,而中国强调道德(道本器末)。西方强调的是工具理性而中国强调的是价值理性,所以中国文化缺少工具理性的内容,重视内圣而忽略外学。而西方过度强调工具理性又会导致人的价值被挤压。如果用中国“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可以弥补西方文化中的不足的。中体西用的思想开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先河。(参考,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