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赞成文章是传记者的理由:
(1)标题明确表示是“传”。
(2)文章开头介绍主人公身世、具体名号、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是仿史传体例。
(3)传记写的一般是真人真事,而这位郭橐驼有具体的家庭地址和特长,并且他种树的方法也符合常理,因此应该是真有其人其事。
(4)传记一般是给名人作传,而文中的郭橐驼虽形丑但性善、技高、理明,以致“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至少他应属于当时长安的名人。
赞成文章是寓言者的理由:
(1)鲁迅的《阿Q正传》,也取名为“传”,实际上是小说,因为“正传”这一名目本是从“闲话休提,言归正传”的套语中借用来的。因此,本文标题也不能作为它是传的依据。况且,我们平时读的传记,一般都是“某某传”,而这篇传的题目在“郭橐驼传”前面还要加上“种树”两个字,就有些与众不同。
(2)史传体例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大都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如《史记》中的列传。而《种树郭橐驼传》只是记录了郭橐驼的一段比较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即“种树经”和“养人术”,因此这不是真正的仿史传体例。
(3)郭橐驼其人其事应是虚构的,因为我们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的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所以本文更像一则寓言。
(4)郭橐驼形丑、性善、技高、理明,不一定就是名人,相反却是怪人:身体畸形残疾却有过人的本领。这种夸张的人物形象,寓言中经常见到,如《庄子》中的承蜩丈人,他虽佝偻却有出神人化的捕蝉之技。
(5)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更符合寓言设事明理的写法。他植者“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其结果是勤虑害树。那么,官吏治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结果自然是繁政扰民。因为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
(6)从写作意图来看,“传其事以为官戒”,即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因为寓言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总结归纳】
题目称为“传”,体裁自然属人物传记,然此文并非一般的人物传记,而是融传记、寓言、政论为一体的一篇特殊的文章,在柳宗元的十余篇人物传记作品中也是一个特例。郭橐驼是“长安西”一位种树者,本文交待其形貌、绰号、个性、籍贯、声誉、技艺、行迹等,可以说是具备了人物传记的基本要素,但这与完全写实的传记不同。郭橐驼不一定实有其人,郭橐驼之种树技艺,说穿了,就是人人皆知却并非人人均能做到的“其天者全而其性得”这一
普通道理。金圣叹即认为“此文纯是上圣至言,而以寓言出之”(《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沈德潜亦认为此文“同于庄生之寓言”(《唐宋八家文》卷九)。从郭橐驼其人其事看,此篇的确具有寓言性质,但又与柳宗元嗣后创作的相当成熟的寓言《三戒》等迥然不同。文章之结尾,作者将种树之事一笔宕开,转而阐明为官为吏之道。对此,清人孙琮有一评论:“前篇写橐驼命名,写橐驼种树,写囊驼与人问答种树之法,琐琐述来,纯是涉笔成趣。读至后篇,陡然接入‘官理’一段,变成绝大议论。于是读者读其前文,竟是一篇游戏小文章;读其后文,又是一篇治人大文章。”(《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所以称此文为一篇形象地阐明“养人术”的政论,也是恰如其分的。
2.作者由“养树”的法则推论出了“养人”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描述出来,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养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养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或本文引发了你怎样深刻的思考?)
【文本上的体悟】
文章含蓄地传达了育人之道:顺其自然地教育孩子,给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展翅高飞。
文章教给我们成功之道:牢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十足的耐心和必胜的自信。
文章折射出独特的处世之道:郭橐驼形丑而不自卑,技高而不自傲,在身体缺陷和事业成功面前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颇具生活智慧。同时也具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他冠诨名却泰然自若,答问者能循循善诱,观世事能鞭辟入里,更像一位谈吐不凡、见识不凡的高人智者。
【文化上的体悟】
(1)关于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柳宗元以寓言的形式,借种树人之口劝谏、警示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表现出改革弊政的愿望。读罢此文,我们接受在摸清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天致性”的主张,更接受作者改革弊政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熏陶。
补充三件事:
①唐士大夫耻学于师,更少人敢作人师,柳宗元敢。即便被贬在永州,也对所有的请教者悉心的指导。韩愈后来追忆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确实一代文坛宗师。
②矢志改革,两次被贬。但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即便被贬在极偏远的柳州任上,仍尽职尽责,解放奴婢,兴办学校,美化环境,使蛮荒之地柳州面貌一新。
③因政治改革,八司马被贬。在被改贬柳州时,曾几次申请代替刘禹锡到更远的播州(贵州遵义),而让刘禹锡到较近的柳州任职,因为刘禹锡有80多岁的老母要照顾,而他自己的母亲已在贬所去世。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如果既具有健全的人格,又懂得按规律办事,你将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甚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2)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不仅喜欢种树,还常常对自己喜欢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归隐后在自己房前曾种过五棵柳树,还留下了“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时曾向当地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明证。素有“柳痴”称号的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因此就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3)《种树郭橐驼传》的道家解读:本文写于贞元年间他在长安出入朝政之时,年青气盛
的他写诗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褒贬讽喻。《橐驼传》与他同期所写的《梓人传》都是讨论吏治之术的,按理说本应遵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但除其表面显现儒家的仁政养民之法外,其根其本则表露出道家的思想特,尤其是庄学的印迹。
※橐驼之形、名———以身全德
文章开头,从橐驼之形名由来,已可初见橐驼的性格特征,这与后文他种树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在这里以其身来全其德。
《庄子》中有许多类似哀骀它的形象如“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堙蹊支离无怅、断足而务求全德的叔山无趾、游于形骸之外“知不可奈不可而安之若命”的兀者申徒嘉、能守物之宗,“不与物迁”的兀者王骀、支离其形以求支离其德的支离疏等。庄子所用的这些人,意在其神而不在其形,以其形残而显其神全,并显示出超以形名之外的价值及意义。
※橐驼之种树———以事明道
橐驼种树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待种树的态度,即能正确处理好种树人与树木之间的关系。橐驼所突出的只有“天”与“性”两字,且尊树之“天”与人之“天”是完全可以统一的。人的劳作、人
对树木之期盼、喜爱之情又都是种树者的自然情性,以天合天则是通过人的顺木之性的劳作,使树木自然本性得天时地利而能充分的显现出来,结出“早而蕃”、“硕而茂”的果实,同时又满足了种树者的主观厚望。
在老庄哲学中,“自然”是最高准则,庄子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更强调人应因物而用之、因物而养之,不能以人害物,人与物同为自然之构成,应尊物之天、顺物之性,在用物时,更应遵照以天合天的原则。庄子非常推崇天,指出:若不能尊物之天,以物之性求之于人也必然会害人之天。“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在用物方面庄子通过梓庆削木为锯、吕梁蹈水、佝偻承蜩、庖丁解牛等故事讲述了人们用物的前提应“依乎天理”,应顺物之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物为我用。与庄子的故事相比较,橐驼的种树既是养物又是用物。
※由养树到养人术———以文释政
柳宗元用橐驼种树之道来谈为官之理,说明养人与养树相通相类。官与民不仅是劳心、劳力,食于人、食人的关系,还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传统上民尊官似为自然,官尊民却显得难能。柳宗元在此就是为了张扬尊民以养民的为官之道,并把好烦其令的有为之官作为为官之戒。
柳宗元所处的唐代是儒道释三教并立的时代,但主张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注重养身治国当是李唐王朝治国的一个基本思想。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柳宗元所主张的养民思想自然在儒道相融中倾向于道家。
※传记与寓言———立象以尽意
《橐驼传》,一般都认为它是寓言性传记文。其实,在传记和寓言两方面,传记为形为表,寓言为神为本。作者的目的不在于为橐驼这个传奇人物立传,而在于通过这个人物的多个方面道出为官之理。
在寓言形式的创造方面,柳宗元似乎也有所承继。先秦著作中《庄子》之外,《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也都善用寓言,但《庄子》的寓言与众不同,其一是多,寓言十九,整个《庄子》的主题构成都在寓言之中;明道资料其二是《庄子》中道不离象,象外有道。庄子强调立象尽意、得意而忘象。柳宗元的寓言与《庄子》寓言关系相近。
从总体上看,柳宗元的寓言在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吸收了庄子寓言的特点,但作为后来者,尤其在唐代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柳宗元的寓言创作从目的上具有更多的现实针对性而不象
庄子那样多倾向理想的追求,在事理方面也自觉不自觉的把儒家的养民与庄家的复民性结合在一起。在寓言写作中把有端崖之辞与无端崖之辞结合在一起。但无论如何对于《种树郭橐驼传》这样的文章,我们从道家方面去解读它似乎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资料链接】
一、韩愈《祭柳子厚文》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絷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飞刺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