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资料改良示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6~45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切割伤8例,电锯伤6例,压砸伤5例,热压伤2例;急诊手术16例,择期手术5例;皮肤缺损面积1.5 cm×1.5 cm~2.0 cm×3.0 cm。根据王成琪等关于拇指缺损的分类方法,所有患者均为Ⅰ度损伤,无再植条件。
1.2 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肢不驱血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拇指创面彻底清创,布样,在此基础上四周扩大15%为实际切取皮瓣的大小,皮瓣切取部位、旋转点、轴线同常规示指背侧皮瓣,应用逆行切取法,首先切开皮瓣远端及尺侧缘,在深筋膜下,腱膜上锐性分离,至掌指关节部,向桡侧翻转皮瓣,显露观察皮瓣内侧面血管束,如无变异,以旋转轴为中轴作一“S”形切口,切口两侧皮下游离,注意观察保护其下静脉、桡神经浅支的分支,皮瓣带2.0 cm宽筋膜蒂,尺侧由第2掌骨尺侧骨膜上分离,桡侧于第1骨间背侧肌肌膜下分离,使筋膜蒂内包含示指背桡侧动、静脉,示指背尺、桡侧静脉支,桡神经浅支的第3支及第4支的示指半,向近端游离至旋转点,蒂部向受区作一宽松皮下隧道,皮瓣移植覆盖创面。
1.3 结果本组21例,示指背桡动脉Ⅰ型17例,Ⅱ型级3例,Ⅲ型1例,皮瓣移植术后全部成活,其间无动、静脉危
象发生,随访5~11个月,皮瓣颜与周围皮肤相似,质地丰满,感觉良好。
2 讨论
2.1 拇指指端缺损伴骨外露,为及时有效的保存拇指功能,常应用皮瓣修复。示指背侧皮瓣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示指背侧皮瓣的主供血管(示指背桡侧动脉)因人而异,变化较大:Ⅰ型80%,Ⅱ型级15%,Ⅲ型5%,如遇Ⅱ、Ⅲ型血管变异,则对皮瓣的成活极为不利,即使为Ⅰ型,因其伴行静脉相对较细,血管蒂走行长,术后水肿、压迫等常致皮瓣供血差,回流不畅,轻则皮瓣暗紫,张力性水疱形成,影响术后指腹质地、感觉恢复,重则局部溃疡形成,皮瓣坏死;据李军等对109例拇指腹缺损患者采用不同皮瓣修复后的对比随访,常规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术后,皮肤两点分辨率为9 mm~12 mm,平均11.2 mm,效果不尽如人意[1]。
2.2 改良示指背侧皮瓣的优点①皮瓣除带示指背桡侧动脉,所带宽阔的筋膜蒂内还包含了拇指背桡侧动脉的分支,桡动脉筋膜支和深筋膜血管网,受示指背桡侧动脉各类型的影响小,增加了手术安全性。②皮瓣内包含了示指背尺、桡侧静脉支,更有利于皮瓣成活。③即使第1掌背动脉纤细或损伤,所保留静脉也可使皮瓣形成静脉供血的非生理性皮瓣,营养皮瓣致成活[2]。
④即如切取皮瓣无血运,可把所保留静脉与拇指一侧动脉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保证皮瓣成活[3]。⑤保留桡神经浅支第3
支及第4支示指半,可增加皮瓣感觉的灵敏度,更好的恢复拇指感觉功能。本组21例患者术后随访,痛、触觉正常18例,迟钝3例;两点分辨率5.0 mm~9.0 mm,平均7.2 mm,明显优于常规示指背侧皮瓣:⑥该皮瓣内含有知名动脉,较多静脉、神经及血管网,血供丰富,皮瓣水肿不明显,抗感染能力强。
2.3 皮瓣切取的注意事项①术前详细查体,了解手背皮肤有无损伤,常规用超声多普勒探测仪探测示指背桡侧动脉的有无、走行、位置,以确定手术方法。②创面布样,使切取皮瓣适合创面形状,防止大小不均,致缝合时局部张大增大。③逆行切取较为方便、安全。④皮瓣切取时应保留指背腱膜。⑤切取时应先切开皮瓣远端及尺侧,桡侧暂不切开,如观察示指背桡侧动脉变异,可作原位缝合或作带桡侧蒂皮瓣。⑥术中不要刻意解剖示指背桡侧动脉。⑦应带宽筋膜蒂,如切取筋膜蒂较宽,最好带一皮蒂作明道,防蒂部受压。⑧受供区止血,防血肿形成,压迫血管。
3 总结
改良示指背侧皮瓣比常规切取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皮瓣成活率高,感觉恢复理想,不易造成烫伤及溃疡,不增加供区损伤,简单、实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