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与养人
种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养人:顺“民”之天,以致其性
类比:通过某些事物相同的本质属性来比较,从而达到说理论证的目的。对比是寻事物之间的不同点,通过正反对照,是非比较,从而达到说理论证的目的。
两种论证方法貌同而实异——类比是比其共同点,而对比则是比其不同点。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早年任职于长安,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写的。与其说此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篇寓言。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在大谈种树者郭橐驼的养树之术,实则写出了为官之术、养民之术。这篇课文不只是评议了为官与养民,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能给我们当代人更多的感悟。
1.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请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样的人……”进行评价。
归纳:郭橐驼是一个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职业低贱,但他“种树”却很有一套,懂得种树的“天性”法则;同时他也是一个豁达、自信,拥有超然认识的高人,他自称“驼”,表现了豁达、自信的一面。他种树技艺高超,讲究“顺木之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他用种树向我们道出了一番社会大理,指出为官治民要“顺民之意”,可见其智慧明达。
2.郭橐驼指出,为官治民讲究的是“顺民之意”,那么,怎样才是顺民之意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全这句关键的话。
归纳: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3.我们是通过文中那些文字,理解文章的寓意的?为什么?
归纳:可以通过第三、四两段的文字,理解文章的寓意。因为作者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将郭橐驼种树之法和“他植者”相比,又用“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一句,指出“勤虑害树”和“繁政扰民”的相通之处。
4.(补充资料)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持续发展,顺天致性)
5.作者为什么不是直陈主张,直接提出为官治民要“顺民之意”?
归纳:作者用“养树”类比“养人”,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将一个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地摆出来,可谓高妙。
6.(补充资料)孙犁对柳宗元文章这种写法的评价: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他还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就是说,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谈柳宗元》
【深入拓展】
请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写下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想。
要求:学生当堂交流,学生互相评点。
总结: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就要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阅读,来审视,读出我们现代人的感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
【相关链接】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搞得民不聊生。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作,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物极必反】
类比:种树培土时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就像做事一样,既不能太随意,也不能太过,要把握好尺度。
  类比:“月盈则亏”,过分追求完美反而导致不完美。
【顺天致性】爱之太深反害之
  对比: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种树方法的不同以及其结果
  类比:种树要顺其天性,而人也要有自我发展空间
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对比:拔苗助长、春耕秋实
明道资料(家长不要过度束缚孩子的天性,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对比:家长束缚孩子的天性与家长使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适当指导)
  类比:郭橐驼种树方法与家长轻松教育孩子
  对比:郭橐驼种树的顺之与其他人的过度的爱
【拒绝功利】
对比:由养树人的事例,从其它种植者与郭橐驼可以看出在平时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过于追求目的,否则只能事倍功半。要带着平常心去接受事物。
类比:由种树可以反映到日常生活与学习,循循善诱、有目的性的学习与生活才是我们应该专注的。
【补充讲解】
感悟之一——育人之道
    同是种树,他植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至每每抓破树皮来验查树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填土是松是紧。看似全心全意,实则事倍功半,最后的结果却是背离了树木成长的天性。这不禁让人想到当下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众
所周知,父母如果过分宠爱孩子,有可能会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那么这份“爱”将等于“碍”,势必极大地妨碍孩子身心的成长。而在独生子女家庭日渐成为主流家庭的今天,对教育子女总感到有无穷担忧和烦恼的家长不乏其人。他们要么是娇惯与溺爱孩子,在孩子的吃穿用度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要么是对孩子的未来焦虑不安,让其超负荷地学习;要么就是根本不愿让孩子长大,内心深处有一种把孩子留在身边的、过度的精神依恋。这些爱孩子的种种表现,正如郭橐驼一语点破的那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仔细想想,当今某些家长不妨学学郭橐驼,有分寸、有尺度地爱孩子,顺其自然地教育他们,给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展翅高飞。
感悟之二一——成功之道
    同是种树,郭橐驼和他植者取得的是两种不同的成绩,这应该能给那些向往成功的人一些有益的启示。郭橐驼种树无人能及,在当时的种植行业可谓是一个成功人士。细细揣摩他的植树理论,不难发现他的成功抓住了几个重要因素——牢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十足的耐心和必胜的自信。为了不破坏树根吸收、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在种下树苗之前,郭橐驼这位种树高手必先舒展树根,之后又均匀培土,紧密筑土。他的方法正确,举
措得当,可谓“慢工出细活”,为树木的成活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剩下的就是满怀信心地等待树木“寿且孳”了。而他植者则“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树已经种下,他们一方面急于见到成果,一方面却又缺乏自信,频频回看和早晚探视就是这种患得患失心理的表现。与橐驼相形之下,他植者无疑显得作风浮躁,急功近利,忘记了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不懂得成功的蓝图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绘就。如此一来,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感悟之三——处世之道
    主人公郭橐驼“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相貌甚为丑陋,让人不禁联想到《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但正是因为他的丑陋,才更让人觉得他的可敬。他形丑而不自卑,技高而不自傲,在身体缺陷和事业成功面前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颇具生活智慧。但还不止于此。他不满当时官吏的“好烦其令”,怜惜受到烦扰以致“病且怠”的百姓,希望治民者能宽简为政,正具有屈子“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他冠诨名却泰然自若,答问者能循循善诱,观世事能鞭辟入里,更是一位谈吐不凡、见识不凡的高人、智者。总之,郭橐驼不像一名普通的种树专家,更像一位虚怀若谷的高士,在红尘之中过着半隐逸的生活。也许,柳宗元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日趋衰微的唐代,保持入世与出世两种姿态,真
正做到“兼济”与“独善”的境界,既矛盾又和谐。这种身处两难意欲两全的心理,其实也是许多古代文人共有的。虽然今天的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变,但郭橐驼(也是柳宗元等人)对人民的悲悯与仁爱,处世的豁达与智慧,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还是值得学习的。
全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
【布置作业】
  将板书内容及以上三个感悟材料转发给课代表,放进班级邮箱,作为本周随笔写作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