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比李成晚出世。仁宗赵桢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尚在人间。据说他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他先师李成,又师荆浩,既而叹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隐于终南山大华岩隈林麓之间,常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画趣,即使夜晚下雪,也不忍离去。他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时人称之为“川传神”。范宽的画风雄杰、浑厚,尤其独创一种画“雪”的景观,在北宋山水画中成就较为卓著。范宽画山创造性地以一种短条子皴结合点簇的笔法表现山的质地。他存世的作品虽不多,从现有几件作品看,足见其艺术功力之深厚。范宽有句山水画名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道出了中国山水画古代美学规律。他的画作《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及《临流独坐图》,均很杰出。
此图写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巨峰迎面而立,觉石破惊天,屏障天汉,千岩万壑,虽举目仰视而不能穷尽其高悬。山间飞瀑如练,直落千仞。山脚气雾空累,元气淋漓,更觉巨峰之雄强。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岗丘,其间杂树丛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潺潺流水,源于深谷,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只见一队驮马商旅,穿林而至,马蹄声声,呼应一片。范宽下笔雄强老硬,墨韵深厚,山正面矗立,以形成冷峻逼人之势。石纹用豆瓣、雨点状皴法,山势错落有势,顶植密林。墨浓厚,画出了秦陇间峰峦浑厚,壮丽浩莽的气概。他长于表现四季景,行旅和“风月阴霁难状之景”,“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图大幅宽,山势逼人。”范宽的作品,着重骨法,用墨比较深重,从这件作品中即可看出。
他的《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范宽与李成、关同《或董源》同被尊为北宋三大家,在艺术上他的成就是卓越的,在历史上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圣朝名画评》对其大为赞赏:“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又云:“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树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自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亦列神品。”与现代人一样,古人也重视自我的创造与发挥,范宽可称是这方面的楷模,所以人们才称其“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这是对范宽师古人、师造化、师诸心的绘画经验的极好总结。
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寒林雪景》等图。《溪山行旅图》,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十分符合他的画法风格。画面描绘的正是关中一带景,秦陇山川的雄伟景象,作全景式构图,重山叠峰,草树蒙茸,山石坚硬,具有真实感。山势雄健、丰
厚,虽是正面却折落有变化、有空间;山脚的开阔路上,毛驴行人,动态准确生动,富于关陕的地方特和生活气息。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到,范宽作此画重骨法,用墨比较深重,造型峻巍,笔墨酣畅,为范氏独树一帜的古代山水画杰作。画幅树下草丛中有“范宽”二字款书。
记载中说他长于表现四季景、行旅和“风月阴霁难状之景”、“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画法上的特点是“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爱用“点子皴”法。与关仝、李成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百度百科
宋范宽雪山萧寺图
立轴,绢本,淡设,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
范宽山水多作雪景,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雪景该以他为最早了。这是他的一幅表现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构图不同于其他作品。画中山石树木直现于幅前,不留空间,让观赏者觉得有一股寒气袭来的身临其境感。山簇拥,直指天空,深深的沟壑中,密林隐藏着萧寺,丛岩叠嶂中,“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由近而远堆叠的山峦,“折落有势”,山下寒树苍劲坚挺,势如铁帚,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诗堂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通神迈,尤为古今第一”。
此图无款,王铎题为范宽之作。画面画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山深谷,山顶密林寒树丛生,山涧布置古刹、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依然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画上钤有清嘉庆诸玺,诗堂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韵雄迈允为古今第一”。
范宽一生画了大量的雪景山水画,这从后世的著录中可以{艮直观地看到。从历代对范宽作品的题跋、诗赋中,也可看出他作雪景山水画的数量之多。仅仅从流传至今的范宽(或传为范宽)的画作来看,也有很大一部分,如《雪山萧寺图》(见图)、《雪景寒林图》、《雪麓早行图》等均为雪景山水。
范宽山水画作风是雄武的,是“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笔俱匀、人屋皆质”的,是“气壮雄逸、笔力老健”的,是“远望不离座外”的。我们发现,范宽的山水画作风和王维的风格基本上是不相干的。
南宋周密在《云烟过眼录》中记载,曾见“范宽雪景五幅,阔景甚伟”,这就表明范宽的雪景是不同于王维的。如果说范宽学王维,那他几乎彻底改变了王维画风的基本面貌和总体气格。把王维所喜爱的平远构图变为高远构图,把水墨渲染变为“笔均匀”、“枯老劲硬”,把诗情画意变为“凛凛然”的荒寒寂寞,这便是从王维的雪景山水向范宽的雪景山水的转变,是从一丘一壑向山大壑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优美向崇高的转变。
范宽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其《溪山行旅图》。除此之外,就是这幅传为范宽的《雪山萧寺图》。此图无
款,王铎定为范宽之作。诗塘上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通神迈,尤为古今第一”。画上钤有清嘉庆诸玺。《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徐邦达在其所著《重定故宫书画目》中认为此图“可能真迹”。也有的专家认为,从空间结构和构图法则看来,此图为明代作品,但也承认其内容中规中矩地呈现范宽的特,“风格化”的情形甚为清晰。虽然对是否为范宽之作,仍存在不同意见,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一幅具有范宽特的山水画作品,并且水平高超。
《雪山萧寺图》描写的是皑皑白雪覆盖下的雄奇壮伟的大山,画面结构复杂,山势错落,变化多端。画中山石轮廓的用笔方折、劲硬,重峦叠嶂,主次分明。山石运用范宽典型的“点子皴”,行旅和萧寺掩映于雪山、寒林之中,表现了一种孤独和凄清的气氛。在山岭之上,树木丛生,枝干疏密有致,坚实如铸铁一般,极见精神与生命力。山脚下,巨石突兀,溪水湍急,仿佛有声。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澄澈和清明。
恰如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评范宽“好画冒雪出云之势,尤有气骨”,以此检视,此图正可称为是一幅杰出的范家雪景山水画精品。
华商论坛
陕西耀州人,自古就具有创造性的个人风格和豪爽大气的自然胸怀。今天侠客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北宋时期,耀州的一位山水画家“范宽”先生的个性、山水画特点及对北方山水画的影响。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范宽”先生,陕西耀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目前仅知卒于西元1023年以后。据说他好酒,性情宽和,不拘世故,有大度的处事胸怀,因此,被当时地人们称呼为范宽。他地青年时代常往来于京都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从事写生及卖画活动,是活动于仁宗时期的平民画家,与关同、李成并称,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第三大流派范宽。与现代人一样,他重视自我的创造与发挥,范宽可称是这方面的楷模,所以人们才称其“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这是对范宽师古人、师造化、师诸心的绘画经验的极好总结。他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范宽的作品以关陕一带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他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突出独创,而不是拘于师承某家。他常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
对关陕景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绘,常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画趣,即使夜晚下雪,也不忍离去。他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时人称之为“川传神”。他的画作《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及《临流独坐图》,均称杰出之作。
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在竖长的画面上耸立起雄伟的山峰,涧中飞泉,直落千仞。山下空蒙一片,小山头上长满树木,顶端露出了楼阁,山脚下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似乎使人能听见马蹄和流水的声音,极富美感。此图采高远法,峻拔的主峰占画幅大半,“图大幅宽,山势逼人”,层次丰富、墨凝重、浑厚,是—件有深远影响的不朽杰作。此图山石以粗壮、有力线条勾画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和结构,画出了“山之骨”。山体的雨点皴用较干笔画出短而密集的线条,下部丛树作不同的夹叶,枝干用笔
粗壮、坚硬。山顶的密集丛林用疏松的圆点和短枝桠组成,注意分出墨深浅、浓淡干湿和墨点的疏密、聚散。巨峰迎面而立,觉石破惊天,屏障天汉,千岩万壑,虽举目仰视而不能穷尽其高悬。山间飞瀑如练,直落千仞。山脚气雾空累,元气淋漓,更觉巨峰之雄强。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岗丘,其间杂树丛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潺潺流水,源于深谷,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只见一队驮马商旅,穿林而至,马蹄声声,呼应一片。范宽下笔雄强老硬,墨韵深厚,山正面矗立,以形成冷峻逼人之势。石纹用豆瓣、雨点状皴法,山势错落有势,顶植密林。墨浓厚,画出了秦陇间峰峦浑厚,壮丽浩莽的气概。
他的《临流独坐图》,表现层峦叠蟑,山势起伏,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说明他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造意”,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利用一道道抖动的浓重轮廓线,表现层层向后深入的空间,并让大山体产生浑厚的体积感,瀑布细若弦丝,由山巅倾泻而下。左右两侧染以深墨,此处微有墨变化,像是阴暗中不易辨明形象的山壁,米芾以“深暗如暮夜晦明”形容这种效果。用颤动浓重的轮廓线,表现山体坚硬的表面,用纷如雨下,绵绵密密的“雨点皴”形容山体的峻厚。墨由浅而深,由苍润而枯劲,层层点染,使山体产生浑厚的体积感。浑厚,势壮雄强”是范宽的主要特。
范宽风格对后世北方山水画的影响:“元四家”、明代浙派乃至吴门的唐寅,都无不受范宽的影响。清初“金陵画派”之首龚贤,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都善于从范宽的山水中吸取营养。直至当今,我们从
山野资料北方山水画家的许多作品中,还能发现范宽的影响,无论在气势上,还是点子皴的运用上,都还受益于范宽。千百年前的名画流传至今,多数都有着坎坷的经历。以《雪景寒林图》为例,起初是北宋宫廷御府收藏,而后流散民间,明末清初被天津收藏家安岐收藏,并在他的著作《墨缘汇观》中详为著录。其后,安家的不肖子孙卖给直隶总督,献给乾隆皇帝,存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此画被劫走,一外国士兵竟拿到书肆上求售,幸被天津张翼买下秘藏。直到“”期间,从张氏后裔家中搜出此画,差一点儿就要焚烧,幸而天津市文物管理部门闻讯赶到,救下此画,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雪山萧寺图立轴绢本淡设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山水多作雪景,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雪景该以他为最早了。这是他的一幅表现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构图不同于其他作品。画中山石树木直现于幅前,不留空间,让观赏者觉得有一股寒气袭来的身临其境感。山簇拥,直指天空,深深的沟壑中,密林隐藏着萧寺,丛岩叠嶂中,“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由近而远堆叠的山峦,“折落有势”,山下寒树苍劲坚挺,势如铁帚,显示出范宽“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精湛技艺。诗堂有王铎题“博大奇奥,气骨玄邈,用荆关董巨运之一机,而灵通神迈,尤为古今第一”。
中文文学网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陜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
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
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画谱》中对范宽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他“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因为他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干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物”指的就是大自然。范宽的山水画从“师人”到“师法自然”,进而到达了“师心”的艺术境界。
另一方面,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