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 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 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山野资料    悬棺葬 
   
    畲族教育、体育
    概述
    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历程:社会教育—学堂教育 
    教育概述
    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的活动,成年之前的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尤为重要。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广义教育包括在生活中的社会教育。畲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部闽、粤、赣、浙、皖、湘、黔七省一百多个县内部分山区的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名族,长期的社会迁徙使之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畲族的社会教育以歌言教育极具民族特,学校教育包括旧式学堂教育和新式学校教育。
   
    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一、畲族教育的内容
    畲族的古代教育除重视道德文化教育和传授知识外,还重视民族历史教育,因而其教育内容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而且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完成的
    1.民族意识教育 2.伦理道德教育 3.生产劳动教育
    4.艺术教育:集中在刺绣、编织、雕刻等工艺  美术活动上。 
    二、畲族教育的方式 1.独具特的歌教 2.家庭教育 3.民俗活动
    4.中原士大夫的礼仪教化
   
    教育历程浅析 1.社会教育:歌言教育
    2.学堂教育:旧式学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 
    一、社会教育
    畲族的传统教育主要是社会教育,在“俗不离歌”畲族社会民俗的支配下,其主要教育方式是在生产活动实践过程中通过歌教,以传承山歌为主要手段,引导子弟出入歌场,抄本传歌。歌言教育成为畲民从童年开始人人皆经历的社会化教育。上过学固然是文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但在畲族传统社会,歌才即“肚才”。这生动的说明,没有被贫穷摧垮教育的畲族,以其特有的民族智慧并丰富这一寓教于歌的教育。
    歌言教育
    畲族民歌在畲民中称“歌言”,就是即兴歌唱,以歌代言。在即兴歌唱之前,早已经历多年演练口传或手抄的流传歌曲。歌言教育是极具民族特的教育形式,其内容相当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学歌、练歌、盘歌成为寓教于乐的活动,而歌本就是识字课本。
    主要的歌曲形式 历史歌—《高皇歌》
    小说歌—《插花娘》和《钟娘弼》 劳动歌—《节气歌》和《做田歌》 礼俗歌、劝世歌—就是道德教育 
    二、学堂教育 (一)旧式学堂教育
      在封建社会,畲族的学堂教育命微如丝,其主要原因是贫穷,而贫穷与封建社会的剥削有关。封建社会基层的学堂教育是科举教育的组成部分,科举对教育的牵引作用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之下,私塾或由富足牵头兴办,或由数户联合廷师办孰,或孰师在自家设馆。
    二、学堂教育 (二)新式学校教育
      民国后,在畲村创办小学,推行新式教育。民国元年浙南遂昌县后江村创办的明德小学时最早的。接着,浙南的景宁、云和、丽水等纷纷办起。闽东的新式学校创办要比浙南的迟得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畲族体育 
    畲族体育概述
    畲族体育项目主要源自于生产、劳动、自卫、战争、娱乐、原始宗教等,它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联络感情等作用。畲族传统体育有较稳固的众基础,且容易被认知、接受,实用性强,便于参与,所以得以广泛的传播和长久的传承。在现代体育、社会体育高度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仍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