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
要讲社会剖析派,不能不谈的就是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出版发行,19331月,茅盾的长篇《子夜》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它在当时读者和文艺界中迅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小说印出后,三个多月销内就印到了第4版。据北平《晨报》19334月报道,北平某书店一在天内竟然卖出了《子夜》一百多册。文学评论家纷纷撰文给予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瞿秋白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朱自清也说:“这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可见,《子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划时期意义,在当时就被一些文学界人士所觉察到和承认了。
从茅盾个人来说,《子夜》是他自觉地改变创作道路的一个重大收获,是他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子夜》杰出的成就和贡献在于:
第一,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是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熔铸生活、再现生活的出成果。《子夜》通过30年代初期上海各阶层生活的真实描绘,力图科学地剖析中国社会,艺术地给以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
    第二,《子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划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第三,《子夜》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一长篇小说。在此以前,我国新文学虽然已经出现了不少长篇,但大多数线索单一,结构单纯,实际是些中篇,把中篇写长而已,而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子夜》则完全不同。在这个作品里,多条线索同时提出,多重矛盾同时展开,小说情节交错发展,形成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除了上述三个成就外,实际上《子夜》的成功,更在于它引导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以茅盾、吴组湘、沙汀和稍后的艾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的形成。茅盾本人在这一新的创作道路上,先后完成了《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一批社会刽析小说。吴组细、沙汀也从三十年代中期起,陆续写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到四十年代中后期,艾芜也踏上了这条新的创作道路。对这些风格相近但并无社团联系的作家及其创作,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指称,严家炎第一次提出“社会剖析派”这一提法。
接下来我们结合作品分析一下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三个特点:
第一、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有一个外国文学评论家把世界上的小说作家分成两种类型:山野资料一类具有诗人的气质,一类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社会剖析派作家,可以说都是些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们对于用科学态度去解剖社会,对借鉴法国、俄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品,都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茅盾从五四时期起,就醉心于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这种“科学的描写法”。 茅盾非常看重小说创作中这种科学理性精神,尤其是等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发展成了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剖析,对他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叶圣陶在四十年代就说: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吴组缃的情况也很相似。他最初在清华大学读的是经济系,后来参加《中国社会》半月刊的编辑工作,被社会分析解剖所吸引。开始用这种方法创作小说。
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而社会剖析派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力图对社
会生活作出总体的再现,全貌式的再现。 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往往是现实社会的某种缩影。 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全貌。
要想用缩影来透视全貌,必须选择好的题材,因此社会剖析派选材往往是大题材,选取了揭示社会本质最有说服力的问题经济问题。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也是选取社会最敏感的问题是经济问题。  茅盾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等作品都是经济题材小说,揭示出我们当时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揭示出农民的破产不是偶然的。为表现中国农村经济破产。他们往往深入生活,在掌握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作分析,从而提炼出一、二个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命题,形成主题,然后再进行创作。
茅盾创作《春蚕》的构思是受到“今年浙东春蚕空前丰收,农民相继破产”的消息的触发,联系到了故乡农村近几年在日本货的倾销下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还有农民纷纷破产的现实。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创作的。
《林家铺子》把30年代初期的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政治状况投影和交织在一个小小的商店,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林家铺子的倒闭可以看作中国城乡经济破产的缩影,以一
个小小的铺面而牵动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神经,确实是大家大手笔。
叶紫的文学理想是:“冲到时代的核心中去”,“在时代的核心中把握到一点伟大的题材,来作我们创作的资料”,从而创作出“大众的内容,大众的情绪,一直到大众的技术” 他的《丰收》是当时描写农村经济破产威胁下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中最为饱满的作品,深刻地构勒了旧中国农村的痛苦和动荡。 艾芜的《山野》则借助一个山村的抗日活动,显示了抗战期间整个农村的阶级分野。
第二、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
社会剖析派作家经常采用截取横断面的方法来解剖社会,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就是:截取一个横断面,把宽广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个断面上来,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加以表现。因此,艺术上就要求相对的严谨和精致,衷现上就要求像深处挖掘。
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是运用这种手法的代表性作品。《一千八百担》的副标题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它写了封建大家族的成员为了从有一千八百担谷子的义庄财产捞取好处,而进行的一场激烈的争夺。
地点是宋氏家族的祠堂,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小说只写了大家族将要开会前的场面。短短的两个小时就把这个很有名望,曾经出过好几个举人的封建大家族内部的丑陋、腐朽、各谋私利、分崩离析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复杂丰富的社会内容,显示了时代的特点。先后出场的有二三十人,他们各怀鬼胎,会前就勾心斗角,斗得不可开交。
商会会长——子寿想以松龄要用钱安葬祖先骨殖的名义,让义庄买下他家里没人要的一座竹山,从而捞取好处。义庄的管事柏堂坚持要将这一千八百担归还欠宋月斋的借款,连本加利1500元,他自己就可以从中贪污一笔利息。区长绍轩主张从义庄拿出钱支付所谓的“剿匪壮丁队”的费用,以便于自己侵吞。小学校长翰芝主张用这一千八百担的钱办学校。省城中学教员叔鸿声言自己有紧急用途,要向义庄借款。讼师子渔等人干脆提出:“瓜分义庄,先分稻,后分田,大家平分。我们先来个共产。豆腐店老板,草药郎中也各有一套奇妙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