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______)
(3)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________)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2.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
也。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儿戏水滨(___________) (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3. 阅读乐园。
赵普文言文
怀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聪明的怀素想出了一个省钱的办法——以芭蕉叶代替纸张。
长沙的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非常适合芭蕉的生长。芭蕉叶子又肥又大,代替练字的纸倒也凑合。于是,怀素在房前屋后的隙地上栽了上万株芭蕉,以供摘取叶子挥洒笔墨。他给自己掩映在芭蕉丛中的庵堂取名为“绿天庵”。
由于怀素练字过勤,芭蕉叶子不够使用。他又了块木板,刨平后刷上油漆。每年在
芭蕉叶子没长成之前,他就用木板练字。写满一板后,擦掉之后再写。如此反复不已,时间长了,一场木板竟磨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每天在芭蕉叶、木板上耐心地写着字,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几年后,用秃的笔有一大堆。怀素对这些笔感情很深,把它们葬在山下。他还为这些笔树立了墓碑,名之为“退笔冢”。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1)文中有些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请你试着说一下它们的意思。
事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狂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结果”加了引号,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
(3)短文的文章结构是   ,请你用曲线画出文章前后呼应的句子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①(有志则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三有”,即有_______,有______,有______。
[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志”是指“志向”,“识”是指“知识”,“恒”是指“恒心”。(_______)
(2)“学问无尽”可以用现代成语“学无止境”来形容。(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 )”中的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
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
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
7.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国/杨氏/子九岁 B.孔君平/诣/其父
C.孔指/以示/儿曰 D.儿应声/答曰
[2]给下面句中“此”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此是君家果(   )
A.表示此时或此地。 B.这;这个。 C.这样。
[3]用文中语句填空。
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从“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从“__
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用“________”画出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
[5]写一写妙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按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陷。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鬻:_____  誉:______   坚:_______  陷:_______
利:_____  或:_____ 以:_______  何如:________ 弗 :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文言文的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的人,夸张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夫 不 可 陷 之 盾 与 无 不 陷 之 矛,不 可 同 世 而 立。
[2]课文采用了“事+理”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请分别用“   ”和“﹏﹏”在文中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