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宋纪》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B.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C.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D.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2赵普文言文.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太华殿”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起”字含义不同。
B.“帝常屏左右以待之”与“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C.“徒立耳”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徒”含义不同。
D.“余亦以为然”与“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援引太祖开始修建城池街市时一定利用农闲时节来劝谏高宗大起宫室之事,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B.魏高宗认为高允没有上书公开指责自己,以昭彰君主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正直,这不能不说是忠心。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和“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均从侧面表现出高允的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
D.以前司徒崔浩认为高允博学多才,是一代俊杰,只是缺乏一点点刚毅的风骨。对于崔司徒的看法游雅是表示赞同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2)及司徒得罪,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
5.魏高宗认为高允忠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诏文武臣各陈备边之策。
是日,辽主谕诸军趋易州。癸卯,攻城。满城出师来援,为辽铁林军击退,指挥使被擒者五人。甲辰,辽师齐进,其东京骑将夏贞显之子仙寿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刘墀降于辽。守陴将士南走,辽主帅师邀之,无得免者。即以马质为刺史,赵质为兵马都监,迁易州军民于燕京,授仙寿高州刺史。乙巳,辽主登易州五花楼,抚谕士庶。
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奏曰:“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唐受降城之类。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二曰侦逻边事,
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诚用老臣大僚,往来宣抚,赐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宜敕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持角,声言直取胜州,则契丹惧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诚宜收复,而边民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有得一级者赐之帛,得一马者还其价,得部帅者与之散官。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
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
帝览奏,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尤器之。……
二月,下诏罪己。命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以陈恕等为营田使。
(《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B.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C.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D.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与下文的“癸卯、甲辰”都是古人用天干地支结合表示的日期。
B.辽,国名,是由古契丹国发展而来,曾与北宋并立,时常与中原发生争端。
C.中国,指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之“国”同义。
D.宰相是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通常和丞相同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州被辽军攻陷、刺史刘墀投降、防守城墙的将士向南逃走后,宋朝的文武臣这才召开备边之策的朝会。
B.辽主攻宋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攻势凌厉,一方面又采用安抚手段,在攻陷之地君主亲自抚谕士庶。
C.王禹俑的对内措施主要针对朝廷,要省察官吏,谨选人才,信任大臣,禁止游荡、懒惰的行为作风等。
D.王禹俑的备边之策,强调内外两方面要同时用力,得到皇上和宰相的首肯,朝廷不久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
(2)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
10.请你简评王禹俑的奏疏,阐明帝加叹赏、宰相尤器之的原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谓轼昔为中书舍人,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
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捃拾,且须省事。”轼曰:“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臣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