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为何屡遭尴尬
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当今社会,不论是在初、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这充分说明文言文的重要性。
但是文言文一般文字生涩,学生接触较少,往往需要反复揣摩方才明白其大概内容,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地教好文言文,是老师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是串讲到底,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冻结,不能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久而久之,兴趣荡然无存,那些原本温暖平和、朴素可亲的文言经典,似乎变成冰冷的高阁之物,学生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惧而远之。因此,文言文的课堂就变成了教师“独角戏”的尴尬课堂。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一、原因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佶屈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文言文的运用,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其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
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