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点解读:
    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材料一篇课内一篇课外。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和课内的文言文形成对比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复习策略:
[考点聚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纵观近年来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概括。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2.词语的解释。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3.句子的翻译。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有时还会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
    4.作品的感受。多为开放性试题,主要形式有:(1)欣赏型。(2)比较型。(3)评价型。(4)感悟型。(5)联系实际型等。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只要你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指津]
(一)夯实基础
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所以,考生平时必须扎扎实实学好课内文言文,在考试时才能轻松应对。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3.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辅以意译法。要抓住重点字词做到字字有着落。
4.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
5.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
6.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把握了整体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问题大都是围绕整体内容来设置的。
(二)整体感知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
一步呢?
首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大意。但这时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要能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何即可。
其次,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借助于括号内的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要能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相应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其三、重读课文,加深理解。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走完解读过程。
(三)学以致用
近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8年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
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此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
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是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考题中考到“读了上文,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或类似题目,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积极探究,善于分析,避免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还要善于联系实际,紧跟时代,避免孤立地看问题,把时代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们的阅读和理解之中。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避免牵强附会、脱离原文的所谓创新观点是不足取的。
[典型习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曰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
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氐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次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谒公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觉饥甚而不敢去_____________
(3)旁置菜羹而已_______________
(4)公取自食之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
B.然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拜见、拜访  (2)离开  (3)放、摆  (4) 2.D  3.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4.节俭,不铺张i良费
四、配套习题
一、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赵普文言文: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_______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