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好文言文的三招
黄丽娟
荥经中学,四川省荥经县625200
文言文学习历来都是很多学生学习环节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究竟应该怎样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我探讨了很多办法。本文主要支出三招,希望帮助学生们解决诸类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一、要立足于课本,以诵读为主
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是帮助我们学习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个支点。那么,如何学好课内文言文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知识理解大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一)初读
文言文中通常都会有一些生僻字,而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因此,学生很少遇见。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借助工具书,解决一篇文章里面出现的生字词,搞懂它们的读音,做到每个字词都能认识,不会因个别字词而影响对全篇的阅读。如过秦论一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牖字,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个字的时候,通常都不清楚它的读音,这样,就得借助工具书来解决了。
(二)再读
解决了生僻字的读音,下面就要能正确地断句。所谓的断句,就是给一个句子划分停顿。这在学生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如在鸿门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对于加彘肩上一句,很多学生都读成了加彘肩上,这就错了。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加彘肩上。
断句,一般来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在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意思理解的基础之上。又如核舟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佛印绝类弥勒,学生容易读成佛印绝类弥勒。其实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佛印绝类弥勒,汉语意思是佛印长得非常像弥勒佛。所以说,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很重要。初学者也可参考如下口诀: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表停顿,哉字后面跟感叹,于而一般在中间,矣耳后面加圈圈,或句或断酌情看。
(三)三读
解决了生僻字的读音和断句之后,接下来学生就要能借助书下的注释感知全文的大意。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的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表达的情感。
(四)四读
理解了全文的大意之后,学生要能够把握作品的内涵,即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总之,读,是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可见,读在学习文言文环节中的重要地位。
二、要重视对书本知识的积累
之所以说文言文难学,主要是因为文言文的知识比较零散,词义不固定,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一些特殊词的用法,必须做好积累这一工作。结合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我认为,积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9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一般认为这是古人在写文章时,故意这样写的,为的是在一篇文章中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相同的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赶时髦。学生遇到这一情况,往往很难把握,不知从何下手。如说一词,在古诗文中经常读悦,表高兴的意思。在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它就是个通假字,同悦,应作高兴讲。又如在贾谊的过秦论一文中赢粮而景从,这句中景字也是个通假字,从联系整句话的意思来看,应作像影子一样,故通影字。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
一个词,判断其是否是个通假字,一要看整句话的意思;二要看这个词本身是不是经常作为一个通假字来讲。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词的用法经常会发生变化,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活用。常见的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1.名词作动词。如:
沛公军霸上:驻军。(鸿门宴)
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作状语。如: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过秦论)
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鸿门宴)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桃花源记)
固以怪之矣:以为怪。(陈涉世家)
4.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过秦论)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上所列举的活用现象只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几种类型,此外,文言文中的活用现象还有很多,如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
(三)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说一个词有多个含义,乃至于属于不同的词类,它的用法也随之而变化。如故一词,它的义项一般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名词。(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副词。(扁鹊见蔡桓公)
3、暮去朝来颜故:旧。形容词。(琵琶行)
再如卒一词,它的义项有:
1、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终于。(赵普)
2、月余亦卒:死亡。(人琴俱亡)
3、卒数万人:士兵。(陈涉世家)
4、卒然:同猝,突然。
以上列举的都是一些实词,下面再看一些虚词。如之一词:
1、永州之野产异蛇:结构助词,的。(捕蛇者说)
2、怅恨久之:音节助词,不译。(陈涉世家)
3、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指桃花林的景。(桃花源记)
4、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陈涉世家)
5、马之千里者: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马说)
又如而一词,常见用法如下:
1、余知而无罪也: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左传昭公二十年)
2、提刀而立: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连词,相当于地。(庄子养生主)
3、故其国富而兵强:表并列关系连词。(韩非子定法)
、履至尊而制六合表承接关系连词,从而。(过秦论)
4:
20
5、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关系连词,却。(过秦论)
赵普文言文
6、宽厚而爱人:表递进关系连词,而且。(过秦论)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一词多义的积累,要求学生一定要耐心些、仔细些。
(四)古今异义词
前面提到,文言文由于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的时候会感觉到很困难。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例如:中国,古代专指中原地区,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不是专有名词,而成为普通名词,泛指一般的江河了。
2.词义的缩小。例如金,古代泛指一般的金属或兵器,现在则专指金子了;再如瓦,古代指一切烧过的土器总称,现在则专指盖屋顶用的瓦。
3.词义的转移。这是古今异义词中最常见的现象。例如闻,古代指用耳朵听,现在则指的是用鼻子辨别气味;再如池,古代指的是护城河,现在则指水池子;又如走,古代指的是跑,今天则指的是行走。
4.词的感情彩的变化。例如卑鄙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的意思,是表示谦虚的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芦之中(出师表)中的卑鄙即是此义;现代汉语中
的卑鄙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指品德恶劣、道德败坏的意思,变成了贬义词。又如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者也一句中爪牙一词,古代指国王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指狗腿子,变为贬义词,可见其感情彩变化之大。
5.词的名称说法的改变。基本上是古代的一个单音词变成了现代的双音词。例如日表示太阳这一意思,但自唐宋以后人们在口语中就使用太阳一词而不用日了;又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但在成语目不识丁、寡不敌众中还用。
学生在做好以上的积累工作的同时,拿到一篇文言文,还要注意里面出现的有显著特征的句式,如疑问句、倒装句、对偶句、省略句等等,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三、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要能做到举一反三,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即对所学过的知识要能做到活学活用
孔子曾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做到举一反三,由此类推出其他的。在教学中,我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内讲解、课后的辅助练习之后,应该是基本上是能掌握了,在此基础上再做课外相关的练习也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但通过批改练习,我却发现有很多问题,现实和我的想象大相径庭。例如说,在一次课堂作业中,做了一篇课外文言,晋书王羲之传,里
面有这样的一句:而献之神恬然,徐呼左右扶出。紧接着有一道词语解释题,解释徐呼左右扶出中的徐。很多同学都是乱写一通,甚至还有的就是直接没写。对此,我感到很不可理解。因为我们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遇到过这个词,原句是入而徐趋,这里的徐作慢慢地讲。而徐呼左右扶出中的徐也应当是这个意思。这就暴露了学生在学习时的一个弱点:不能够活学活用。
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任重道远的过程,这都需要学生自己持之以恒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道路。我从文言文教学的三方面来概括了学习文言文的三招,希望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文言文的困难,让文言文的学习这片天空变得亮丽而丰富。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