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其写作的影响
(一)    时代的影响
80年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文坛如万花筒,文学流派 异彩纷呈。在喧哗与骚动之中,汪曾祺以吴越地域文化派,开了寻根文 学的先声。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在辍笔了 40年以后又复出文坛,当他 用一个80年代中国人的眼光来回顾咀嚼四十多年前的那些温馨的旧梦,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许多作品看 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
(二)    自身经历的影响
汪曾祺说:“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虽有波折却还幸福的童年经历及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特别 是家庭教育中“儒、道、佛”思想对其人生的长期浸润,对汪曾祺的创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与文人 的雅致。父亲以及后来在他的求学道路中遇到的诸如高先生、沈从文这 一类的“贵人”都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深。
二、浅析汪曾祺的乡土小说
(一)清雅秀丽的乡土风景
汪曾祺的小说颇具江苏地方特,这与他在高邮水乡的大自然的怀抱 里长大分不开。“情乃诗之胚,景乃诗之媒”,在汪曾祺的笔下故乡情结 被寄托于文字中,描摹成了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彩听 凭他的情绪点染。
正如汪曾祺所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 目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水”是汪曾祺笔下出现最多的景物了。 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流动的水。 应该说,吴越的水已融入他的艺术生命之中。在不自觉中,水已经成为 他许多作品的背景,甚至成为整篇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
如《受戒》中的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柔和的水 面上。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和灵性。明海和小英 子在水上相识,之后又在水上相会,既渲染了地域风情的优美,更渲染 了人物品性的美好。
又如《大淖记事》中,巧云和^一子的爱情故事也始于水。巧云在 淖边的一只空船上洗衣服,不慎落水,被十一子所救。两人爱情的升华 也是在水上,巧云叫十一子到淖边,十一子泅水到了沙洲上,“他们在 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到中天”。水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人。柔和 优美的水也渲染了他们美好纯洁的爱情。
因为雨多水多,吴越之地一年四季彩丰富,生机盎然。秀美的自 然风光,成为了汪曾祺张扬诗性审美的载体。
如在《受戒》中几段写景文字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 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 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屋檐下一边种 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屋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 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众多的水桑树桑椹瓜豆蔬菜等等,都是典型的吴越风光。这种吴越 风光清澈明净
柔性,富于诗情。小英子家的四周围繁花掩映,树木成荫, 菜圃成片,堪称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 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 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 种大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受戒》的结尾是这样一番充满 着生活情趣的水荡景描绘,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恒久地定格 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又如《鸡鸭名家》中的一段写景文字
“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离窑庄不远。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 湖边港汊甚多,密密地长着芦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莲蓬已经 采过了,荷叶的颜也发黑了。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的一闪,快 如疾箭。”这片充满天籁的节奏和旋律的白莲湖景也颇具吴越特,    为
衬托人性的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吴越被骂
还有那些水边的沙洲,“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 和芦荻。春初水暧,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的芦芽和灰绿的萎蒿,很快 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停地 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 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 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大淖记事》,沙洲因了水 的映衬变得如此迷人,在这里,充满了汪曾祺对故乡生命节奏的美好回忆。
在汪曾祺看来,故乡是一个宁静的天堂,在这里,草木、动物与人平 等,草木不需要在文化中被拟人化,它们与自己记忆中的人物和谐相处, 营造出一份宁静祥和的氛围。“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 听寒蛇唱歌, ——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 而且把蚯蚓叫‘寒蛇’, 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唦——’,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 星。”《受戒》小动物们跟人共存于一个世界,不分你我。    / i' ~$ p/
汪曾祺用梦幻、饱蘸诗意的笔调,舒卷自如地铺展着、故乡的自然风 光,营造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世界。
(二)淳朴真实的乡土人物、健康善良的乡土人性
v1 ~8他笔下的人物多是店员、匠人、做小买卖的小市民,但身上无一丝 一毫的市侩气,质朴、醇厚、和善、带有一身泥土的清香,直辣辣地扑入 人们的视野之中。他的小说,仿佛是小城镇市井生活的百景图。 平淡之中, 常常不可遮掩地透露出几分奇趣。也许有人感到这很无聊,但这确实便是 平民的心态。汪曾祺笔下塑造的虽然都是“不入流”的小人物,但这并不 妨碍他们身上拥有“不凡”的一面。《鸡鸭名家》中有余老五和陆长庚,《塞 下人物记》里有陈银娃、有“说话押韵”的捡粪老者以及被誉为“乡下的 阿基米德”的老焉,还有《安乐居》中的诸位饮者…都是凡人,却又有奇 异处。他们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怀有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汪曾 祺从平凡俗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多方位地抒写了血缘亲伦之爱、友人 同事之爱,并使这种充满暖意的“仁爱”成为全部小说的主线。
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使得汪曾祺的小说饱浸了人情味、情思 性和审美感,因而也减轻了苦难主题可能引发的滞重和压抑,即使有悲 也不至使人痛。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一文中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 家?中国化了的佛家一一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 思想多一些。”《大淖记事》中失了身的巧云和被打得半死的^一子, 绝对率真的爱情观不断折射出人性意志的坚强,而强暴、打人之事则被 作者刻意淡化,让人从或悲或喜中领略到一种沧
桑的幸福和酸楚的甜蜜。
《故里杂记•榆树》中的牛是过继给侉奶奶的儿子,娘俩虽不是亲母子, 可那脉脉的母爱仍然极为深厚,“侉奶奶吃的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 粥……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 肉,用半张荷叶托着。另外,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 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无论是其营造的那一方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故乡 风土,还是其塑造的勤劳善良、淳朴天真的底层人民,都体现出一种清 静淡泊、闲适自然的风味。故乡人的人性自由,是他所渴望的一种人生 理想。这种人性的自由,是生命自身的和谐。《受戒》中,荸芥庵虽为佛 门圣地,却“无所谓清规戒律,连这两个字也无人提起”,和尚们可以 娶妻生子,可以唱情歌,,“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 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 跟和尚跑了”, 可谓活得豁达超脱。生活在这里的人既不需要对他人社会履行责任义务, 也不需要逃避社会,而是向生活勇敢的敞开自己,生命便处于一种自由 自在之中。《大淖记事》中,生活在大淖的女人们跟男人们一样干活,一 样挣钱,一样靠自己的肩膀吃饭。她们不依赖于男人,非常独立和自信。 她们也没有惯常的女
性的扭捏和羞涩,也像男人一样赤脚穿草鞋,嘴里 也不忌生冷,也用男人骂人的话骂人。自然的人性在大淖得到充分的展 现。传统的伦理和偏见在这里被冲淡,女人们生活得没有“规矩”,婚 嫁很少明媒正娶,姑娘可以自己人,可以未婚生子。可谓活得随心随 性。《受戒》中对“荸荠庵”的外观的描写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
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
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 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 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汪曾祺对“荸荠庵”的外观描绘得如此细致,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小 说的背景,而更是含有作者的创作深意。一般而言,庙宇都建于深山之 中,与俗世隔离,而“荸荠庵”却建于水边,建于世俗之地,这也为“荸 荠庵”和尚们奇特的生活习俗作了注脚。而两副对联的内容也与小说要 表现的内容相一致,这也充分地衬托出了故乡人民重义轻利的人性和崇 尚自由平淡的观念。
(三)奇妙和谐的乡土民俗
风俗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精神,它是一个民族最根深蒂 固的存在形式,经过隐性遗传,沉淀于每个民众的心中。在汪曾祺的乡土 小说中,尤以描绘家乡高邮的风俗为主。
如《三姊妹出嫁》中有对当地“剃头”的详细描绘
“时福海像所有的老剃头待诏一样,还擅长向阳取耳 掏耳朵,捶背拿 筋。剃完头,用两只拳头给顾客哔哔剥剥地捶背 捶出各种节奏和清浊阴 阳的脆响,噔噔地揪肩胛后的“懒筋”一一捶 揪之后,真是“浑身通 泰”。他还专会治“落枕”。睡落了枕,歪着脖子走进去,时福海把你的 脑袋搁在他弓起的大腿上,两手扶着下腭,轻试两下“咔叭”一一就扳正 了 !老年间,剃头匠是半个跌打医生。”
又如《岁寒三友》有对“放焰火”的详细描绘:
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
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芝麻灌香肠的,卖煮 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    人们寻亲访
友,说长道短,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 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而《故里三陈陈四》更是一篇风俗小说。写出了一种原始的    古朴的
“欢乐”情调。挑茶担子花担子的,舞狮子“站高肩” 踩高跷跳判的, 写得十分热闹。汪曾祺还在小说中多处写到故乡的吃食。如在《茶干》中 的描写
“万顺家的酱菜样式很齐全萝卜头十香菜酱红根糖醋蒜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