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市开州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1.  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ㅤㅤ新时代是wàn xiàng gēng xīn ______的大时代。我们要把握发展的jī yù ______,跑出jiā sù ______度,在新的起点上续写huī huáng ______篇章。
2.  选择表示“很多”的成语填入语段中。
漫山遍野
五彩缤纷
千门万户
五花八门
琳琅满目
络绎不绝
ㅤㅤ走在开州城的大街上,店铺的商品 ______;漫步滨湖公园,盛开的花朵 ______;举子园内,男女老少,游人 ______;游乐园里,欢声笑语,游乐项目 ______
3.  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牲 )息 寂寞 万不得己
B.   倾覆 焉知非福
C.  luò)移 惊惶 司空见贯
D. jùn xiāo 惟恐 见微知著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记得刚入学时,我忐忑不安地来到教室门前,迎接我的是和蔼的方老师。
B. 方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呀!
C. 这一次,我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就算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
D. 大学生不要整天饱食终日、无济于事,而要勤奋踏实,多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5.  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航天员,真希望这个梦想一眨眼就能实现。(夸张)
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比喻)
C.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疑问)
D. 静寂笼罩着这座新城。美丽的开州又沉沉入睡了。(拟人)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意外事故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
B. 同学们将来都希望考个好大学,做个有作为的人。
C. 广泛的阅读使我增强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D. 太空漫步、“祝融”探火……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演了“宇宙级精彩”。
7.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一项是(  )
A.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 不要人夸好颜,只留清气满乾坤。
C.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  下列各项中,所引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灯校长”张桂梅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
B.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对像我这样如饥似渴阅读的少年来说,书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C. 张红总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有的同学不理解,张红就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李老师常常用此话教育我们读书要下苦功夫。
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血脉。
①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②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注重实地调查;
③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A. ③①②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10.  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 ______ ,立根原在破岩中。
(2) 贾老师十分睿智,每次和他交谈,都有一种“ ______ ______ ”的感觉。
(3) 遇事不要钻牛角尖,要懂得通融,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 ______ ______ ”。
11.  复兴小学六年级一班在毕业前夕准备以“永远的六一班”为主题开一次班会,老师委任你策划本次活动。
①班会需要主题标语,请你设计一条,写在横线上。
______
②请你设计班会的程序,至少再写出两个环节。
追忆往昔——______——______
③在班会中间,准备安排一个“小合唱”节目。同学们对两首曲目的选择各持意见,请你根据部分歌词内容,做出选择,并说说你的理由。
ㅤㅤ第一首: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毕业歌》
ㅤㅤ第二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送别》
ㅤㅤ我选择 ______,因为 ______(至少两点)。
12.  文阅读,完成练习。
ㅤㅤ材料一:同志纪念馆简介
ㅤㅤ同志纪念馆地处重庆市开州区城北盛山半腰。1992 12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后经两次改扩建,纪念馆现占地60亩,由主展馆和东西部景区组成。同志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
家三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30条红旅游精品线路中300个红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重庆市开州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ㅤㅤ材料二:
ㅤㅤ2022年春节,红旅游景点成为了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同志纪念馆,了解红历史;与家人一起参观同志故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凤范和价值追求;借助数字虚拟场景技术,体验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艰辛……开州区是元帅的故乡,素有“帅乡”的美誉。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发生过杨柳关战役,也有数不胜数的红故事。红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ㅤㅤ材料三:开州区红景区游玩线路推荐
ㅤㅤ同志故居——开州博物馆——军神广场——同志纪念馆
ㅤㅤ材料四:
ㅤㅤ小记者:叔叔好!请问您为什么选择来同志纪念馆呢?
ㅤㅤ钟华爸爸:我已经来过多次了,在网上看到同志纪念馆作了提档升级,文物会“说话”,还有“小小红讲解员”的讲解,带孩子到现场来,增进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感受刘帅的军神风骨与家国情怀,希望孩子能传承红文化。
ㅤㅤ小记者:钟华,这次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ㅤㅤ钟华:我很受教育。我看到元帅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及历史文献资料,他的事迹很感人,我要牢记历史,努力学习,争取进步。2022年春节是哪天?
(1) 11月,开州区研学旅行启动。学校开展红研学之旅,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写一段推荐词,向同学们推荐同志纪念馆,吸引他们前来参观。
______
(2) 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近年来社会关注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家庭选择红旅游,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______
②同志纪念馆建成后,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______
③李雷认为: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去了解革命历史。 ______
(3) 红旅游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简要分析。
______
1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______
ㅤㅤ有父子二人,居小村,营①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②子曰:“园中有金。”言讫③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④。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⑤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
ㅤㅤ注释:①营:建造,经营。②谓:告诉,说。③讫:完结,终了。④怅然:失望,不如意。⑤属:类,类别。
(1) 根据你的理解,请给文章拟个题目,下列最合适的是 ______
A.父子二人
B.园中有金
C.果园
(2) 对下列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子不耕作(勤于)
B.年秋(是的,的确)
C.子始父言之理(领悟、明白)
(3) “子始悟父言之理。”想一想,文中的儿子此时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______
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美的书包
乔叶
ㅤㅤ每当看到现在的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ㅤㅤ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ㅤㅤ一天,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我们一年都没做新衣服,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ㅤㅤ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ㅤㅤ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过多少艰难的开口,也不知道遭受了多少次羞辱和拒绝,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碎花布。
ㅤㅤ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一抬头,我忽然看见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好好学习。”她依旧平静地说。
ㅤㅤ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妈妈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妈妈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ㅤㅤ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只书包,虽然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但是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寡言少语: ______
(2) 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
(3) 请用“_____”画出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妈妈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相照应的句子。
(4)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①书包做好了以后,“我”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②“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我”家的窘境,写下来。
______
③“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这句话是对妈妈的 ______ 描写,写出了 ______ 表达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