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剧魅影》:从舞台艺术到电影艺术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英国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音乐剧史上最为成功的经典剧作之一。它改编自法国小说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创作于20世纪初的同名小说。1986年10月9日,《歌剧魅影》于伦敦皇宫剧院首演,1988年进军百老汇,并在世界各国巡演。这部作品讲述了生活在巴黎歌剧院地下的魅影、歌剧女演员克里斯汀和剧院资助人子爵三人之间奇特动人的悬疑爱情故事。由于故事围绕着歌剧院展开,剧中包含许多“戏中戏”的歌剧片段,使这部作品同时包含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音乐风格。许多歌剧创作的手法在这部音乐剧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全剧共分为序幕加两幕,每幕八场共十六场,在幕与幕之间用序曲和间奏曲连接。剧中的音乐常采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形式,其华丽的布景、宏大的规模以及芭蕾舞场面也体现出法国大歌剧的风格。韦伯在这部剧中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 ,并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制造出神秘恢弘的舞台效果,使之成为他创造的“奇观音乐剧”的代表 。
虽然不少电影都取材自勒鲁的这本小说,但只有2004年由乔·舒马赫(Joel Schumache)执导的《歌剧魅影》 是改编自音乐剧版本。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音乐开始在电影中承担各种角,而音乐剧的叙事属性使其逐渐成为电影的题材来源之一。音乐剧现成的剧本、音乐创作以及观众基础等都是改编电影的有利条件。高昂的票价使音乐剧始终局限于比较小众的范围,然而音乐剧电影却使这种高雅艺术走向平民大众,使两种体裁在融合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音乐剧电影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实际上韦伯早在1988年就想把这部作品拍摄成电影,但却遭到多方面的阻碍,莎拉布莱曼辞演女主角使此片的拍摄一再耽搁,剧粉也对韦伯重谱新曲并删改原音乐剧中音乐的做法表示反对 。直到2004年,韦伯在与舒马赫的合作下这一想法才最终实现。笔者对音乐剧版本的分析选取了在网上所能到的最完整和清晰的25周年纪念演出版本 作为参考。虽然音乐剧的不同版本可能在演绎上产生差异,但它们都是以韦伯所创作的乐谱为依据进行表演的。因此,笔者还参考了由韦伯的“真正好”(The Really Useful Group)公司发行的《歌剧魅影》钢琴加声乐总谱。
二、电影《歌剧魅影》的改编
“电影和音乐剧在基本媒介上是具有各自特殊性的,音乐剧以现场表演为媒介,电影以影视图像为媒介。” 这就决定了从音乐剧到电影的改编中,在尽可能保留原本的剧情、音乐与舞蹈的基础上,需要对表达方式做出调整。笔者将《歌剧魅影》两个版本之间的转换分为三个方面来叙述,即整体结构、音乐与画面上的转换,对这些改编如何适应新的体裁特征进行说明。
1.结构上的转换
音乐剧与电影在结构上具有各自的特点。音乐剧由于换景、换装所造成时间的空白,以及演员、观众在长时间演出情况下状态的调整等局限性,在结构上常常会采用分幕或是上下半场的形式。而电影呈现出的结构是一个从始至终连续的整体,叙事是不被打断的,仅在开头、结尾处加上影片相关信息。因此当舞台艺术向电影艺术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对体裁结构的差异进行调整。就《歌剧魅影》而言,两种体裁结构上的转换体现在音乐的使用上。音乐在剧版的结构中是用于幕与幕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而在影版的结构中用于片头奠定基调和片尾的回顾与收束。通过分析音乐剧中的序曲、间奏曲和电影中的片头、片尾曲的使用,可以说明音乐是怎样体现结构转换的。
萨拉布莱曼
序曲在音乐剧中用以连接序幕和第一幕。序幕的剧情发生在1919年的巴黎歌剧院,拍卖会上吊灯的登场将人们带回1870年的歌剧院往事,从而进入第一幕。音乐剧由于场景的限制,只能以音乐为主要手段实现时空的转换,此时舞台上表演的主体变成了弹奏管风琴的魅影和合奏的交响乐队,使观众专注于音乐本身,进入音响所塑造的情境之中。而电影本身可以通过剪辑实现时间和地点的随意切换,画面从歌剧院内部到外部,从黑白到彩,完成从1919年到1870年的转场,对歌剧院后台的拍摄体现出曾经的辉煌。序曲在电影中是以配乐的形式出现,配合画面以达到更加恢弘的效果,弱化了其原本在結构上的过渡作用,与叙事融为一体。
间奏曲在音乐剧中用以连接第一幕和第二幕。这两幕之间,不仅时空发生了变化,剧情基调也产生了巨大的反转(从魅影心碎的独唱到热闹的化装舞会),在音乐剧中由于中场休息而不会显得突兀,在电影中则是以1870年-1919年-1870年的两次转场实现了剧情的过渡。在音乐剧第二幕开场处,交响乐队再现《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夜之乐章》(The music of the night)《别无所求》(All I ask of you)和《序曲》(Overture)的主题,通过这一间奏曲将两幕的内容联系起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改编成电影时,间奏曲随着分幕的消失而失去了结构上的作用,此处音乐主题的串联仅保留了《音乐天使》,
且用雄壮的管乐和柔美的弦乐先后演奏,体现出庆典音乐的特点,烘托了舞会的盛大和华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