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作者及理由2则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最喜欢的作者及理由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喜欢上海的理由(1)
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的都市。外滩老式的西洋建筑与浦东现代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过街楼下的麻将老人,弄堂里的足球少年;众小剧场的沪剧、滑稽戏,大剧院的交响乐、芭蕾舞;老饭店的本帮佳肴,杏花楼的广式粤茶,红房子的法国大菜;上海老街的茶馆,衡山路的酒吧,中西合璧,各有各精彩。
独特的文化,热情的民风,珍馐的美食等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他们的“最上海”。
最独特:黄浦江两岸的前卫与怀旧
“61年前,我从上海金山坐船过海,来到上海时只有14岁。如今我再来上海,真正看到了上海的不同,很了不起。”这
是著名作家李敖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简单的“不同”两字,却有着丰富的意义。
“不同”在腾讯博友“*¥%莉莉”的眼里就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在上海呆得越久就越会喜欢上这个城市,因为上海的魅力、上海的味道是需要细细品读的。上海对我而言终究是一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城市:我在你怀里,你在我心里!” “不同”在新浪博友“行走世界视觉记录”的心中就是一种大气:“黄浦江西岸,那是古旧的上海:古典的西方建筑,怀旧的气息染满街道和窗棂,让人遥想那个年代的繁华和梦想。黄浦江东岸的浦东,那是后现代的上海:霓虹闪烁的世界著名企业的广告牌,现东亚最高层建筑富有节奏的前卫感觉。同时上海又是大气的,胸怀无限宽广。在2011年的春天,人们凭海临风,在长堤上感受着
上海外滩的开阔视角。春日里的阳光照得人暖暖的,仿佛即将拥入上海容纳世界的胸怀。”
最温馨:这里的人都很nice
卓安睿,这位黄浦江畔五星级酒店上海威斯汀大饭店的外籍新老总来上海不到2个月,就给自己起了个很中国的名字“卓安睿”。尽管他到这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上海市民的热情让他很是感动。
“马路上的陌生人对我这个老外很热情,”卓安睿说起自己有次在上海街头迷路的情形:他要去一家中式点心店,但推
萨拉布莱曼
荐的朋友没有说清具体的名字,只说了在哪条马路,不懂中文的他不知如何开口向路人询问。这时有
一对路过的夫妻,看他踟蹰不前,便上前用英语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我没想到他们的英语说得非常好,最后还热心地把我带到这家店,向我介绍他们喜欢的食物。”陌生人的友善微笑,热情开放的城市性格,让初来乍到的卓安睿很“受用”,他用nice这个词来概括这座城市里的人。
最好吃:世界各地的美食在此集结
“一座精彩的城市,离不开令人唇齿留香的美食。”拥有40多年烹饪经验的德国人古特曾于2005年和2009年两度前来上海工作。目前,皇家艾美酒店行政总厨的身份令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打量起这个魅力之都,“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喜欢去外面就餐了,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得上海美食品种越来越丰富。”
从浪漫精致的法国大餐,到非洲部落的传统美食,翻开任何一本美食功略、打开任何一个美食网站,都会发现在上海几乎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美食。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上海几乎包容得下全世界所有的美食,而融合、创新也在上海的美食世界里不断上演。与此同时,上海的世界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的厨师来到这里一展身手。2010年,来自法国、西班牙、阿根廷等地的米其林厨师在申城展示拿手绝活,一时间让沪上餐饮界大受启
发。
一位常年在外出差的人说,去上海寻美食,其实为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一种在别的地方吃不到的海派美食品位。“美食”两个字,对上海来说,已经不再仅仅是指“美味的食物”,更多的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最便捷:“软件”服务日益国际化
诺扬罗拿,土耳其担保银行股份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深邃的双眼,笔挺瘦窄略带鹰钩的鼻子,有着一张标准土耳其面孔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在上海这么红:忙着为长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忙着为社区建设更美好添砖加瓦,忙着参加区内的各项志愿活动……而这一切,源于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十多年的诺扬罗拿,已是真正的老“上海人”了。“我用这些年的时间,见证和享受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诺扬罗拿说,城市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让上海日益“国际化”,“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软件’服务也在同步跟上。”“规范的服务意识,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诺扬罗拿说,无论是商业服务行业还是政府机构的服务这几年都有明显的提高。诺扬罗拿是中国的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硕士,曾用中文写了4万字的论文,语言上没有障碍。但细心的他还是留意到,早几年,路牌标识并不全有英文,现在就都有了。“在上海生活的便捷度越来越高,”诺扬罗拿说,这是他和
他的老外朋友们的共有感受。
最宁静:在老城厢里寻觅历史的痕迹
大都市意味着现代和繁华,上海也不例外,但是在现代和繁华的背后,不少人到了自己最沉醉的宁静。
“沿着黄浦江穿过半个上海,来到鲁迅公园,坐在梧桐树下的长椅里,吸着温温的粥。走过四川北路就到了多伦路,只有500米长的L型马路,两边挤满了私人收藏馆和名人故居。收藏馆一般只有一个房间那么大,店主顾自己埋头看书,把所有嘈杂隔在外面,只听到老式挂钟的滴答,闻到陈旧又亲切的淡淡霉味。左联成立会址旁边现在是一所艺术学校,站在门口,脚下是鲁迅,瞿秋白,柔石,丁玲的脚印,可以听到学生练习萨克斯风的声音。站在这里听时间倒流的声音。”这是携程网友“小毒牙”的感受,没有真情实感就不会出现这么美的文字和意境。同样,在新浪博客上,“向左走向右走”也有自己心目中最倾心之地:在上海,我更愿意逛逛老城厢。从南京路步行街走河南中路到人民路,你便到了上海城的起源地———老城厢。老城厢是“上海的根”。老城厢里名园名宅、会馆公所等古迹集中,除了著名的豫园、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外,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书隐楼”等一批古迹遗址。虽几经变迁,这里渐失《清明上河图》般
的市井喧闹,但人们仍可从老上海闲话和这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到历史演变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