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
 
一、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1951年病逝于中国香港。中国早期电影著名导演,代表作有1932指导的《城市之夜》,1936指导的《狼山喋血记》,1948年指导了《小城之春》。二、南北朝历史人物费穆。
中文名:
费穆
外文名:
Mu Fei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06
逝世日期:
1951
职业:
电影导演、编剧
主要成就:
与朱石麟合办《好莱坞》电影杂志
1932年指导了《城市之夜》
组建了上海艺术剧社
创办新艺剧团和国风剧团
1948年指导了《小城之春》
代表作品:
《小城之春》、《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
原籍:
江苏苏州
人物简介
  费穆(19061010—1951131)是中国现代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电影导演。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和对电影写实的艺术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两者的完美结合。他的导演艺术特,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他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特征,特别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从各种艺术因素为塑造人物服务。因此费穆执导的影片另成一派,与众不同镜头凝炼,构图优美,节奏缓慢,清丽淡雅。他拍摄过《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等10故事片,其代表作为《小城之春》。这部描写一个家庭情感波澜的影片,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种具有普遍的人的感情、道德意识和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这种表现又寄寓于一种淡雅、优美、精致的电影形式之中,使人性真实与艺术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这部影片在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导演作品
  1. 小城之春(1948) 东方神起成员恋情
2. 生死恨(1947)
  3. 麒麟乐府--斩经堂(1937)
  4. 镀金的城(1937)
  5. 梦断春闺 (1937)
  6. 狼山喋血记(1936)
  7. 香雪海(1934)
  8. 人生 (1934)
  9. 城市之夜(1933)
编剧作品
  1. 江湖儿女(1952)
2. 世界儿女(1941)
  3. 前台和后台(1937)
  4. 梦断春闺 (1937)
  5. 香雪海 (1934)
生平经历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
  1916年费家迁居北京,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这部电影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
  1936年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摄了《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费穆转向戏剧舞台。抗战胜
利后重返影坛。 
 
费穆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了宣扬同仇敌忾、团结救亡的《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为民华影业公司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在当时内容平庸、粗制滥造的古装片充斥银幕的情况下, 《孔夫子》不失为一部颂扬浩然正气,鄙夷奴颜媚骨,制作严肃的作品。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他凛然拒绝与敌伪合作,转向戏剧舞台,参与建立上海艺术剧社,后又创办新艺剧团和国风剧团,导演了《杨贵妃》、《秋海棠》、《浮生六记》、 《清宫怨》等话剧。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影片,他与梅兰芳配合默契,对写意与写实的统一、传统艺术程式化的表演与电影艺术的表
现方法的有机结合,以至布景的处理、道具的使用,均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大胆的创新,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他导演的《小称之春》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电影本体的精深理解和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彩。他善于刻画人物、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底蕴,更是描绘得细致入微,开启了在中国电影史上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话电影的先河,成为一部经得起风雨洗刷、时间检验的艺术珍品。《小城之春》和他导演的其他影片,构图优美,镜头凝练,节奏舒缓,韵味深长,各种艺术元素水融,浑然一体,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49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影片《江湖儿女》,片未竟而病逝。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对《小城之春》的评价
  《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被尊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他的素养可称学贯中西,法文非常流利,也通英、德、意、俄等外语,博览书,喜爱中国诗词、古典文学作品并造诣颇深。费穆是儒雅的、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导演。人们说,费穆有三多:看书多、看事多、看影戏多
  1933年,费穆拍出了处女作《城市之夜》。当时就因其艺术精湛、风格独特为人注目。在国内,他第一个在默片中配上民族音乐,第一个拍彩片——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1951年,费穆在香港抑郁辞世。
  作为知识分子导演,费穆尊崇独立思考的能力,维护艺术理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既不媚政治,也不媚俗,始终如一。正如前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评价萨特说,始终如一并不意味着像一块铁板。始终如一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颠峰之作。据影片编剧李天济讲,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
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苦涩的茉莉香片。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费穆拍片力求完美,速度一向较慢,而如此细致精美的《小城之春》只拍了三个月。费穆带着同病相怜的深切感受把它呈现在观众面前,几达物我两忘、得心应手的澄明心境。而作品的气韵,必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疆界。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此中空气,即为氛围
  影片中孤寞萧瑟的小城,残破颓败的家园,杂草漫生的蜿蜒小道,让人触目愁肠断。而三角恋情中一双男女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含蓄蕴藉,辅以徐缓节奏,低沉情调,看来凄凄惨惨戚戚,却闪烁着颓靡之美。特定历史环境中,一幅关照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灰画卷。影片中多两人或多人镜头,镜头空间完整深远,昭示导演复杂多义犹疑不决的态度。
  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说:人有人的命,戏也有戏的命1948年的《小城之春》显然生不逢时。散发着颓靡风格的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情感纠葛的作品,与奔腾活跃的时代脉搏南辕北辙。影片公映时,有评论说,《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国诗——温柔淳厚。
但春光局促于颓域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这还是最温和的批评。
因为诸多原因,《小城之春》沉寂了数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它被评论者们重新翻检出来,并获得了几乎至高无上的评价。成为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优点之大成
  有评论者称它为东方电影的经典,体现了我们东方人对感伤经验、感伤文化的态度……迷而不乱,恨而不惘。有评论者认为这部诗情电影是中国的先锋电影,这种细腻而诗化的心理片传统是由费穆开创的。
  影片隐隐透出的雅文化性,整体的压抑和封闭感,得益于费穆精练的电影语言和超前的电影思维。故事虽然是情节剧的重要叙事模式,叙说方法却自中国古文化传统中寻理想。精到的人物心理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和环境气氛营造,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写意风韵。
费穆与梅兰芳
  抗战胜利不久,京剧伶王梅兰芳复出,重返舞台,在沪上引起了轰动。在庆祝抗战胜利艺术公演中,著名电影导演费穆与梅兰芳的一次合作,至今仍传为美谈。
  1945年夏,山河光复,举国欢腾。梅兰芳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剃掉胡须,准备重披歌衫。消息不胫而走,重庆、北平、上海等地的戏迷无不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这年金秋时节,上海各界筹备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组织艺术公演演出委员会,推举上海闻人杜月笙主持公演。委员中有商界巨子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费穆担任演出委员会委员兼演出组副组长(组长为杜月笙)。费穆是中国电影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所摄《小城之春》被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一。他还是中国戏剧界第一位提倡为话剧作音乐伴奏的人。
  那年在研究庆祝抗战胜利艺术公演剧目和演员时,杜月笙、费穆等首先想到了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大家一致鼓掌通过。杜月笙是京剧票友,与梅兰芳相识多年,由他出面相邀。梅兰芳欣然应允,不开任何条件。制作节目说明书也是重头戏,这是演出包装,各方都很重视。费穆自告奋勇,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抒情散文,祝贺梅氏复出。文字优美,言简意赅。他把京剧比喻为中国画,赞美这两门国之瑰宝有异曲同工之妙。笔锋一转,赞梅兰芳是傲霜斗雪、艳丽绝代的梅花。文中写道:梅先生铁骨冰心,表现了艺人的劲节。今日东
山再起,实给人无限的喜悦。此时此刻,梅兰芳沉浸在幸福的暖流中,倾心走笔,画了一幅梅花图。那没骨的枝干遒劲挺拔,曲折蜿蜒;那一圈圈花朵疏密有致,风姿绰约,迎春怒放。楷书题款,字如其人,端庄秀逸。此画与费穆的祝词叠印在节目说明书宣纸上,黑字红梅,名臻其妙,珠联璧合,组成了一帧完整的书画作品,受到戏迷的青睐。这本16开数十页的节目说明书,今日已是珍贵的收藏品
  告别舞台8年,当时又不能吊嗓子(怕被日寇汉奸知道逼他出来演出),导致演唱荒疏,声调总是拔不高,梅兰芳为此忧心忡忡。就在他殚精竭虑之时,京昆名小生俞振飞突然来访。30年代,他与梅兰芳曾长期同台演出,结为挚友,情谊甚笃。俞比梅小8岁,谦称梅为畹华兄。促膝长谈,梅兰芳吐露了嗓子欠火候的苦恼。俞振飞是文人下海,思维敏捷,出了一个主意。他操着一口苏州话,慢条斯理地说:畹华兄,你不是也擅演昆剧吗?昆剧曲调细腻婉转,优美柔和,何不以昆剧打泡!梅兰芳觉得此话有理,他感叹地说:近年来演唱昆剧的人很少,实在可惜。梅兰芳以前的琴师都在北平,一时无法南下,演昆剧谁来吹笛?俞振飞毛遂自荐,表示愿吹笛助演。他肯屈尊伴奏,梅兰芳感激涕零,一再道谢。两人商定:演昆剧折子戏《费贞娥刺虎》。
  费穆任艺术公演演出组副组长,是实际负责人。梅兰芳要改演昆剧,前来向他征求意见。费穆听后,满口赞成,他说:京昆艺术相通,本是一家。你演昆剧,我很赞成。以前我观看过你和俞振飞合作演出的昆剧折子戏,你们演得很好。《费贞娥刺虎》是一出宣传爱国思想的剧目,演这出戏很有现实意义。费穆和梅兰芳在抗战时期都不愿当日寇的顺民,一再拒绝与日寇合作。今日梅兰芳要演出《费贞娥刺虎》,与他见解相同,一拍即合。费穆在安排剧目出场次序时,让歌曲合唱、古乐独奏、舞蹈等剧目先演,请梅兰芳唱压台戏,可谓心灵相通,配合默契。19451011日晚上830分,上海市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在兰心大戏院举行艺术公演。观众如潮,座无虚席。在许多剧目献演之后,深夜时分,梅兰芳登场亮相,使演出达到了高潮。梅兰芳时年52岁,剃去胡须,精神焕发,加之身材匀称,长得俊秀,化装后而使岁月倒流,韵华再来,看上去如同青春丽人一般。随着悠悠清脆的笛声,梅兰芳碎步拂袖出场,全场观众不禁心头一热,送给他一个碰头满堂彩……帷幕降下,观众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