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销售推荐品牌排名表
德国:奥美特,哈默,巨浪,因代克斯,格劳博,德玛吉。
西班牙,意大利:萨亚,法拉利,曼得力,JOBS,帕玛。斯柯达。
瑞士,瑞典:米克朗,WFL,瑞士精机,宝美。
日本:马扎克,澳柯玛(大偎),SNK,森精机,牧野,三菱,沙迪克,捷太科特,,FANUC.
2023年,中国机床又创下历史,以1823亿元的生产额拿下世界第一,连续多年蝉联桂冠,而且比后面的日本和德国加起来还要多。
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机床却成为中国最容易被卡脖子的领域之一,高端机床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机床是用来制造工业设备的机器,飞机、航母、光刻机、战斗机等等都离不开机床,甚至连机床本身也是由机床生产出来的。
因此它也被亲切的称为“工业母机”,现代机械化的摇篮,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芯片是制造业最高的塔尖,那么机床就是制造业最基础的地基,没有塔尖,中国制造业还能维持大而不强的局面,而没有地基,中国制造业连大而不强都很难支撑。
中国机床经常被恨国党拿出来调侃,其中有两个非常经典,一个是制造业崩溃论:“一旦机床也被垄断,中国制造业就原形毕露”,还有一个是国防崩溃论:“没有日本机床、中国就造不出航母和战斗机”。
这种话让很多人既气愤又悲痛。
其实中国机床也曾辉煌过,在机床被封锁的那段时间里,我们的前辈们凭借着一股傲气实现了技术突破,而后一路高歌猛进反攻国外。
尤其2023年左右,中国机床先后收购多家外国机床企业,有两家企业跻身世界前十,其中沈阳机床的销售额还过登顶过世界第一
当时中国机床企业如日中天,很多人都以为中国机床将重现其他制造业的辉煌,结果这种辉煌仅仅维持十年时间,就兵败如山倒,迅速落寞。
如今沈阳机床早就重组整顿,世界前十机床企业中没有一家是中国的。
中国机床陷入高端全部失守,中端苦战,低端内卷的残酷竞争中,它就和芯片一样迟迟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于是就有悲观的人认为中国机床没有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机床是如何突破封锁,又是如何迅速衰败的?未来能否突围呢?
大家好呀,我是熊猫,本期视频给你讲清楚工业母机以及它跌宕起伏的悲壮史,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
中国机床发展相当不容易,与西方相比起步就落后50年以上。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化机床诞生在1797年,由英国发明家亨利•莫兹利制作的,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有丝杆、光杆以及可以移动的刀架。
用它可以制作出多种螺丝。
莫兹利也因此得到“机床之父”的称号。
然后在西方经过几次工业革命后,机床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1950年代就发明了数控机床。
床的品牌相比之下,中国机床起步就晚得多。
在解放前,中国没有成熟的机床,不过一些留洋归来的学者通过模仿,制作了一些简易的机床。
所以中国机床几乎是在一片空白中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急需恢复工业生产,而机床作为工业母机自然是重中之重,需要优先发展。
1949年,沈阳第一机械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六尺皮带车床,1951年,北京机器厂也研制出18吨重的铡齿机,它也被称为:新中国创造的奇迹。
然而这两台机床的结构简单,用途也有限,基本满足不了百废待兴的工业发展。
所以1952年时,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具机会议,各路专家和学者云集于此,开始了中
国机床工业的第一次探讨。
同年9月,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第二机械工业局相继成立,由它们管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和规划,其中机床就归“二局”管理。
中国这才开始集全国之力发展机床产业。
1953年,在苏联专家的提议下,中国将全国十八家重点机械厂进行整改或者新建,由它们负责机床的技术攻关和生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八罗汉”。
中国的机床兴衰的与十八罗汉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们生产的机床为各行各业持续输血,支撑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崛起。
其中位居罗汉首位的就是沈阳第一机械厂,它创立于1935年,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车床制造厂。
1953年时,沈阳第一机械厂正式更名为沈阳第一机床厂,并且被列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被大家亲切的叫做“沈一机”。
由沈一机带领的中国机床主力军就这样搭建了起来,有了它们,中国机床才有了攻坚战的主力军。
当时中国机床技术主要来自苏联,但是熟悉苏联工业都知道,它们生产的装备都是大老粗,大部分工业产品能用,但是绝对不好用。
在机床上也是如此,从苏联进口的机床不仅声音大,而且操作流程复杂,总之效率非常低,因此中国虽然引进了他们的技术,但还得自己进行再次改造和升级。
1955年,沈一机经过无数次努力,终于研制出的中国第一台车床,C620-1车床,这台机器的性能相比苏联机床,更符合中国工业的需求,所以很快就普及到全国。
在巅峰时期,C620-1车床的市占率一度达到80%以上,属于国民级别车床,为了纪念它,中国将它复刻在纸币上,也就是1960年版的2元纸币,俗称“车工两元”。
C620-1车床当然不是高性能机床,但是它的诞生让我们的机床人信心倍增,在此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机床厂开始生产出不同的机床。
中国机床开始从萌芽转向茁壮成长期,也开始了国产替代的热潮。
1956年,为了帮助机床企业减少负担,中国第一机械部成立了北京金属切削机研究所(下称;北机所),由他们负责机床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和试验,然后提供给全国各地的机床厂。
北机所仅仅用了一年时时间,就研发出大量的机床配件,比如工具、磨具以及附件等,并迅速将它们推广到全国。
由他们关联企业生产的各种零部件,能占到全国90%的份额,这些零部件加在一起,帮助中国实现80%的机床零部件国产替代。
有了北机所和机床零件的支持,十八罗汉压力顿时小了很多。
他们生产的机床种类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大,各个机床厂都有自己擅长的机床类型,大连机床的万能铲床、济二机床的龙门刨床、上海机床的新外圆磨床鞥等,都非常的有特。
这些机床和配套厂的诞生,让中国机床开始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发展的行业。
中国机床正式步入高速成长期。
在这之后,他们开始向技术难度的更高的数控机床发起冲击,其中北京第一机床厂率先取得突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