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小学劳动教育学科课程的整合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ac97    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劳动教育中的精华与学科课程中的知识进行结合,变成相辅相成得更加优秀的融合课程,更好地发挥出学科教育的内涵,也更加提升劳动教育的丰富度,从而让两种课程体系都得到提升。对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过程来说,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两者放在一起,而是一种课程深层次的融合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度是很难掌握的,一方面,教师需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彰显各自的特和优势,并且在两者融合中注重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过程中明确方向,加强指引,确保两者融合作用和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城区小学科课程和劳动教育现状    第一,在课程教学上,当前各城区学校学科课程主要以理论学术型为主,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对学生的技能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且学生课程负担重,劳动时间少,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了劳动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城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二,在学生主体上,当前城区学生学习压力大,对劳动和学科知识学习都缺乏主动性、
积极性,其主要受到现有教育体制、家庭条件、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导致的,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
    第三,教师方面,学生学习兴趣和劳动兴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如果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兴趣,缺乏学习自觉性,说明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还需要提升,对此各小学教师和领导者需注重开展劳动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并在遵循学科课程规律、劳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促使两者有效整合,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最终确保劳动教育有效贯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形式主要是以实践为主。其他还包括知识内涵、技能教学、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刚刚步入小学,劳动教育可以逐渐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劳动是生活同时也是学习,因此除了教师不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以外,还应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和学生交往的过程,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能力。和传统的学科教学不同,劳动教育没有考试,这对学生来说想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的责任感,渐渐树立学生之间的社交能力。
三、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一)学科课程融合劳动教育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对城区劳动教育和学科课程融合来说,并不是两种课程之间的简单结合,简单结合的方式是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的。要想实现有效的结合,就应该了解“如何融合更合适、更有效”。要让城区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在融合后体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特点,这才算是正确的融合方式。对学科课程而言,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提升课堂氛围,增加课堂元素,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学科的内容。对劳动教育而言,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活动是将劳动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的基础和途径,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就要加入一些学科教育的内容,让劳动教育变得更有内涵。对学生和教师而言,这样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与职业幸福感。在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城区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要遵循分学科进行的策略。城区小学学科的分类属性不同决定着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时的融合策略不同。通常对人文学科来说,文字是最有力量的东西,想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就要通过语言的魅力进行讲述,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到劳动精神和劳动的魅力。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而自然学科不同于人文学科,能锻炼学生很强的思维劳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自然学科中,学生要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劳动教育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与学科
课程融合时要对课程进行分类教学,对人文学科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对自然学科则是要积极探索一些有趣的试验和动手课程,将操作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升课程的丰富度。
    其次,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要遵循科学融合的策略。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进行融合的目的是要将二者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平衡点。而在现有的融合课程中,往往存在着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不到位或者简单融合没有掌握实质的情况。这种融合方式对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鲜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要想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就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在进行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前,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融合准则,教师则要在这个准则下进行融合。当然,融合的过程也要加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融合的想法,从而构成一个良好的有教育意义的融合课程体系。
    最后,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要遵循有用性和易用性原则。对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来说,违背了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原则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劳动教育是一门非常接近生活的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门课程与其他课
程的融合就要保存这门课程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有用且易用。有用性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教授学生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生活和劳动,不是书本上简单的知识。而易用性则是指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且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感觉到轻松,并且教学没有太多的负担,也不会有过多的负面情绪。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类型    第一种类型即教育角融合。对教师而言,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承担的角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角,还是劳动者的代表。这样的角定位让教师处于学生效仿的对象。在融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劳动模范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热情、积极性,以及对工作的热爱,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教师的表现中感受到劳动精神。而且,对学生而言,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进行劳动教育比任何电视模范都要生动具体。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激励。同时,还可以将现有的班级任务进行分解并安排给学生作为一种职业岗位。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为同学服务的快乐与价值,进而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当然,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课外的劳动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精神的内涵,并且向着这一目标前进。
    第二种类型即课程内容融合。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不应该只是形式的融合,更应
该是内容的融合。可以在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加入现有劳动要素、学科内容和活动形式等。例如,在城区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很多赞美英雄人物和平凡劳动者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劳动者的赞美感人至深,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情实感,从而产生对劳动的热爱。此外,数学学科是一门非常理性且具有很广泛的生活场景的学科。在进行融合的时候就要将数学应用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经历基于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完整过程。此外,还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自然科学融合起来。如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劳动教育。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服务中,运用学科知识,提升对劳动的价值体系认可。例如,当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学科相结合时,教师要更加注重整合的方式和整合的内容,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先制定一份完整的、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先筛选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遍存在的劳动活动,如扫地、拖地、擦桌子、刷碗、洗菜、晾衣服、整理衣物,等等,并根据劳动技能类型将这些都统一归结为“家务”劳动,然后,再以此为教学活动主题,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创建相应的劳动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加深他们对劳动活动的感悟。另外,教师还可以以此为主题创建劳动技能实践活动,然后再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比如,当学生在整理桌面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
回忆立体图形的运动原理;在摆放劳动工具时,教师可以给他们出几道相关的数学计算题,让学生算出采购这些劳动工具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在开展小组合作劳动时,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自行制订相应的劳动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从而在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同时,增强各组的劳动效率。
    第三种类型即组织形式融合。对劳动教育和学科课程的融合来说,想要提升教学水平不能只依靠教师的榜样力量和内容的相互融合借鉴,还要将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教学学科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多组织一些劳动教育类型的活动,借鉴劳动教育的活动组织形式,让学科课程教学变得丰富多样。此外,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还可以设置有关学科课程的活动,通过以实践体验代替说教、创设劳动实践问题情境、提供团队合作的任务、设置学科劳动作业等方式有序融入劳动环节。这样一来,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在活动中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将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丰富。对城区小学的学生来说,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工作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新的课程学习体系。同时,在这样的融合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也能学习到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从而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学习思路。
(三)构建劳动教育特课程体系    第一,将劳动教育融入课本中。要想有效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本,城区学校需要在遵守国家和地方教材编写规范的基础上,编写出不同年级《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对课本需要围绕实践探索、作业设计、劳动体验开展,既需要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也需要确保劳动教育的严谨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和社会接触,以此感悟劳动价值。
    第二,建立劳动基地。城区小学因为地理环境限制,缺乏环境空间范围大的劳动基地,对此城区小学可以和郊区农庄合作,开发新地块建设劳动基地。且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家长、学生一起劳动、分工协作,共同建设基地,对劳动基地形式和内容、功能都不做限制,学生可以自主管理,以此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劳动氛围。且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将其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劳动后写出一篇心得体会,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以此对此学生进行品德和品质教育。或者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人事件,鼓励学生学习和模仿,促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