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
MODERN MUSIC 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内在感伤
吴杨文宇
[摘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当代作曲家王超将它谱成一首古
诗词艺术歌曲。当前,对于该声乐作品的分析多为两类:第一类是把该作品与李清照其他几首诗词作品放在一起
的喜爱之情”来概括。本文笔者通过对诗人生平了解以及词曲内涵分析,探析该作品的内在感伤。
[关键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感伤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168-03
一、诗人的悲情
说起李清照,大多数人眼前会浮现出一个清丽娟秀的女词人形象。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是南北宋之交的最优秀的词人之一,号易安居士,也是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文人,因为其才华出众,得到了苏轼赏识,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曾在他的文章里写李清照的母亲王氏道,“易善文”,说明王氏也很精通文章。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是宋元宗时期的科举状元,也是一位大才子。由此看来,出自书香门第的李清照从小必定会受到诗书气息的熏染。
分析一个人物应该将其放入其所在的时代综合分析与评价。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有代表性的女词人,在她的少女时代,社会较为稳定、家庭较为富足、父母较少约束,使她不像其他名门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李清照时常走入大自然,游走于山水之间。即便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已经有了忧国忧民的意识,这体现在她的诗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在李清照一家搬至汴京后,她的父亲李格非曾将苏门四学士张耒创作的《读中兴颂碑》拿给她看。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写的是湖南祁阳的中兴颂碑,讲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等人平定叛乱,迎来大唐中兴的局面。李清照看完后,立刻作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在诗中她并不是歌颂英雄人物,而是对大唐安史之乱进行反思,抨击了奸臣误国,对宋朝状况十分忧虑[1]。
以家人之名插曲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大她三岁的赵明诚情投意合,二人成婚后有了短暂的甜蜜时光。但是当时赵明诚还在太学上学,不能与李清照朝夕相处,二人甚至一年才能见一两面,
[收稿日期]2020-10-18
[作者简介]吴杨文宇(1996—),女,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1108)他们之前都靠书信传达相思之意。婚后第二年,李清照的父亲受朝廷党派斗争的牵连被驱逐出京,这使得李清照在赵家处境尴尬,于是她离开赵家回乡暂居,与赵明诚分居两地。这一时期开始,李清照的词作中开始频频出现孤独惆怅的感伤语调。几年后,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也被罢官,家人皆受牵连,从此家道中落[2]o李清照随赵明诚回到青州,在这里,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终于可以安心,他们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也是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⑶
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开始遭遇一生中最多的变故。公元 1127年,金人攻打汴京,宋朝皇帝被俘。李清照夫妇随难民南渡,他们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也在逃亡途中丢失得所剩无几。不久,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逃跑,李清照知道后感到无比失望。后来赵明诚被罢官,又被任命去湖州上任,在上任途中不幸染病,不久 身亡,李清照悲痛万分。⑷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都与国破、家亡息息相关,凄凉伤痛之感更是跃然纸上。
可以说,李清照一生拥有的快乐是短暂的,她经历的更多是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
一生都没有子嗣……颠沛流离的人生际遇让她拥有了年少时的闲愁、婚后的离愁和南渡后的哀愁。[5]可是这些苦难和挫折没有将她击败,她通过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感。欣赏李清照所作之词,会感觉她的词作总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感伤,可以唤起我们很多对于情感的追忆与寄托。
二、词作的感伤
虽然历史掩盖不了李清照的才华,但是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下,尤其是宋代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的状况下,虽然李清照的词作不亚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位词作家,甚至与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宋代著名词作家相比较也是不相上下,但是与男性词作家相比,她的作品
168
保存下来的数量少之又少。同时,对于李清照词作的创作日期的记载也不够明晰,大多只能通过她诗词的格调以及内容情感进行推断。
李清照诗词的内容,除几首纯写景及歌颂英雄豪杰的作品外,其余大部分都笼罩着感伤与愁绪,且很多可以从词作文本中直接看出来,比如《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本文要探讨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说,该作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李清照少女时
期一次出游后所做,表达的是她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反对意见,其一是因为李清照现存的作品大部分没有很明确的时间记载,一般都是通过内容情感以及格调来划分;其二是因为“常记溪亭日暮”中的“常记”表示时常回忆,我们在时常回想某个事物时,要么是已经事隔许久,要么是以前经历的当下难以再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意为常常记起,笔者认为这首词可以理解为李清照追忆自己一次外出游玩而写。忆昔少年往事,往往不是当时忆,可能是时隔多年蓦然想起,也可能是遭遇变故引起的今昔对比。“常”表示回忆次数频繁,足以说明这次游玩令其印象深刻。这首词开头的“常记”非常的朴实,似乎是随意而出,但却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词人所创造的意境中。“溪亭日暮”点明了时间地点,“溪亭”表示在一处有流水的亭台,“日暮”表示已傍晚时分,可以侧面烘托出诗人在该处游玩已许久,太阳都落下了。⑹为何游玩许久?因为“沉醉不知归路”,诗人沉醉于身边的美好以至 于忘记了返回的道路。发现迷失道路是已经很
晚了,诗人 急忙“回舟”,越走越迷失,越来越忘记归路,结果“误入藕花深处”。这里“深处”用的很巧妙,诗人不是一开始就发现划错了水路,而是当小舟已驶入一片荷花之中,才突然发现自己已不知身在何处,仿佛是深陷泥潭之中,无法脱身。当一个人迷失在陌生的地方,同时天较晚,内心多少会感到不安,于是诗人惊慌失措地划着小舟“争渡”,寻出路,慌忙之中惊起了一滩鸥鹭。这个“惊”字同样用的很好,慌忙渡船的人儿惊得鸥鹭四处乱飞,活生生给这副美丽的画卷增添了不协和的一笔。
在笔者看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虽然表面上是诗人对曾经游玩时愉快情景的回忆,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丝辛酸。对于一位追忆着来说,这种回忆里的美好也许能带来一丝愉悦,但愉悦过后又会被巨大的失落、惆怅 所代替,就如同“旧梦重温”“朝花夕拾”一样,因为当下已无法再拥有昔日的美好时光,回忆过后总还有那么一丝苦涩涌上心头。一句“沉醉不知归路”,把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烂漫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细看李清照的一生,似乎只有少女时期她才拥有真正的快乐,往后,家、国相继发生变故,她也再也无法拥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吴杨文宇: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内在感伤
只剩下对当下的忧虑和未来的迷茫。“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表面是写因沉迷美景到很晚,在寻路返回时走错了道路,实则更像是诗人处于人生迷茫之际想要摆脱困境,却不想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面上是写诗人在划船返回时惊扰到了鸥鹭,实则更 像是诗人拼命
想摆脱当下困境的心情。古往今来,诗词作家总是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诸多压力,因此,诗词作品成为他们心灵之声的真实写照。
三、旋律的感伤
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整首歌曲旋律线条呈波浪式流动,非常的优美。当前大多数歌者使用这首歌曲的正谱伴奏有两种,分别是F调版和G调版,同为王超曲。通过对比,F调版为第一版,为我国女高音歌唱家王相周在2009年第一次演唱的版本,G调版为近几年许多声乐学习者再度唱起这首歌曲而重新编配的版本,这两版谱例虽然人声旋律大体一致,但还是有许多音符节奏都存在差别,并且在钢琴伴奏部分的编配也大相径庭。在本文中,笔者选G调版进行分析,原因有二:第一,该版本为目前大多数歌者及钢琴伴奏者选择演绎的版本;第二,G调版本在保留了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在人声旋律中添加了更多的细节处理,且重新编排的钢琴伴奏部分与人声旋律的搭配更佳。
这首歌曲的引子部分仅仅四小节,是由两个八分音符的弱起带入,第一小节由左手的拨音和右手的大切分上行组成,这一小节左手伴奏在弹完一串拨音后便没有其他音符,仅留下上方声部以大切分的节奏型上行,中间的二分音符为最高音,此时下面的伴奏只剩下了拨音演奏后的余音,这种感觉似乎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在到达最高音后又以大切分的形式在第二小节下行,中间的二分音符下方仅为两个柱状和弦支撑,又如同一声叹息。这短短两小节从听觉上来说,就像是水袖舞的甩袖一般,抛出去,又收回来,非常的细腻柔美,见谱例1o
谱例1:
在第一段歌词中,钢琴伴奏部分并不复杂,仅仅由几个柱状和弦及其分解和弦组成,主要是为了突出人声部分的独白。歌曲人声部分多为两字为一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作曲家也是按这样的格式进行旋律的谱写。一个歌词保持旋律线条的连贯,使每个词的演唱可以用一口气来完成。同时,几乎每个词最后一个字的音符都下行,见谱例2,下行的音符往往表示一种情绪上的内敛,一般用于叙事或悲伤的歌曲创作中。这首歌曲每句
169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谱曲,与其说作曲家是专门采用这种作曲方式营造出一种悲伤的音乐效果,还不如说作曲家是在理解这首词作的内在情感后才如此创作。
谱例2:
本人听过许多歌者演唱过这首歌曲,发现大多歌者的演唱表达出的是一种回忆美景的陶醉之情。他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许多尾音如“记”“亭”“暮”“醉”“只”“路”“舟”“处”“鹭”都演唱出一种戏腔的装饰音,渲染了一种“醉”感。仔细观察谱例,这些歌词配上的人声旋律的落音时值都较长,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谱例的标准来演唱,这里演唱的效果就不应是前重后轻的戏腔唱法,而是前面的八分音符仅为轻巧的装饰,后面的音要落得更实。这种演唱方式会营造出一种感怀、叹息的意境,有别于前一种戏腔唱法从听觉上带来的喜悦之感。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下面配的伴奏非常的微 妙。首先一串拨音带着柱状的分解和弦反复进行演奏,拨音就如同水波,反复的和弦就像是在渡船时湖面的水波荡漾,给人感觉悠然自得,“误入藕花深处”的情绪继续高涨,却在“深”处戛然而止,下方伴奏不再上行,而是突然下沉,就像是在美梦中突然被惊醒一般,见谱例3o
谱例3:
第二段歌词与第一段歌词旋律大致一样,但是在钢琴伴奏部分,由之前以突出人声旋律、较为简单的伴奏变成了琶音进行,钢琴伴奏部分变得流畅自然,推动着音乐的律动,这一部分相比上一段速度要快一些,人声旋律和钢琴伴奏相互映衬,如行云流水一般律动。
最后一段歌词重复了该词作的下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段可以说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钢琴伴奏在第二段琶音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柱式和弦,使音效在流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分力量,尤其是最后一句“惊起一滩鸥鹭”前的延长休止,见谱例 4,可以看到,在延长休止的前面是两小节的和弦一层一层向上推动,且在最高音保持了五拍的延长效果,恰恰在这个高潮点却突然休止了,就像从美梦中惊醒一般,一切戛然而止,然后弱起的“惊起”,似乎是彷徨中的喃喃自语,又像是对梦境的再一次回忆,最后的“鸥鹭”七拍半的时值,下面的伴奏也变为上行高八度的单音线条,就像思绪飘向了远方。
结语
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有一种凄美感,这与她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作为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正确演唱出谱面中呈现的旋律、节奏、音高是我们歌唱最基本的一环,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谱面给予我们的信息作为把握作品情感的依据,同时也不能把他人演唱时的情感表达复刻到自己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上。我们有时也需要将自己带入到词作者所处的环境,对其经历感同身受,如此来触发更深的情感表达。
注释:
[1]陈祖美•史识出众的“和诗”——读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J]•文史知识,2000(11):31—34.
[2]张星星.李清照感伤词的女性特征[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
(02):176—179.
:3]熊依洪•宋元文学大观[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52.[4]曾乃敦•中国女词人民国诗学论著丛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24—25.
:5]张静若.愁思与悲情一一论李清照词中的听觉叙述艺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80—82,102.
[6]黄建设.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细读[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10):117—118.
(责任编辑:庄唯)
17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