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刘三》插曲在广西民歌传承中的艺术作用
作者:莫恭莲
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刘三》中的插曲、故事情节以音乐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从电影传说中的刘三追寻真实的刘三,探索广西民歌的历史传承过程,了解广西原生态山歌的文化特点,通过生动的曲例探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山歌 钢琴伴奏编配 赋 比 兴 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45-03
        一、传说刘三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电影一拉开序幕,就听到阵阵山歌伴随着广西山水的画面由远及近驶来,这首山歌名为《山顶有花山脚香》,河面上,正在打鱼的老渔夫和儿子阿牛也在侧耳倾听,他们循着歌声往上游去,只看见江水中漂来一个藤筏,筏上站着一位姑娘,她用歌声诉说着“自己被地主陷害导致家人
失散”的遭遇,原来她就是刘三!爷俩既同情又喜欢这位姑娘,于是请刘三来到家中。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为了一睹刘三风采,有的为了与她对歌,更有的是专程赶来请她去自己的家乡传唱山歌的,把圩日赶得好不热闹!这时,刘三失散的哥哥刘二也和大伙一起来到了李老头的家里,刘三感激地看着四方八邻,唱出了著名唱段《多谢了》(独唱与对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啊,只有山歌敬亲人”。
        当地的地主莫怀仁对刘三早有耳闻,为免刘三来到自己的地头兴风作浪,赶紧派人去街上收鱼租,企图打断歌会,谁知计划落空,几天后,他又亲自带着“禁歌牌匾”上茶山禁歌,此举再次以失败告终。地主发现刘三不可小觑,于是宣布要和刘三来一场对歌比赛,莫老爷盘算着:让我聘请几个高手来打败你,看你还有什么好嚣张。哥哥刘二劝妹妹离开此地,以免闯祸,但是李老头说“去哪都有恶霸,躲得一时躲不了一世,我们要勇敢与财主作斗争,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刘三受到鼓舞,答应莫老爷的要求:如果对歌失败,就不再唱歌。
        对歌的过程是电影的高潮部分,情节激烈犀利,歌词幽默痛快,地主请来的三位秀才
屡遭刘三羞辱,各种迂腐丑态尽情毕露,比如《财主请来当奴子》这曲唱到“九十九条圩上卖,九十九条腊起来,剩下三条”,让莫老爷恼羞成怒,狼狈落水。对歌的失败使财主颜面扫地,他不甘罢休,决定再施毒计,命人趁刘三上山砍柴时将其到家中,进行各种威逼利诱,刘三宁死不屈,以绝食来反抗。最后阿牛哥与村民通力合作,里外接应,从地主家把刘三救走,刘三在乡亲的帮助之下终于获得自由……
        以上是电影的基本情节,整部电影使用了35首山歌,内容涵盖了多首极具代表广西民族曲调特点的题材。最后一首是《唱起山歌胆气壮》,音乐旋律朗朗上口,慷锵有力,唱出了人民众的心声与渴求。
        二、广西民歌在特定时代下的文学价值
        (一)时代背景
        该电影以广西民歌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刘三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摄制,苏里执导,黄婉秋饰刘三,刘世龙饰阿牛哥,夏宗学饰莫老爷,作曲家雷振邦,广西柳州、阳朔、桂林文工团的演员均有参演,影片选址在桂林阳朔,于1961年
公开上映。影片中的歌曲还专门出版成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辑出版,新華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在全国新华书店售卖。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格故事片,类似于歌剧,又较之歌剧更通俗,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效果。“山歌”是表达电影剧情的主要方式,美丽的演员,动人的山歌,优美的桂林山水,塑造出影片巨大的艺术魅力。1958-1960年间,我国的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产生了一大批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有力地表现了建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作品主题多数为描写革命的成功、打倒封建地主势力以及农民翻身做主的题材。作曲家们纷纷投身于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与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就有《刘三》《》《江》等,代表性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也是创作于这个时候,这些具有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形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巅峰时代。电影《刘三》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创作,所歌颂的精神必然是离不开以上内容了,不过电影里并没有像一些舞台剧那样夸张地丑化地主形象,银幕中的地主还是比较客气有礼的,刘三则刚正不阿,条理清晰,人物塑造手法符合了当时人民的审美观。影片既有艺术性,又有浓厚的政治性,两者成功结合,道出了社会劳苦大众的心里需求,使各民族人们在歌声中更加团结统一,电影在全国受到欢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并
与云南的《五朵金花》一起走向国际电影舞台。“刘三”的扮演者黄婉秋,也因此一举成名,与“桂林山水”的风景一样,成为了地标性的代表。
        (二)广西为何有“歌海”之美誉
        广西位于祖国,面积23.6万平方公里,除了1500多万壮族人民,这里还居住着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仡佬、彝族等11个兄弟民族,各族儿女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地方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经过千百年的生活慢慢沉淀成独特的当地文化,这是以壮族为主的民族文化,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这里的人民爱唱歌”,并具有“指哪唱哪、点谁唱谁”的本领,各村歌手每逢节日就出来对歌撩妹,决一胜负,因此也产生不少歌王。高尔基曾在《苏联文学》一书中写到“民间歌手是不识字的诗人”,是的,好的歌手一定是语言大师,他们语言精炼,贴近生活,极富有表现力,“歌王”往往是即兴作词最厉害的。广西山歌通过“歌圩比赛,歌王传唱,和祭祀唱颂”等活动,并世代相传,形成丰富的原生态素材,经过作曲家们提炼与升华,歌唱家们的传唱,经典的艺术歌曲像江水一样涌现不停,这样广西就有了“歌海”的美誉。
        (三)广西民歌唱段的体裁及艺术创作手法
        了解广西山歌,要熟记六个字,“歌、谣、诵,赋、比、兴”,“歌、谣、诵”是指体裁,“赋、比、兴”是指歌词的三种艺术创作手法。
以家人之名插曲        歌(有散歌,组歌,叙事长歌等);谣(多为童谣);诵词(介于歌和谣之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歌的曲式韵律一般为七言四句(七个字为一句,第一句为主题,其他三句为第一句服务)。
        赋是用歌唱白描直说,不需要声东击西,拐弯抹角,不夸张不借喻,却具有性格,突出感情炽热的效果,如“真是财主老爷要死,河里鱼虾要活,河里鱼虾把救,要四海去传歌”。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借物言志,使表达的实物更有趣生动,如明比:“走路好比凤摆柳,坐下好比莲花开”;暗比:“百花争春我为先,兄红我白再相连,旁人唱戏我挨打,名仕风流天下传”,还有借比:“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排比(盘歌)“什么水面打跟斗咧什么水面起高楼咧,什么水面撑阳伞咧什么水面共白头咧”,答“鸭子水面打跟斗咧,大船水面起高楼咧,荷叶水面撑阳伞咧,鸳鸯水面共白头咧”,各种唯妙唯俏。还有隐语:“画眉困在八角楼,八角楼们重重锁,仰望青山难出笼。”阿牛哥:“笼里画眉莫乱飞,草动只有等风吹,三更半夜风才起,风吹草动再飞回”。兴,就是起兴,先讲别的事,
托物兴辞,兴一般用在第一句,意思可以与后三句完全不同,就像是“大家注意啦”,如“鸡蛋生来两头圆,断情容易结情难,断情不到三句话,结情讲到口水干”等。
        日常传唱的山歌更多采用的是“赋比兴混合”唱法,这种手法通过浓郁的地方音调,准确恰当地表达了各种人物性格、情绪和内心世界。如描写刘三谦虚的:“取笑多,画眉取笑小阳雀,我今嫩鸟才学唱,绒毛鸭仔初下河”;描写自信的:“当三位秀才唱:你歌哪有我歌多,不信你往船上看,船头船尾都是歌”,三嘲笑“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上来”;李秀才:“小小黄雀才出窝,谅你山歌有几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此时的刘三一改谦虚:“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罗秀才:“不知羞,井底青蛙强出头,见过几多天与地,见过几多大水流”,描写豪迈的:“你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见过几多风与浪,撞翻几多大船头”;刘三也不乏幽默,当李秀才唱到:“真粗鲁,皆因不读圣贤书,不读四书不知礼,劝你先学人之初” 刘:“莫要再提圣贤书,怕你越读越糊涂,五谷杂粮都不分,饿死你这人之初”,听得乡亲们开心大笑。最后,刘三被绑到地主家,情绪最激烈的时候,音调甚至出现了类似歌剧的音调与唱腔:“这里原是老虎口,这里原是野狼窝,仁义道德好门面,杀人宰房不见血。”歌曲表达了彻底与地主决裂的悲壮之情。
        山歌在电影手法的帮助下,能有效地表达一些无法言语的内心独白,少女面对爱情的时候怎么办呢,小心思不能大声唱出来,这时影片用旁白的手法:“正像笨鸟不开声,忽然变成分水龙,隔着船舱喊一句,五尺汉子脸也红”;“绣球里面放红豆,几多想思在里头,绣球抛到哥身上,万般情义望哥收”来表达姑娘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精彩的唱段,我们能从歌声中领略到刘三的勇敢和智慧,也从丰富的曲式体裁中了解到广西民间音乐的文学与艺术创编手法。
        三、《刘三》插曲的音乐配器分析
        影片中的曲调多数比较短小,为四句类单乐段的分节歌结构,体裁以“比和兴”为主,歌词生动有趣、旋律亲切优美,音域在一个八度上下,调式多为徵调式,调性主音为F、D和降B,唱段多为“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结构,歌曲伴奏用的是小型民乐队,伴奏以带旋律为主,由一件乐器跟着旋律奏出,有时是笛子,有时是二胡,有时是小提琴,其余几种乐器进行和声铺垫,不时出现的“锣鼓声声”显得农村气息十分浓厚,影片的唱腔音调主要以三首旋律为代表:《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藤缠树》。如今,这些曲目还走进了大学课堂,教师们为了促进山歌音乐的教学,方便学生上舞台演唱,专门创编了钢琴伴奏谱,
使得动听的山歌旋律插上飞翔的翅膀。如莫恭莲编配的艺术歌曲《藤缠树》,编者通过钢琴模仿乐队的手法把演唱者与合唱者的情绪带动起来,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连接处由于有速度上的变化,这时需要通过织体的模进进行帮助演唱者把节奏型转变过来。钢琴伴奏谱的编写丰富了民族艺术歌曲的展现形式,为声乐课堂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为新一代的领唱者们提供了一套新型而又科学的教材,使艺术歌曲得到更广泛的传唱,对弘扬、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增添光彩。
        四、歌仙“刘三”
        刘三的真名叫刘三妹,据广西县志记载:刘三出生在天河县下里乡的蓝靛村(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下里乡蓝靛村),该村刘姓族谱里记载:刘三出生于公元618年(隋大业十四年),逝世于公元907年(天祜4年),下里乡离罗城县城很近,刘三常到罗城去唱山歌,由于她聪慧机敏,具有出口成歌的本领,所以深受乡亲们喜爱。据说该村还有刘三故居的遗址。如今,罗城城关的多吉寺后殿供奉着歌仙“刘三”的神像,称为“三歌殿”,村民与游客常常聚在这里进行对歌。1958年,广西《刘三彩调剧》创作小组经过仔细考证,再次认定刘三是罗城人。2006年,广西宜州市申报的“刘三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由于刘三会在每年“三月三”这天到柳河边上对山歌,广西人称这个日子为“歌仙节”,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还把“三月三歌圩节”叫做“情人节”,因为人们众通过三月三的对歌寻觅伴侣,这是该节日的传统特点。如今,“三月三”已成为壮族地区最大的民间“歌圩日”,丰富的对歌、游行、大型文艺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广西的民歌体现出典型的壮族民间特,各种相关艺术作品根植于壮族民间风俗和地方彩,对地方音乐和民族人物进行开掘和塑造,使之求同存异,保持了各自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以刘三的山歌为代表的广西民歌,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记录了壮族人民从追求自由、反抗压迫走向民族团结与繁荣的历史,刘三歌曲成为深藏人们心中一份永难割舍的文化情结,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历史符号和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
       
        參考文献:
        [1]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M].北京:音乐出版社(内部发行),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