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报仇的张扣扣被执⾏死刑前,说了5个字,辩护词精彩绝伦
作者 | 邓学平
来源 | 品略⽹
最⾼⼈民法院审理的被告⼈张扣扣故意杀⼈、故意毁坏财物死刑复核⼀案,近⽇依法裁定核准张扣扣死
刑。陕西省汉中市中级⼈民法院向张扣扣宣告并送达了最⾼⼈民法院的刑事裁定书,并于2019年7⽉17⽇上午遵照最⾼⼈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死刑执⾏命令,对张扣扣执⾏了死刑。检察机关依法派员临场监督。执⾏死刑前,汉中市中级⼈民法院依法安排张扣扣会见了其近亲属。当⽇中午,潇湘晨报记者联系了张扣扣的⽗亲张福如。他称,执⾏死刑前见到了⼉⼦,⼉⼦只说了 " 爸爸,没事的 "。
最⾼⼈民法院经复核确认:1996年8⽉27⽇,被告⼈张扣扣家邻居王⾃新的三⼦王正军(时年17岁)因邻⾥纠纷将张扣扣之母伤害致死。同年12⽉5⽇,汉中市原南郑县⼈民法院鉴于王正军犯罪时未满⼗⼋周岁、张母在案件起因上有⼀定过错等情节,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王正军有期徒刑七年,王⾃新赔偿张家经济损失9639.30元。
此后,两家未发⽣新的冲突,但张扣扣对其母被王正军伤害致死始终⼼怀怨恨,加之⼯作、⽣活多年
不如意,⼼理逐渐失衡。2018年春节前⼣,张扣扣发现王正军回村过年,决定报复杀害王正军及其⽗兄,并准备犯罪⼯具,暗中观察,伺机作案。2018年2⽉15⽇(农历除⼣)12时许,王校军、王正军兄弟⼆⼈祭祖返回⾏⾄本村村委会门前时,守候在此的张扣扣蒙⾯持尖⼑朝王正军颈部猛割⼀下,连续捅刺其胸腹部等处数⼑,并追赶惊慌逃跑的王校军,朝其胸腹部等处连续捅刺数⼑,后返回再次捅刺王正军数⼑,致王校军、王正军死亡。随后,张扣扣闯⼊王⾃新家,持⼑捅刺王⾃新胸腹部、颈部数⼑,致王⾃新死亡。
之后,张扣扣使⽤⾃制点燃王校军家⽤轿车,致车辆后部烧毁。张扣扣逃离现场后,于同⽉17⽇7时许到公安机关投案。最⾼⼈民法院认为⼈民法⼈王正军伤害致死张扣扣之母的⾏为已受到法律制裁,但张扣扣却⼼怀怨恨,加之⼯作、⽣活多年不如意,在其母被害21年以后蓄意报复王正军及王的⽗兄,精⼼策划犯罪,选择除⼣之⽇当众蒙⾯持⼑⾏凶,致三名被害⼈死亡,且有追杀王校军和⼆次加害王正军的情节,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段特别残忍,后果和罪⾏极其严重,应依法严惩。张扣扣杀⼈后为进⼀步发泄怨愤⼜毁损王校军家⽤轿车,造成财物损失数额巨⼤,亦应依法惩处。对张扣扣所犯数罪,应依法并罚。张扣扣虽有⾃⾸情节,但依法不⾜以对其从轻处罚。第⼀审判决、第⼆审裁定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据此,最⾼⼈民法院裁定核准陕西省⾼级⼈民法院维持第⼀审对被告⼈张扣扣以故意杀⼈罪判处死刑,剥夺政
张扣扣被控故意杀⼈、治权利终⾝;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决定执⾏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的刑事裁定。张扣扣被控故意杀⼈、故意毁坏财物案
⼀审律师辩护词
汉中中级⼈民法院
合议庭的各位成员:
张扣扣被控故意杀⼈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案,今天迎来了正式开庭。在我开始阐述辩护观点之前,请先允许我对逝去的三条⽣命致以最诚挚的哀悼,对被害⼈家属表⽰最深切的同情和慰问。今天我的辩护意见,不能在任何⾓度或任何意义上被解读为对逝者的不敬或挑衅,也不能在任何⾓度或者任何意义上被理解为对暴⼒的推崇或讴歌。英国早在⼗四世纪就确⽴了正当程序原则。其中内容之⼀便是:任何⼈在遭受不利对待之前,都有权要求听取⾃⼰的陈述和申辩。正是基于这⼀古⽼⽽朴素的正义理念,今天,我才出庭坐在了辩护席上;也正是基于这⼀古⽼⽽朴素的正义理念,今天,我们⼤家才得以坐在这⾥。我深信,不管是什么案件,不管是什么⼈,都应当依法保障他本⼈以及他委托的律师的辩护权利。这种保障,不仅仅是准许他说话,不
应该只是⼀种形式上的保障。这种保障,应该是⼀种实质上的保障,即:充分听取辩护意见,并认真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法律是⼀整套国家装置。它不能只有形式逻辑的躯壳,它还需要填充更多的⾎⾁和内涵。今天,我们不是为了拆散躯壳;今天,我们只是为了填补灵魂。我的辩护共分为五个部分:
这是⼀个⾎亲复仇的故事
弗洛伊德时间必须回到1996年。这⼀那些发⽣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年,张扣扣年仅13岁。汪秀萍,张扣扣的母亲,被王正军⽤⽊棒打死。母亲被打后,倒在了张扣扣的怀⾥。张扣扣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在⾃⼰的怀⾥断⽓、死去。在会见张扣扣的时候,张扣扣告诉我,有三个场景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令他终⾝难忘、时常浮现:⼀是王正军打他妈妈的那⼀棒;⼆是妈妈在他怀⾥断⽓的时候,⿐⼦、⼝⾥都是⾎,鲜⾎在喉咙⾥⾯“咕咕咕咕”地作响;三是妈妈的⼫体在马路上被公开解剖,现场⼏百⼈围观。张扣扣亲眼看到妈妈的头⽪被⼈割开,头⾻被⼈锯开。这样惨绝⼈寰的⾎腥场⾯,对于⼀个年仅⼗三岁的⼉童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也是常⼈⽆法想象的。童年时期经受过这样巨⼤创伤的⼈,长⼤后是⼏乎不可能成为⼀个健全的正常⼈的。弗洛伊德说过:“⼈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的⼀⽣产⽣重要的影响。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后再怎么成功、美满,⼼⾥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没有安全感……不论⾝体还是⼼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的事。那些发⽣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理学上有⼀种严重的⼼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它的典型定义是:“个体经历、⽬睹或遭遇到⼀个或多个涉及⾃⾝或他⼈的上有⼀种严重的⼼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许多症状,其中⼀个最主要的症状是“记忆侵扰”,即受创时刻的伤痛记忆萦绕不去。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可出现严重的触景⽣情反应,甚⾄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样。张扣扣本⼈曾供述“眼睛⼀闭,当年的场景就浮现了上来……经常梦见母亲去世的样⼦”。我们⾼度怀疑张扣扣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的⼼理创伤和精神痛苦所激发的仇恨能量是常⼈难以想象的。张扣扣在⼝供中详细描述了他的⼼理经过:“王三娃⽤⽊棒将我母亲⼀棒打死,我也在现场,当时我年龄还⼩,只有13岁,我就想拿着⼑将王三娃弄死,最后被我爸爸拉住了,当时我看到我妈⿐⼦⼝⾥都是⾎,⼼⾥⾮常痛苦,我就发誓⼀定要给我妈报仇,我还⼤声说:‘我不报仇,我就是狗⽇的。’从那之后⼀直到现在,我⼼⾥⼀直憋着这股仇恨。”张扣扣被仇恨的欲望所裹挟,被复仇的情绪所⽀配。⽽这仇恨的种⼦,却是别⼈播下的。张扣扣本⼈也是受害者,也是牺牲品。庭前会议上,我们曾申请对张扣扣进⾏精神鉴定,遗憾没有获得法庭许可。精神正常不正常,靠⼀些邻居同学的⼝供是⽆法证明的。我个⼈⾼度确信,张扣扣的⼼理创伤对其后续⾏为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意志⾃由这个层⾯,张扣扣是不同于正常⼈的,是受到限制的。现在以⼀种正常⼈的标准、⽤⼀种局外⼈的理性去要求张扣扣,去审判张扣扣,是在当年悲剧的基础上对张扣扣的⼜⼀次不公。
张扣扣没有更好的仇恨排遣通道
张扣扣⼼理学的研究表明,激烈的侵如果这些年王⾃新⼀家愿意给我们赔礼道歉,我也不会发⽣今天杀⼈的悲剧。——张扣扣
犯会导致复仇的欲望,⽽复仇的欲望只有得到排解,才能放弃复仇的⾏动。国内学者黄永锋总结了排遣复仇欲望的可能途径,梦见别人杀人见血
(3)诉诸暴⼒反击;
)诉诸暴⼒反击;(
(4)寻求公权⼒
)通过得到所在体的⽀持;(
(2)通过得到所在体的⽀持;
包括:(
(1)借助诉诸神秘⼒量的报应思想;
)借助诉诸神秘⼒量的报应思想;(
(6)容忍并由时间抚慰。
)容忍并由时间抚慰。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控制,国家应当尽可能地向⾏为⼈提供代价)通过忏悔和宽恕;(
(5)通过忏悔和宽恕;
救济;
救济;(
更⼩的仇恨排遣途径。对于23年前的那场审判和判决,虽然陕西⾼院已经驳回了张扣扣⽗亲张福如的申诉,但⼀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张扣扣⼀家三⼝都认为这个判决太轻了。法院垄断了法律裁判权,
但法院垄断不了正义评价的标准。正义有张普罗透斯的⾯孔,每个⼈⼼⾥都有⼀杆秤。美国伟⼤法学家罗尔斯终其⼀⽣研究正义问题,最后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正义离不开直觉。23年前的那场审判,⽆法给予张扣扣⾜够的正义感受。张扣扣⾃⼰供述说:“王三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表⾯上是受到制裁判决了,但实际上是轻判了。”实际上,王正军虽然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但仅仅服刑四年就被释放。在此次事发前七⼋天,张扣扣还对他⽗亲说:“王⾃新家将我妈杀了,既没有偿命,⼜没有偿钱,我要收拾他们。”王正军虽然受到了⼀定的法律制裁,但案结事未了,张扣扣的⼼灵创伤并没有被抚平,张扣扣的复仇欲望也没有被排遣。更重要的是,王家从未向张扣扣家道歉、认过错,寻求过谅解。张扣扣在公安机关供述说:“在过去的22年中,王⾃新⼀家⼈始终没有给我们家道歉沟通过,也没有经济赔偿,这22年的仇恨在我的⼼⾥越来越严重,我就想把王⾃新他们⼀家⼈杀死给妈报仇,为了报仇我连媳妇和娃都没有要,我⼼⾥想的就是为了报仇,如果这些年王⾃新⼀家愿意给我们赔礼道歉,我也不会发⽣今天杀⼈的悲剧。”可以说,是王家⾃⼰⾸先存在重⼤过错,⾃⼰亲⼿埋下了复仇的种⼦。张扣扣⾃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即踏⼊社会。学历不⾼,加上幼年遭此打击,后⾯的⼯作和⽣活并不如意。辗转⼴东和浙江,但从事的多是保安、车间⼯⼈等底层职业。⼯作⾟苦但收⼊微
薄,经济长期拮据,期间还多次被⼈骗⼊传销组织。可以说,张扣扣社会融⼊过程极其不顺利,社会⽀持系统长期缺位,加剧了他内⼼的痛苦脆弱和孤⽴⽆援。家庭也没有给予他⾜够的关爱。母亲离世,远嫁,张扣扣的⼤部分岁⽉都缺乏⼥性的关爱。⽗亲张福如⼩学⽂化,从⼩对张扣扣管教严
格,只要是张扣扣跟别⼈发⽣冲突,不管谁对谁错,都要遭受⽗亲的责怪。⽗爱严苛有余,温情不⾜。以⾄于张扣扣的朋友曾秋英说他有很强的恋母情节。在张扣扣诉诸暴⼒反击以前,我们的社会对其复仇欲望根本未予关注,更不⽤说帮其疏导。张扣扣在母亲死去的当天,曾经仰天长啸,发誓为母报仇,但这样的声⾳没有被⼈重视。有利于社会的仇恨排遣通道统统阻塞了,只留下了⼀条暴⼒反击的通道。惨案发⽣后,我们去苛责张扣扣的残忍和暴⼒,却全然忘记了在之前整个社会对他的弃之不顾。没有⼼理疏导,没有帮扶关爱,任由⼀颗复仇的种⼦⽣根发芽。鲁迅先⽣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张扣扣长⼤成⼈后,要么做⼀个畏畏缩缩、逆来顺受的⽊偶,要么就注定会⾛向另外⼀个极端。
复仇有着深刻的⼈性和社会基础
(清)沈之奇古今中外,在⼈类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类型,复仇都是永恒的话题。义应复仇,故擅杀之罪轻。——(清)沈之奇
从莎⼠⽐亚的《哈姆雷特》到⼤仲马的《基督⼭伯爵》,再到中国的《赵⽒孤⼉》,以复仇为题材的⽂学作品,⾄今仍是⼈类跨⽂化、跨地域的共同精神⾷粮。⽂学是⼈性和社会的反映,复仇在⽂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其⼈性和社会基础的最好证明。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对复仇案例⼤多给予了从轻发落。孔⼦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著名论述,儒家经典《礼记·曲礼》甚⾄有“⽗之仇,弗与共戴天”的说法。宋朝是中国⽂化最⿍盛的时期之⼀,对复仇案件格外重视。《宋刑统》规定,地⽅官员遇到复仇案件,需要奏请皇帝敕裁,以期实现⼈伦天理和王朝法制在个案中的统⼀。《明律》明⽂规定:“祖⽗母、⽗母为⼈所杀,⽽⼦孙擅杀⾏凶⼈者,杖六⼗。其即时杀死者勿论。其余亲属⼈等被⼈杀⽽擅杀之者,杖⼀百。”明朝律法对复仇杀⼈较之普通杀⼈,明确给予了减轻处罚。清律继承了明律的相关规定。清朝律法学者沈之奇曾经对此有过⽣动的注
释:“义应复仇,故擅杀之罪轻。若⽬击其亲被杀,痛忿激切,即时⼿刃其仇,情义之正也,何罪之有?”在中国漫长的法制历史中,有许多经典的复仇案例。《宋史》中记载过⼀则“甄婆⼉复仇案”,与张扣扣案⾮常相似:有京兆鄠县民甄婆⼉,母刘与同⾥⼈董知政忿竞,知政击杀刘⽒。婆⼉始⼗岁,妹⽅襁褓,托邻⼈张⽒乳养。婆⼉避仇,徙居赦村,后数年稍长⼤,念母为知政所杀,⼜念其妹寄张⽒,与兄课⼉同诣张⽒求见妹,张⽒拒之,不得见。婆⼉愤怒悲泣,谓兄⽈:‘我母为⼈所杀,妹流寄他姓,⼤仇不报,何⽤⽣为!’时⽅寒⾷,具酒肴诣母坟恸哭,归取条桑斧置袖中,往见知政。知政⽅与⼩⼉戏,婆⼉出其后,以斧斫其脑杀之。有司以其事上请,太宗嘉其能复母仇,特贷焉。法史学者
李德嘉认为,“太宗通过此案宽赦了甄婆⼉,做到了情法两尽”。时⾄现代,复仇已经被正式的国家法彻底否定。但对于复仇现象和复仇案件,著名法学家朱苏⼒认为,不能简单的以⼀句“依法治国”给打发了。朱苏⼒认为,报复性反应是是任何⽣物在⾃然界⽣存竞争的基本需要和本能。任何物种不具有这种本能,都将被⾃然界淘汰。畏惧他⼈报复会减少对他⼈的侵犯,报复本能为⼈类创造了⼀种博奕论意义上的合作互不侵犯,从⽽使⼈类进⼊了“⽂明”。⽽复仇本质上就是报复。报复是即时的复仇,复仇是迟滞的报复。根据现代法律,如果当场反击、即时报复,有可能会构成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从⽽⽆需承担法律责任。⽽复仇之所以被现代法律禁⽌,理由之⼀是被侵犯者有时间寻求公权⼒救济,可以寻求司法替代。国家垄断合法暴⼒,个⼈复仇⾏为被法律强制转化为司法程序。⽽复仇之所以具有迟滞性、后发性,往往是因为当时不具有即时报复的能⼒。年仅13岁的张扣扣当时也曾想上去“拼命”,但被⽗亲阻拦。据张扣扣陈述,母亲被打死后,张扣扣抱着母亲,⼀边流泪⼀边发誓:“我长⼤要为你报仇。”当时的⼒量对⽐悬殊,张扣扣经过理智权衡,选择在⾃⼰“长⼤”后再去报仇。国内学者黄永锋曾经关注和研究过复仇⼼理
)王家对其母实施了故意伤害⾏为;(
(2)眼睁睁看着母亲
(1)王家对其母实施了故意伤害⾏为;
学。根据他的理论,张扣扣的复仇⼼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睹母亲的⼫体在马路边被公开解剖;(
(4)内⼼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羞
(3)⽬睹母亲的⼫体在马路边被公开解剖;
在⾃⼰的怀⾥断⽓、死去;(
在⾃⼰的怀⾥断⽓、死去;
(5)内⼼的愤怒被激发,⼼理失衡,产⽣强烈的复仇欲望;
(6)王正军被轻判,王家没有道歉和⾜额赔偿,复)内⼼的愤怒被激发,⼼理失衡,产⽣强烈的复仇欲望;(
辱;(
辱;
)社会融⼊不畅,社会⽀持系统缺乏,强化了复仇欲望;(
(8)暴⼒反击,复仇欲望发泄,⼼仇的欲望未能排遣;(
仇的欲望未能排遣;
(7)社会融⼊不畅,社会⽀持系统缺乏,强化了复仇欲望;
理恢复平衡。现代法律之所以禁⽌私⼒复仇,是因为提供了司法这样的替代选择。然⽽公权⼒并⾮⽆边⽆际,他在伸张正义理恢复平衡。
当公权⼒⽆法完成其替代职能,⽆法缓解受害者的正义焦渴的的时候也必然存在各种局限,有其⽆法抵触和覆盖的边界。当公权⼒⽆法完成其替代职能,⽆法缓解受害者的正义焦渴的时候,复仇事件就有了⼀定的可原谅或可宽恕基础。
国家法应该适当吸纳民间正义情感
卡多佐根据现不要⽀离破碎的去看待法律,⽽要将法律看作是⼀个连续、⼀往⽆前的发展整体。——(美)本杰明·N·卡多佐
⾏刑法,张扣扣的确犯有故意杀⼈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对于检察院起诉指控的事实和罪名,我们没有异议。我们也认同,法
律应当对张扣扣的⾏为给予制裁。我们今天的辩护主要围绕量刑展开。⽆论是儒家经典的“荣复仇”,还是众多历史典籍和⽂学作品中的快意恩仇,复仇某种程度上就是民间版的⾃然法。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对复仇⾏为要么赦免其罪、要么从轻处罚、要么予以嘉勉,但从未进⾏从重处罚。⽽⼈伦天理和法制统⼀的⽭盾冲突在王朝社会就已经存在,并⾮今天才有。诚然,现代的社会基础已与古时不同,现代的法治理念已与之前迥异,但儒家经典和传统律法背后所反应的⼈性基础和善恶观念仍然延续⾄今,并未全然中断。今天的我们是由过去的他们所塑造,今天的司法⼜怎能轻易地与传承千年的历史⼀⼑两断?正如美国联邦⼤法官卡多佐所说:“不要⽀离破碎的去看待法律,⽽要将法律看作是⼀个连续、⼀往⽆前的发展整体。”审视和处理张扣扣案,历史的维度和民间法的维度不仅不是多余的,反⽽是必不可少的。权⼒可以集中,但正义必然是个体化的、分散化的。司法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如果完全摒弃民间的⽴场,完全忽略个体当事⼈的感受,有可能会导致正义的错位甚⾄正义的窒息。23年前的悲剧,某种程度上正是由这样的原因导致的。23年后,我们还要再⼀次重蹈这样的错误吗?张扣扣的⾏凶对象有着明确⽽严格的限定,对于⼀般的民众并⽆⼈⾝危险性。在回答为何要向王正军、王
校军、王⾃新⾏凶时,张扣扣解释道:“是⽼⼆先挑起来的,是⽼⼆先打我妈的,王三娃是⽤棒把我妈打死的主要凶⼿,王校军是王三娃打死⼈之后打通层层关系的幕后操作⼈,王⾃新就是煽风点⽕的⼈,没有王⾃新说的‘打,往死⾥打,打死了⽼⼦顶到’这句话我妈也不会死,所以我才要杀死王⾃新他们三个⼈。”⾄于当时同样在家的杨桂英,虽然是王正军的母亲,但因为与23年前的案件⽆关,张扣扣并未对她有任何伤害举动。王家亲戚王汉儒在公安机关作证:“我当时劝张扣扣……张扣扣跟我和王利军说:‘与你们没有关系,你们不要参与’。烧完车后,我听张扣扣说:‘我等了22年,我妈的仇终于报了’, 并在村道上举起两只⼿边⾛边说:‘等了22年,终于给妈妈报仇了’……”张扣扣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违法犯罪前科,⾜以说明张扣扣不是⼀个危害社会的⼈。他的复仇⾏为导致了三条⽣命逝去,但他也有节制的⼀⾯,他的⾏为不会外溢到伤害⽆辜的程度。根据正式的国家法,虽然被害⼈存在过错、张扣扣有⾃⾸情节、家属有积极赔偿,但根据以往的判例,张扣扣的判决结果似乎不⾔⽽喻。但正如我前⾯所说的,张扣扣这个案件有着极其的特殊性。这是⼀个典型的复仇案件,具备民间法的某些正义元素。因此,如果我们把正式的国家法作为⼀个整体框架,⽽不是作为⼀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如果我们认为,正式的国家法仍然能够为民间法预留某些空间,或者仍然与民间法保留着某些对话、融合的可能通道,那么张扣扣应该能有⽣的希望。
尾声:张扣扣是⼀个什么样的⼈
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也不可能低于你们⼼中的⾄恶。——(黎巴嫩)纪·哈·纪伯伦
纪伯伦在我会见张扣扣的时候,张扣扣曾经问我:“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是不是跟你⼀开始想的不⼀样?”我笑笑回答:“你的确跟我想象的不⼀样,你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凶残。但你跟我不是同⼀类⼈。”张扣扣说:“我其实很随和的,⽣活中很少跟别⼈发⽣摩擦或者⽭盾。”张扣扣是个什么样的⼈呢?是那种⼤奸⼤恶的⼈吗?显然不是。邻居兼同学张良刚评价张扣扣“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不惹事,也不乱花钱,⾃尊⼼很强,对⼈有礼貌,爱⼲净的很,家⾥收拾的利索,⾐服都是⾃⼰洗”;王家亲戚王汉儒评价“平时不爱出门,喜欢呆在屋⾥,⼩伙⼦还⽐较有礼貌”;朋友曾秋英评价:“和⼯友们在⼀起相处的很好,平时有说有笑,和别⼈都没有⽭盾,扣扣这个⼈⽣活很节俭,很少乱花钱,也不到外⾯乱跑和也不出去玩”;前同事梁江召评价:“他和同事相处都很好,平时和同事也没发⽣过⽭盾,他这个⼈做事尽职尽责,我们在⼀起还互相请吃饭,他这个⼈还是⽐较⼤⽅的,别⼈请客吃饭,他也会请客……我和扣扣还是集团⼯作标兵”。可以说,张扣扣本质上并不是坏⼈。只是⽣活和命运让他有了不同于常⼈的选择。张扣扣是个什么样的⼈呢?是那种⼿刃仇敌的⼤英雄吗?显然也不是。今天,我们并⾮是在⼴场上把张扣扣当作英雄进⾏簇拥和歌颂。相反,张扣扣今天是站在被告席上接受法律的审判。他的⾏为在整体上,是被法律予以明确否定的。作为法律⼈,在张扣扣的整体⾏为评价上,我并⽆异议。简单的喊着正义或者邪恶的⼝号很容易,简单的说⼀句法律禁⽌私⼒复仇很容易。难的
是,如何⽤法律⼈的理性和细致去勘查和勾勒正义的边界,如何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法律话语体系的前提下发现并兼顾被忽略的民间法,如何⽤法律⼈的良知和怜悯去斟酌和界分刑罚的合适重量,如何让⼀份司法判决既能承载法律的威严⼜能浸透⼈性的光辉。因此,今天我的辩护基调不是铿锵的,⽽是悲怆的。我要向法庭表达的不是强烈的要求,⽽是柔软的恳求。今天,我想⽤最诚恳的态度,恳求法庭能够⼑下留⼈,给张扣扣留下⼀条⽣路。我期待法院能体谅⼈性的软弱,拿出慈悲⼼和同理⼼,针对此案做出⼀个可载⼊史册的伟⼤判决。最后,我想引⽤黎巴嫩诗⼈纪伯伦的《罪与罚》作结:在你们⾝上多数是⼈性,还在你们⾝上多数是⼈性,还有许多⾮⼈性,是⼀个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雾中梦游,寻着⾃⼰的清醒。有许多⾮⼈性,是⼀个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雾中梦游,寻着⾃⼰的清醒。我现在想说说你们⾝上的⼈性,因为熟识我现在想说说你们⾝上的⼈性,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好像他不是你们中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员,⽽是⼀个闯⼊了你们世界的陌⽣⼈。的⼀员,⽽是⼀个闯⼊了你们世界的陌⽣⼈。然⽽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中的⾄然⽽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中的⾄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也不可能低于你们⼼中的⾄恶。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也不可能低于你们⼼中的⾄恶。宛如⼀⽚孤叶,未经⼤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那犯宛如⼀⽚孤叶,未经⼤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那犯罪之⼈,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作⽍。你们就像⼀列向着⼈类“神性⾯”迈进的队伍,你们是坦途,也是路
⼈。⼈。若其中⼀⼈跌倒,他是为后⾯的⼈跌倒,让他们⼩⼼避开绊脚的⽯头。他也是为了前⾯的⼈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若其中⼀⼈跌倒,他是为后⾯的⼈跌倒,让他们⼩⼼避开绊脚的⽯头。他也是为了前⾯的⼈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却没有移⾛绊脚⽯。迅捷稳健,然⽽却没有移⾛绊脚⽯。以上意见,恳请予以采纳。判决结果,全部交给法庭。谢谢。以上意见,恳请予以采纳。判决结果,全部交给法庭。谢谢。张扣扣委托辩护⼈邓学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