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1.《诗经》二首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诗歌翻译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注释】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原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翻译】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注释】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翻译】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翻译】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关雎》
1.《关雎》开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3. 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所以,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
《蒹葭》
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诗歌主题
《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
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诗歌翻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原文: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注释】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