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物流行业调查报告
(14179字)
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为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及相关产业的物资需求,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新型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物流的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正在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为新兴的产业形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及城市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就武汉市而言,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会促进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会以良好的基础设施、物流技术、政策和投资环境,吸引武汉城市圈内的人流、资金流的聚集,提升全市乃至全省区域竞争力,奠定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
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湖北武汉素有之称,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而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带动武汉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并把其作为武汉市重点发展的8000亿元产业之一。
武汉市紧紧围绕《武汉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现代物流标准、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完善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推动了全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近4年年均增长20%以上;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18%,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20%以上;物流需求系数较“十五”期末提高0.1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较2005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在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武汉北铁路编组站和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并投入运营;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及武汉火车站建成通车,区域化、国际化、物流化的武汉铁路货运新格局逐步形成。武汉新港建设全面提速,阳逻港二期码头投入运营,启动了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汉台快运”和武汉新港“铁水联运”新模式,2010年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
到60万标箱,武汉港将逐步成为中西地区出口中转的国际港口。武汉连接周边地区的汉孝、汉麻、青郑等7条高速出口路全部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全市形成了由内环、二环、中环、外环等四条环线和17条放射性道路构成的公路运输网络。T2航站楼投入使用,T3航站楼今年5月份举行了开工奠基,东海航空公司全货机投入营运,友和道通国际货运航班即将
开通运营,武汉航空货运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显现。截至2009年底,全市物流货物运输量由2005年19612万吨增加到34409万吨,货物周转量由2005年1278亿吨公里增加到1900亿吨公里。
按照重点建设5大物流园区、7大物流中心和9大类配送中心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加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先后完成了黄陂天河航空、东西湖高桥、新洲
阳逻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设施建设项目65个,总投资400余亿元,一大批物流园区和中心的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加大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先后入驻,中国基建、国家粮食物流基地、华中钢铁物流基地等12家投资过亿元物流企业入驻阳逻地区;新地、德邦、盛辉、荷兰TNT等物流企业入驻东西湖高桥物流园,东西湖地区已集聚各种物流企业近600家;深圳友和道通、宅急送等航空物流企业落户黄陂天河航空物流园区;捷富凯、中外运、东本储运等第三方先进物流企业进驻沌口经济开发区。
“十一五”期间,结合武汉市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重点物流产业。积极推进保税物流发展,
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以来,充分发挥“境内关外”的保税功能,积极拓展进出口保税物流业务,截至今年10月31日,为湖北、广东、江西等10多个省市90多家企业办理进出口业务14830票,货运量13.8万吨,总货值23亿美元,征收税款7.7亿元。大力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组织全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推介会、供需对接会,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对接联动提供沟通平台。推进农产品和商贸物流发展,在中百、武商量贩等龙头商贸企业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提高了商品运输、配送、分拨能力,商贸企业营业额逐年递增;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今年10月底,全市冷库总容量25万余吨,人均冷库容量是全国人均容量的4倍多;全市新建冷藏库15万余吨,是“十五”期末的1.5倍,武汉肉联、万吨冷储、山绿物流等冷链物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全市果蔬、肉类、水产品保鲜、冷藏、冷冻商品流通提供了支撑。2010年武汉市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适应国际货运快速流通需要,推进航空物流发展,武汉市成为中部地区惟一开通全货运定期国际航线城市。
“十一五”期间,通过引进、整合、积极扶持等形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武汉,带动了全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原、车城、捷富凯、东本储运等企业成为全市汽车产业物流服务的骨干企业。通过内部整合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储、中远、中外运等中央在汉企业通过整体改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以武汉为基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武汉商贸控股集团、武商联集团等本地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了一批国有控股和民营操盘的混合所有制物流企业。积极扶持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近年来
先后支持了九州通医药配送、诚通物流配送中心等28家物流企业的34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与物流相关的企业近3000家,其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150余家,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确认并授牌的5A级物流企业有3家,4A级13家,3A 级15家,2A级9家。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益不断提高,九州通集团成为全国医药流通行业第3名;武汉商贸控股集团位列2009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第29名,在中部6省排名第一。“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是在中百、武商及副食品仓储物流企业中推广标准化托盘、数字高架仓、
自动分捡等物流技术,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显著提高;在省汽运、诚通、东本储运、德邦等物流企业中积极推行厢式货车、集装箱、甩挂运输为主的运输方式,标准化运输得到发展;在山绿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建立了高架立体数字化冷库,建立并推行使用了S-ID定位集成系统和WMS仓储管理系统;推行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一大批物流企业建立了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十一五”期末,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高架立体自动化仓储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发展新格局。
“十一五”期间,全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武汉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武汉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制订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出台了《关于武汉航空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奖励办法》,每年拿出5000万元资金,鼓励航空公司新开直飞或经停武汉的国内外航线,通过物流扶持资金支持了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向国家申报物流企业税收试点,九州通、正达物流、捷利物流等10多家物流企业纳入了国家物流税收试点范围。武汉市规划、公安交管等部门出台了物流用地“绿通道”、物流车辆道路通行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物流产业格局
公路:至2010 年底,武汉公路总里程达到1.2 万公里,公路密度达149.5 公里/ 百平方公里,在全国10 个副省级省会城市中居第3 位。等级公路达到11633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5 公里、一、二级公路1870 公里、三、四级公路9148 公里。武汉境内环形加放射状的“一环十二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武汉至城市圈内城市实现“一小时交通圈”。至2010 年底,湖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673 公里,跃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要全面建成6500 公里的高速公路骨架网,构筑“七纵五横三环”、7069 公里的大格局。
民航:天河国际机场,空运航线达103 条,5 条国际航线和至全球各地的虚拟专线。架起武汉与国内57 个大中城市和联系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的空中通道。有24 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参与营运,每周发出航班583 次。
铁路:武汉铁路是全国的枢纽之一。京广、京九、武九、汉丹、武合等五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使
武汉铁路形成“米”字形网络构架。
水运:武汉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游的港口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长江是武汉市对外物资商品运输的重要水上通道,通过长江水系航道支流,形成对沿江经济带的运输辐射。2010 年底,武汉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合计804.4 公里,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415 个,港口综合吞吐能力10400 万吨。随着阳逻港和黄石深水港的建成,武汉地区水运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6大综合物流园区
空港综合物流园——建设集国际货运中心(航空大通关基地)、保税物流园区、现代航空物流园于一体的空港综合物流园。
东西湖综合物流园——依托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走马岭区域)规划建设7平方公里的电子商务与快递企业(总部)聚集区,建设东西湖综合物流园。
阳逻港综合物流园——依托阳逻港,建设辐射中西部乃至全国、连接国际国内主要水运枢纽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汉口北综合物流园——依托汉口北市场,加快建设铁路货运物流园、汉口北
高新物流示范园、公路仓储物流园、港口水运物流园等项目,建成中部规模最大、设施配套最完善的现代商贸综合物流园。
郑店综合物流园——充分发挥郑店区域京珠、沪蓉、青郑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京广铁路等纵横交错的独特交通优势,重点为汽车及相关零配件、光电子产品、机械装备、高新电器、建材家俱等提供物流服务,开展汽车航班运输,打造集专线物流、仓储、货物集散、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及商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
花山港综合物流园——依托花山新城的发展,加快推进花山港综合物流园建设,重点为商贸业、航运服务业及以汽车电子、新能源为代表的临港产业提供物流服务,打造集仓储、装卸、分拨周转、集装箱运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形成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产业项目联动发展的物流服务格局。8类专业物流中心
按照规划,武汉市将布局8类专业物流中心,包括医药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危化物
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汽车物流中心、钢铁物流中心、电商物流中心以及生资物流中心。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法国阿基坦大区或将来汉开法国进口红酒直销店,价格将拉低50%以上。
目前,保税物流中心正在着力从进口红酒分拨配送逐步发展到国际商品展示和交易。中心经营有6家进口红酒品牌,并正在与法国阿基坦大区合作,设立面向中部的法国红酒展示中心。
据悉,保税物流加上直销模式,可令进口红酒价格比市场价至少降低一倍。法国进口红酒先在保税物流中心仓储,再运往直销店销售,省去中介商的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
100个物流配送站
依托商业密集区、重点产业区等,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站点、取送货点为支撑,在全市范围铁路通道——完善以滠口、大花岭、舵落口三大货运站为主体的货运场站格局,实现铁路货运集中处理,推进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加强邮政与铁路部门的合作,推进大型行邮专列武汉基地和邮件集散中心、武昌邮政枢纽工程的建设;促进增开武汉至天津、上海、成都、广州等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铁路货车和集装箱五定班列;积极争取铁路部门的支持,连通“渝新欧”大陆桥,打通中部地区与欧洲大陆的陆路通道。
空运通道——推进机场货运区建设,加快实现机场“南客北货”功能分区,健全机场货运体系。强化和拓展覆盖全国、连接世界主要枢纽机场的空中货运网络,积极争取邮政航空全国集散辅助中心、大型航空公司转运基地落地,推进航空公司增开至国内枢纽机场的主干航线和至周边二、三线城市的支线;促进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开武汉至欧美亚核心中转城市的国际客货运直飞航班,发展东南亚
至东北亚、东亚和港澳台至欧美的国际经停航线。
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物流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从总体上看,武汉市物流业发展走的还是一条粗放式发展道路,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运输方式组织化水平低。运输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格局,物流组织化运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资源利用率较低;铁水公空四类物流分割运营,各自依靠自有基础资源进行业务活动,协同运行机制缺失,制约了物流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转型;运输方式集成性差,多式联运等先进物流组织形式没有有效开展;资源闲置与资源短缺现象同时大量存在,资源效率不高。
2、物流需求供给矛盾突出。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低,许多企业没有基本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仓储、运输设施设备不适应物流集约化高效运营的需要,不能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交通物流设施布点和物流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物流需求,导致许多生产销售企业得不到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服务,影响了武汉市投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3、物流网络建设支持力度不足。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系统性不强,系统功能不全,一方面缺乏诸如";物流产业示范区";之类战略层面的理念来引导发展,另一方面物流规划与城乡、土地利用规
划,与各区发展规划没有进行有效衔接,造成物流规划建设的项目无法落地;物流节点规划布局不合理,集疏运不畅,没有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的物流体系,物流网络残缺不全,导致交通物流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孤岛现象";和";岛现象";并存,各管理部门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各物流园区(站场)之间以及各物流企业之间的网络系统缺乏联通,标准不统一,数据无法交换,物流信息无法共享。各物流市场没有形成规范权威、及时准确的信息市场和信息共
享平台。
4、物流市场秩序亟待规范。物流市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市场监管缺位,物流经营环境不佳,阻碍了物流企业自身发展。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武汉本地行业物流龙头企业的领军效应,没有形成与武汉发展需求和城市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物流品牌;现行体制和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管理职责不清、机制不顺;物流市场秩序较混乱,缺乏针对物流市场的专项监管体系,物流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物流行业服务标准规范以及诚信信用体系缺失,优质企业的经营活动得不到有效鼓励,劣质企业的违法活动没有及时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
武汉现代物流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武汉作为全国地理位置居中的城市,丽江交汇,紧锁长江,贯通南北,自古以来,就有“”的美誉,曾是“四大名镇”之一,“天下阴聚”之一的汉几,早在明代就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
明”的繁华景象,可以说汉口500年的商业发展的深厚历史积淀,也是武汉物流的历史,品牌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业伴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商业的发展创新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汉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城市和物流中心。出现了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A级物流企业3家,多家A级
物流企业,且目前城市内已有不少物流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经营及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运输车辆的标识或路边树立广告牌,制作精美宣传册及光盘等方式来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也有不少的企业通过参与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参与资信等级的评定来提高企业在业界的声誉。但武汉市物流企业的品牌建设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只有少数先进物流企业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品牌建设的初步尝试,从总体看,物流业还未发育成熟,和国外的DHL、UPS、FedEX、EXEL、TNT等品牌相比,对于刚刚起步的武汉市现代物流业来说,品牌成了业界的一种难言之痛,本土物流企业的品牌具有“软骨症”。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从业人员现状
目前.武汉城市圈拥有各类物流企业近2000家,物流从业人员
数以万计,但真正能够担当物流规划、物流设计、物流流程再造等方面的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十分短
缺,这就导致了物流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武汉虽然有许多大专院校学生及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在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下,学生就业选择大都偏向于大中城市。而8个城市本地院校相对而言比较少,有物流专业的更少,导致人才长期培养不足,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有不少高等院校近两年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每年有大量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但是,从目前看我国在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机构很少,物流专业的教师资源奇缺,物流教育处于落后水平;同时,企业自身对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不够,多数物流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他们不能在待遇和事业上留住人才,造成我国企业管理中物流专业人才相当匮乏;而另一方面,由于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需要和物流人才融管理操作和研究于一体的特点,新进入企业物流操作与管理岗位的学生不能马上进入状态,导致企业领导层急不可耐,认为“还是经验重要”,从而过分的否定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实用性。所以,一方面是物流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人才成长缓慢和浪费的现象,加大了物流人才的缺口。
武汉市物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是以大专和中专学历为主,也有部分本科学历,硕士,博士学位的极少(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许多物流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至今还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员工基本上是下岗职工和一些农民工组成,整体素质不高。据资料显示,以物流业的主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6%,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0.16%。
>发国外快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