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之名是怎么来的
延庆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始皇统一后,其境内便出现了第一个行政建制——居庸县。此后历经两千余年,其建制多次兴废,曾有过十几个称谓,是北京市区县中旧称最多的县。明代隆庆年间始称“延庆州”,民国年间改为“延庆县”。1958年10月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因地处北京西北部山区,常年气温低于京城,夏日清凉,为避暑胜地,故有“夏都”之称。
“延庆”本称“隆庆”
延庆古称夏阳川,亦称妫川。早在六七千年前,延庆境内即有居民活动。春秋时期,延庆县曾是山戎族活动地区,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地属燕国。秦统一全国后始设上谷郡,置上兰县(故城在今延庆张山营)和居庸县(故城在今延庆县城)。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设妫川县,唐末及辽金时,改为缙山县。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代第四位皇帝)生于香水园(今延庆沈
家营上花园),至大四年(1311年)登基后,于延祐三年(1316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到了明朝废州设隆镇卫,建文元年(1399年)改隆镇卫为隆庆卫。永乐十二年(1414年)复置隆庆州,直至隆庆元年(1567年)改为延庆州。至清末的300多年间沿用。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废州改县,始称延庆县,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延庆”本称“隆庆”,因何要改称呢?原来是基于封建礼制中的“避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第三子朱载垕登基,成为明代第十二代皇帝,次年改号为“隆庆”。为了避讳“隆”字,遂将“隆庆州”改为“延庆州”。民国时,“延庆州”改称“延庆县”。
延庆的“母亲河”妫河
妫河(也称妫水)是延庆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全县大部分地区,其源头原是延庆永宁镇和香营乡境内地下喷泉汇聚成河,流淌了几千年,灌溉了两岸的万顷良田,所以被誉为延庆的“母亲河”。
妫河,古称沧河、清夷水,而妫河之名是从唐代以后开始的。南北朝时期,人们附会古潘
城(今河北涿鹿县保岱镇)是舜都,所以将潘城中的一条小河改名为妫河,唐朝时曾在潘城中设妫州,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移妫州于清夷军城,即现在的官厅水库附近,而流经此处的这条河也被叫成了妫河。它曾见证了缙怎么读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最早、规模最大的战争:“涿鹿之战”和“板泉之战”。
妫河连缀了延庆县众多的风物景观,尽得山川神韵。早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曾亲临勘察,并在《水经注》中写下优美的文字。金元两代帝王也青睐于妫河的山光水,多次銮舆而来,驻跸不去。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已成了旅游胜地,“妫川积雪”便是著名的“延庆八景”之一。
“塞外珠峰”海坨山
海坨山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距北京城区约130公里,属军都山系。其主峰大海坨海拔2242米,是燕山山脉的最高峰,为北京第二高峰。临近的小海坨海拔2198米。
海坨山又名“大翮山”,而小海坨则名“小翮山”。“翮”系鸟的羽毛。相传这两座山是秦代隶书发明人王次仲变鸟飞走时,掉下的两根羽毛变成的。
秦始皇统一后将原来各国的文字统一成篆书,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镇)人王次仲改变了篆书那弯曲难写的笔画,发明了横平竖直的隶书。这种写法简便而美观,秦始皇要召其入宫为官。但王次仲是个修道之人,不愿去咸阳(今陕西咸阳市)做官,三召而不至。秦始皇很是气愤,命令上谷郡太守用槛车送之。槛车上路后,走了两天两夜,行至八达岭时,王次仲化作大鸟,飞出车外,向北翻飞而去。飞到此处时掉下两片羽毛,变作两座大山,即大翮山和小翮山。因山势高峻,山峰时而高耸于云海之上,似海上沙洲,故称大海坨、小海坨。
海坨山山势险峻,景宜人,常年气温平均比北京城区低13℃左右,每年初冬到初春落雪之后,山顶的积雪迟迟不化,就像戴上白的雪帽,景奇特而壮观,被称为“海坨戴雪”,所以海坨山又被誉为“塞外珠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