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断句)
、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例
1)“……者,……也”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
2)“……,……也”式: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3)“……,……者也”式: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4)“……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5)“乃、皆、即”等: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2.被动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有标志词语。例:
1)“动词+于”式: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受+动词”或“受+动词+于”式: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3)“见+动词”或“见+动词+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动词”或“为……所……”式:为天下笑者,何也?缙怎么读(《过秦论》)
5)“被+动词”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3.省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3)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4.倒装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①否定句(句中有“未、非、否、无”等词语)中,代词做宾语时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之人不欺余也。(正常语序)
②疑问句(句中有“谁、孰、胡、奚、何”等)代词做宾语时前胃。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夫晋、有何厌?(正常语序)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师说》)
3)介宾结构后置 
用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
①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介词之前。王曰:“何以知之?”(何以:以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向东,面朝东。)(《鸿门宴》)
③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式。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式。例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式。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伙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④“中心词+数量词”式。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二)固定句式
1.表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2.表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例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