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
修改人
审核
  高二语文组
时间
课题
《伶官传序》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3、能力目标: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一、导入: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教学环节设计
二、整体感知
1、回顾一下“什么叫做序”;
(其实我们在高一时就学过一个单元的“序”,比如《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2、什么是“伶”或“伶人”呢?
答: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3、既然是这样的几个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平时我们读到过的传记,一般是为英雄人物、英雄豪杰作传的,是吧?为什么要替伶官作传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 指导诵读第一段
1、 翻译“盛衰之理”一句(注意语气:感叹语气的反问句);从中确定两个内容
(①谈论什么问题②对于“盛衰问题”有怎样的观点)
2、 比较两句话①“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意思改变了,原意是既不否认天命的说法,更强调了人事的作用;现在变成了“完全否定了天命这种传统的说法,而完全是人事的原因”)
②不改变原意,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意思是不违背了,但区别在哪里?语气的变化,从带感叹语气的反问句变成了陈述句,意思是一样,但改过之后力度不够,语气不强)
3、 从第二句话“原庄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提出了论题、论点,该去怎么证明?)
答:用“得(失)天下”两方面事例来证明
4、 分析“所以……者”结构(比较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的原因;表作用、表目的
5、 解释“原”;第三段“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
答:推究(原因),做动词 ;现在的一个词语“原本”,是否有所体会
6、“呜呼”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唉!”)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叹惋”,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叹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 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矢)(“晋王”和“庄宗”)
1、“得天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概括)具体又怎么做才得到天下的呢?(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的话概括)
2、比较《五代史》里怎样得天下的一段话:
(1)先比较前半段“…一矢灭朱温”,在原文中用哪几句话来叙述这件事情的?哪个更简洁?
答:意思一样,都是为了明确仇敌,欧阳修的文字更简洁、利落一些;
3、“汝能成吾志,死无憾矣”对应课文的哪句?
答:“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个仇敌是他今生不能灭掉的,抱恨终生,带有抒情的气氛;
“与尔三矢,尔其……”的“其”的翻译(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带有语气:刚才的“抒情的气氛”与这里的“祈使语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的父亲在临终之时的嘱咐或者说遗愿,叙说自己今生不能完成的志向,肯定是非常感人的,但《五代史》里则无法体会。体会欧阳修的用语精妙,该渲染的地方渲染了,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了;)
(从新旧五代史的对比,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4、再从动词上来体会一下本文的语言,请出与“矢”有关的动词:
晋王:赐而告        庄宗:受而藏    (用兵时:)请 → 盛 → 负 → 纳
(三) 指导诵读第三段
1、“失天下”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呢?又做出了怎样的行动呢?(有没有讲?为什么?)
答:具体失天下的过程没有,在正文里在《伶官传》,“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正文分解”
2、如何得(失)天下,有怎样的具体描述?我们太简略了,只用了得(失)天下六个字,怎么表明他得天下啊?这里没说他“称帝”,你怎么知道他得天下了呢?
答:“方其系燕父子…”已经报仇成功了,仇人要么抓住了,要么被杀掉了;(“以组”、“函”)
3、又如何表明他“失天下”了呢?(“君臣相顾…”)
(小结:这一段浓缩了一个历史事实,首先庄宗威风凛凛地统一天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意气非常的盛!到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风声鹤唳,特别狼狈
4、一盛一衰,不仅在语言上有强烈的“对比”,本来中间是搁着三年,三年之前威风凛凛地大败敌人,三年之后却是如此的狼狈,但却把三年时间缩在一段里面,或者说是“一夜之间”,放在前后对比,“一盛一衰”,有什么效果?或者你能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为什么把“盛衰”放在一段里面?中间无任何过度,疾风急转之下,由盛直接到衰
“对比”是一种方法,对比的目的到底何在?(可结合论点进行分析,“盛衰由于人事”)
(用事例对比鲜明的论证出论点)
(拓展:①“项羽”:临死之前怎么总结自己一生的业绩,他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九死一生的一个人,尤其是华容道上,被关羽放掉了,很多人说诸葛亮已经计划周详了,连关羽可能会放掉曹操,他都算到了。就有人说“天不灭曹”)
结合我们课文,大家想想,到底是“天灭”还是“人事”?
5、再回到“庄宗”身上:“得天下”背景、做法都交代了,有父亲的临终遗志,有自己接受遗托之后的励精图治,然后才能“得天下”;等到他平定天下之后,人很容易躺在自己铺好的温床里,“仇雠已灭,天下已定”,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是享受、享乐的时候了,最终导致了“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的局面,所以他的“盛、衰”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有具体的做法,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结果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有人为的因素,这就证明了本文的论点“盛衰由于人事”。
6、 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答:《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得益” → 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分析:“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
(答:"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1、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答:有必要。起到了“照应文题”(“数十伶人困之”)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2、先再进行一次对比,“盛与衰”的对比;分析“为天下笑”的文言句式
3、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一个教训?关键落脚点还是在“逸豫可以亡身”,为什么“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地深入,推出了一个新结论,是什么结论呢?并分析其中文言知识
答:“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与所溺”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对比
师:那读的时候,怎么读出对比的语气呢?
生:“方其盛也”的时候,语气激昂,“及其衰也”语气低沉
全班诵读,体会语气的变化
五  拓展部分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板书设计】
(五)《伶官传》阅读提示:
本篇选自《新五代史》。全文的重点是写后唐庄宗宠幸四个优伶的故事:有的为报私恩,要求给无功者高官厚禄;有的恃宠侮上,笑骂皇帝于大庭广众之中;有的贪贿害民;有的败政乱国。结果使政治腐败,人心涣散,天下解体,最后闹到亡国破家、身败名裂的地步。作者运用史家的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对各个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学者一般公认《新五代史》远远超出薛居正等奉诏监修的《旧五代史》。文笔简洁,斐然可观,叙事比较翔实。读者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的具体记叙,更好地学习《伶官传序》。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④。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箧,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此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⑤。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国裁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踰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⑦。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⑧。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庄宗尝与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左右皆恐。伶亦大惊骇,共持新麾,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
新磨常秦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⑨。新磨急呼曰:“陛下毋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蘑,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它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臣愤嫉,莫敢出气⑩。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不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见事之,呼为八哥。
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阉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 ,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庄宗欣然。其后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干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魏王继发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 。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皇弟存义,崇韬之婿也。进谗于庄宗曰:“存义且反,为妇翁报仇。”乃囚而杀之。朱友谦以梁河中降晋者,及庄宗入洛,伶人皆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 。进乃谗友谦曰:“崇韬且诛,友谦不自安,必反,宜并诛之。”于是及其将五、六人皆族灭之。天下不胜其冤。进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拄国。
史彦琼者,为武德使,居邺都,而魏博六州之政,皆决彦琼,自留守王正言而下,皆俛首承事之 。是时郭崇韬以无罪见杀于蜀,天下未知其死也。第见京师杀其诸子,因相传曰:“崇韬杀魏王继岌而自王于蜀矣!以故族其家。”邺人闻之,方疑惑。已而朱友谦又见杀。友谦子建微为澶帅刺史,有诏彦琼使杀之,彦琼秘其事,夜半驰出城。邺人见彦琼无故夜驰出,因惊传曰:“刘皇后怒崇韬之杀继岌也,已弑帝而自立,急召彦琼计事。”邺都大恐。贝州人有来邺者,传此语以归,戍卒皇甫晖闻之,由此劫赵在礼作乱。在礼已至馆陶,邺都巡检使孙铎见彦琼,求兵御贼。彦琼不肯与,曰:“贼未至,至而给兵岂晚邪?”已而贼至,彦琼以兵登北门,闻贼呼声,大恐,弃其兵而走,卑骑归于京师。在礼由是得入于邺以成其叛乱者,由彦琼启而纵之也。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国,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风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 。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注释:
①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为欧阳修所独创。伶官,宫廷中的乐官。②欧阳修(10071072缙怎么读)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③[俳(p2i)优]古代艺人,[度曲]作曲,或照现成曲子演唱。[汾、晋]今山西一带。④[用事]当权。⑤[嬖(b@)伶]宠幸的伶人。⑥[]搁置。⑦[为民请]即替老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⑧[]立即,急迫地。⑨[注矢]即把箭搭在弓上。⑩[宫掖]皇宫。掖,掖庭,是妃嫔居住的地方。 [禳(r2ng)]向鬼神祈祷,乞求消除灾害。 [贼杀]害死。贼,杀害。 []源源供给。 [俛首承事之]即低声下气地事奉他。 []用尽。[]资财。 [五坊]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分雕、鹘、鹞、鹰、狗五坊。[善友]人名,在鹰坊任职。
(六)梁燕契丹,晋王三恨。
晋王即,西突厥沙陀族人,本姓朱邪。因其父朱邪赤心助唐镇压庞勋有功,被赐姓名李国昌,其后代从此皆姓李。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后,出任河东节度使,自此割据一方,不久又封为晋王,权势益彰。其子李存勖嗣晋王位,继续扩张,并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庄宗。梁王即朱温,本系黄巢起义军将领,后降唐,唐僖宗赐名全忠,封为梁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约朱温共击黄巢,回兵时,途经汴州,朱温假意宴请,夜间却纵火谋杀他,因天雨火灭,李遂得逃。于是晋梁结成世仇,相互攻打,战争不止。这就是晋王所言“梁,吾仇也”,即“遗恨”之一。晋王的“遗恨”之二是与燕王的矛盾。燕王指刘仁恭,本是幽州刺史李可举的部将,生前并未称王,因其子刘守光称燕王继又称帝,故称刘仁恭为燕王。李可举死,其子匡威、匡俦争位,刘仁恭乘机攻幽州,兵败后投奔,颇受宠信,由李荐为卢龙节度使。后李向刘借兵打罗弘信,刘不肯,还杀了李的亲信燕留得,归附朱温,自此晋燕由恩变仇。说“燕王,吾所立”,“背晋以归梁”,即指此。晋王“遗恨”之三是契丹背晋归梁。契丹原是关外游牧民族,唐哀帝天祐四年(907),耶律阿保机应之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立盟同击朱温。但不久耶律阿保机失信背盟,派人与朱温通好,此即“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但其后却“背晋归梁”。
(七)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陵墓),然后斩之。”至此的燕代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的梁王之恨又除。
(八)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一夫指皇甫晖,乱者指李嗣源等人。同光四年(926),士兵皇甫晖戍期已满,仍被留守贝州,心怀怨恨,就在一天晚上聚众杀死守将杨仁祐,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同时,邢州、沧州驻军赵太等人也相继叛乱。庄宗派李嗣源率兵赴邺都镇压。李嗣源系养子,早就心怀叵测,觊觎帝位,因此一到邺就自立为帝。庄宗仓皇中亲率大军征讨,才到万胜镇,即闻李嗣源攻占了大梁,叹息曰:“吾不济矣!”下令军队折回,途中又有兵变,军队损失过重。到洛阳城东石桥西,庄宗置酒痛哭,斥责诸将“坐观成败”,部下元行钦等人援刀割发,誓死以报,但仍然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九)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庄宗复仇兴国,自以为天下太平,就贪图安乐,成天迷在音乐戏曲之中。他宠信伶官,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皇甫晖兵变时,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盛。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际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成为后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