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区航道疏浚】武汉港区水域,长江段上起汉阳县沌口镇,下迄新洲县阳逻镇,全长50公里;汉江段上起舵落口下至汉江口,全长15公里。港区枯洪水位落差年均在12米以上。港区航道标准水深,长江段为4米,最深处9米,最浅处仅1米;汉江段水深1米。航道宽度,长江段最窄处80米,最宽处1 060米;汉江段宽60米。常年通航船级,长江段为5 000吨,汉江段为1 000吨。中洪水位时,万吨级轮船亦可进港靠泊作业。
武汉港区水域江宽水深,本无碍航之忧,但因种种原因,造成港区汉口、汉阳岸边滩淤浅逐年严重,影响船舶靠泊和港区生产作业。
汉口边滩约形成于1902年前后。其滩头在武汉关下首,滩尾至郝梦麟路附近。滩宽3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此滩直至解放初期尚无明显变化,因低于黄海高程6米的等高线,对港航运输生产尚无影响。
1952年,汉口麻阳街下首水域,又有一新的沙滩形成。1955年航道部门观测,沙滩在水下断续长约2 000米,宽200米,最浅处水深不足2米。至1964年,该滩已出露水面,并与武汉关下首沙滩连为一体。自武汉关下首延至天兴洲头,整个边滩长约6 000米,宽约450米,面积
2.7平方公里。港区航道开始出现淤塞。
1967年起,汉口边滩每年约扩宽100平方米。19711972年枯水期,汉口岸水域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大边滩。从武汉关到江岸港区5公里范围内,边滩全部露出,高出水面多在1米以上,边滩最宽处达400米。同时,在汉口民权路至武汉关之间水域内,形成一个距码头不足50米、高于航行基准面3米的新堆积体。至此,汉口沿江一带边滩面积已达4.6平方公里,滩区上起民生路,下端与天兴洲相连。此后,汉口边滩逐年增宽、增高,沿岸港区淤浅日益严重。
汉阳边滩为1955年勘察港区航道时发现。50年代初,汉阳边滩呈狭长带状,滩头上至汉阳拦江堤附近,滩尾下迄汉江口,全长变化范围在5002 500米之间。枯水时水深2.9米,低于4米的航行标准水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边滩滩尾收缩至大桥以上,不再下移。从60年代起,汉阳边滩向河床中心扩展,呈逐年外延趋势。1971年汛期过后,水深不足3米的浅区宽达700米,占整个江宽的2/3。
天兴洲在近几十年内也发生较大变化,成为碍航因素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天兴洲是由青山矶附近的江心滩发展起来的,至今约有150年历史。1934年,青山峡开始有了水道,但无通航能力。此时洲长仅10.78公里,宽0.45公里。1958年,青山峡水道取代天兴洲北汊
水道,成为港区下游主航道。天兴洲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向两头延伸,1955年洲长14公里,1980年增长到18.1公里,年均增长0.16公里。洲身则以每年约20米向汉口岸延伸,从而造成南汊水道增宽,北汊水道萎缩。1953年,北汊水道宽达1 000米左右,至1975年仅宽75米,使河床逐年淤高,并与汉口边滩连为一体,淤塞江岸一带港区。
港区汉口、汉阳边滩的增长和航道的变迁,除自然因素外,据水利、航道及港务部门勘察分析,主要原因还在于:(1)长江大桥建成后,对港区下游河势有较大影响。由于大桥桥墩偏向武昌15度,迫使长江主泓曲线南摆,冲刷武昌,使桥墩上游汉阳边滩发展较快,多次造成枯水碍航;桥墩下游主航道改走南汊,加快了汉口边滩的发育和天兴洲的北靠。(2)汉口岸码头由于没有统一机构管理,自1961年起,各码头使用单位任意填滩筑坝,使长江、汉江汛期洪峰遇坝反射而改变流向,削弱了洪流对汉口岸水道正常的冲刷,致使河床逐年抬高。(3)汉江上游丹江水库自1967年蓄水使用后,每年秋后开闸泄洪,打乱了长江、汉水洪峰交汇的自然规律,是武汉港区河床抬高、汉口边滩淤积的主要原因之一。汉江在19551966年的12年中,输沙率超过10 000公斤/秒为标准的洪峰出现过6次,平均两年1次;19671971年,却出现5次,年均1次。汉江含沙率大的洪峰,在长江干流洪峰过后来临,干流已无力输带汉水来沙,从而在江、汉汇流口下游的汉口沿岸形成淤积。
长江武汉河段的洲滩演变加剧了港区水域的淤塞,不仅妨碍船舶航行,而且使港口生产作业受到很大影响。
1965年,江岸作业区两座矿石、煤码头被沙滩包围,被迫停止作业;两座粮食杂货码头前沿水深仅2米,亦处于半停产状态。此后,江岸作业区每年均有码头因泥沙淤积而停止作业。     1971年,汉口作业区水域淤积严重,各码头前沿河床平均抬高0.49米。1121日,东方红8号客轮在港18码头搁浅。港1622码头的趸、跳船设备于128日被迫迁移,港23以下各码头停止作业。汉申线客班轮亦于197223日起改靠泊武昌曾家巷码头。汉口作业区因淤塞而损失装卸量达24万吨。由于19722月份停止装卸转口的百杂货,使人民生活物资供应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汉口岸下游的江岸作业区,各码头前沿河床平均抬高0.4米。197112月底开始,作业区处于半停产状态。1972219日,因航道水深不足2米,一般中、小型船舶均不能进港作业,不得不停产9天。此次淤积,造成物资压港15万吨以上,钢铁、煤炭、金属矿石的出口量比正常时期下降63%
1973年冬至1974年春,由于淤塞,汉口作业区有两座码头停产两个月;江岸作业区有2/3的码头停产两个月。19761128日,因淤塞严重,江岸作业区全部码头停止作业。据
统计部门估算,19651985年,武汉港务管理局损失装卸量达310万吨以上。
为了维护港区码头生产作业,确保客货运输畅通,1966年起,武汉港务管理局将航道疏浚纳入港口建设改造项目,在长江航道局的协助下,对港区航道全面进行疏浚工作。1966年,江岸作业区挖泥量为9.67万立方米。此后,挖泥量平均以每年12.5%的速度递增。1984年挖泥量高达309.3万立方米,为历年挖泥量之最。19731985年,累计挖泥量2 314.66万立方米,居长江各港之首。
逐年增长的挖泥量,使武汉港务管理局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1973年支付挖泥费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13.5万元,1975年超过100万元,1985年达383.5万元,约占当年港务局上缴利税的1/3。19731985年,武汉港务管理局共支付挖泥费计2 282.5万元,相当于19651975年国家用于武汉港基建投资额的总和。   
作者: 武汉市志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