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全文)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成为公众主要表达平台的当下,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越发凸显,在引发交流障碍的同时,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重视互联网平台语言使用,纠正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促成使用规范字、维护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对于与时俱进守护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关注互联网场景下不规范字词使用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机采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提取错别字词使用现象,从错误类型、平台渠道等角度深挖不规范字词背后的规律,总结造成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的原因,针对政府、媒体、内容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建议。针对互联网平台特征与不规范字词出现的原因,建议成立由网络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合作的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以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规范用字用词评估、政策建议发布,形成促进互联网语言规范化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建设。
一、不规范字词简介
1、不规范字词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规范汉字,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规范字词即未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汉字。网络语言环境中的不规范字词主要包括误用繁体字、异体字、异形词、常见错误等。
繁体字是指将古代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形态进行规范和整理后形成的书写形式。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大陆地区开始推行使用简体字。
异体字是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与正体字的字音和字义相同但字形不同,也称为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为适应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国家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呈现规范字与异体字对应关系,为规范字的选用提供标准。在网络平台的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规范要求,主动使用规范字。
连不上网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为统一使用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异形词整理表,明确在新闻出版、信息处理及日常语言环境中推荐使用的词形。
除以上三种外,因字音、字形、词义相近,部分音义存在差别的词语容易被混用、错用,如“的”“地”“得”误用等,可归类为常见错误。常见错误在网络错别字中占比最大,在日常生活中也最容易出现。整理列举常见错误等错别字案例,对提高公众用词用字水平,树立规范用字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使用不规范字词的危害
不规范字词在互联网信息传递、共识理解方面造成障碍。使用不规范字词会影响信息的表达和接收,特别是在浏览社交媒体、内容、互动论坛等快速碎片化阅读场景下,不规范用字增加用户的信息接收困难,容易导致理解歧义,进而引发用户焦躁情绪,不利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理性思考与批判接收。
政府、媒体在互联网平台内容发布中出现不规范字词,会降低内容严肃性,影响政策文件、报道内容的发布质量。政府、媒体作为专业内容生产者和发布者,自身具有较大影响力,出现不规范字词体现了其专业性的缺乏,导致自身形象和公信力降低,难以回应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网络不规范用字问题频发,不仅影响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也对公众造成不良示范,造成公众对待汉字的随意态度,既不利于汉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不利于尊重知识氛围的建设和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以汉字为纽带的社会文化认同构建造成阻碍。
3、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
规范使用汉字是促进高效交流的必要条件,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是展现中国形象的必要之举。减少不规范字词使用,可以提高公众的汉字书写和识别能力,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增强信息可信度,促进互联网平台信息有效交流;倡导使用规范汉字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汉字、保护汉字文化的氛围,引导公众以正确使用汉字为荣,增强公众对汉字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文化自信的形成;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到的文化标志,在互联网平台使用规范字,能体现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素质与对母语的自信态度,展现中国的文化大国风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