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开始⽤印象笔记(Evernote)的?
同时,另⼀个问题随之⽽来,我发现转发到印象笔记的⽂章多达2000多条,天啊........,这要如何整理,难道把笔记本重新分类?不打上标签怎么证明我看过的?以后⼜怎么应⽤和索引这些资料?.........
任务囤积得越多,下定决⼼解决的压⼒越⼤,压⼒越⼤越会陷⼊拖延,你告诉⾃⼰:“我还没准备好,我在准备⼀个完美的解决⽅案”,但现实结果是你⼀直在准备,但积压的任务却反⽽越积越多。这就是很多⼈最初想利⽤印象笔记做知识管理,但结果却变成信息收集的垃圾箱的⼼路历程。
我使⽤印象笔记(Evernote)的困惑?
相信我,我不是⼀个单纯的信息收集癖。相反,我从⼀开始使⽤印象笔记以来,就已经开始做知识管理模块的专项训练。
有关印象笔记我在知乎⾥的回答:
怎么同时充分利⽤ Evernote 和 GTD 类的软件?
Evernote的tag功能如何使⽤最有效?
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本」整理笔记?
对于系统化的知识,Evernote如何做在⼀个笔记中?
我⾃我感觉还不赖,在如何应⽤好印象笔记上,应该算是到门道了吧。
但最⼤的痛苦来⾃于哪⾥:如何才能把印象笔记当成知识管理的载体,让它发挥最⼤效⽤,即:真正的⽹状知识体系。引⽤以前我写在QQ空间⽂章⾥的话(看全⽂,点这⾥:谈谈可德兄的《信息整合,从微博开始》):
我想有看完⼀本书⽽记不住,⼲脆不看的情况是普遍存在。我想,学习的瓶颈不是怎样记住东西,⽽是把东西装到哪⾥,你真正需要的不是⼀颗聪明绝顶的脑袋, ⽽是分门别类的⼀个个信息和知识的容器——你知道在哪⾥到他们,⽽不是记住他们。
如果仅仅是依靠记忆⼒,那你和别⼈⽐拼的只是某种体能,你创造优势的条件仅仅是每次有限多的学习内容和⾜够多的积累时间,你并没有拥有⾜以完全超越别⼈的先进的学习⼯具。
信息时代最⼤的不同在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真正的信息时代的变化精髓不是信息内容⼏何量级的增长,⽽是信息内容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信息内容表达的“顺序”结构已经成为掌握信息的瓶颈;“树状”和“⽹状”结构是信息内容表达的⾰命性⽅式。⽽我们谈信息整合或者谈如何将信息变成知识,其⽹
状结构才是知识聚集的表现
⽹状知识结构在印象笔记⾥如何体现,⼀直有所悟但未固化形成⼀个系统化体系,在我笔记体量还⼩时,还⽐较好解决,但体量⼀⼤,这真成了⽐较⿇烦的事情。后来我⼜重新整理了印象笔记,⾸先把笔记本分类搞定,但当我把未处理的⽂章分类到某个笔记类别中时,总会产⽣这样的疑问:这篇⽂章在我做某个专案的时候⽤得到,但同时⼜能激发我联想做其它事,现在不记下来我可能忘了。当然,加标签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终的⽬的是便于检索,当需要解决某类问题时可以随时得到,把印象笔记当成私⼈知识库(有点像APP 即刻的意思)。下图是我的笔记本分类
GTD的标签分类
还可以按照事情紧急程度建⽴“重要”和“紧急”两类标签,通过保存搜索条件,以区分“紧急⼜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以搞定琐事任务
2.
重点不在于我们看到什么,⽽是我们想到什么> 如果⽂字中有什么,打什么标签,那就浪费了,因为搜索就可以完成。我们打标签,其实也是⼀个归纳、总结、整理的过程> 读过⼀本书,看过⼀部电影,把有感悟的东西积累下来,⽤的时候才不会觉得枯竭。
3. 根据⼩属性维度分类:⼀些标签具有“通⽤性”,是为了逻辑清晰和便于管理,全⽂看如何协调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和「笔记
本」整理笔记?轩宁轩Sir的回答
例如:
地点:[@北京]- 场景:[饭馆] [书店] [酒吧].....
评分系统:[###] [####] [>],⽤来标注⼀篇⽂章得质量和有⽤程度。
媒体:[book:逻辑学导论][movie:冷⼭][song:最後の⼀葉][album:シラユキ],⽤来标注读书笔记,影评,歌词等。(现在我就在⽤[book:]标注读书笔记及相关的资料,未来计划新增⼀个笔记组叫个⼈图书馆,在⾥⾯放⼊思维导图笔记,拆书笔记,书评内容等,因为书籍真是值得好好内化的⼀个专题)
⼈物:[⼈名]或者[people:⼈名]。(现在也在⽤,我是把⼈名作为线索,以此达到搜索后能建⽴横向联系的⽬的,⽐如Michael Hyatt 的⽂章HOW I ORGANIZE EVERNOTE(我是如何组织印象笔记的),其中,我发现这篇⽂章质量不错,且观点新颖,在国内⽂章中⼏乎没看到过,我可以把⼈名Michael Hyatt作为⼀个线索,去搜寻他写的博客,书籍,tweet,google+,甚⾄在youtube上的教学视频。同样的⽅法,特别是在读书过程中最有⽤,通过作者⼈名这个线索,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项⽬:[##项⽬名称][##项⽬名称-⼦项⽬]。⽂中作者的意思是:站在资料信息收集的⾓度,有些资料虽然可以划分为莫⼀类知识,但在筹划⼀个项⽬时却可能⽤到多个分类下的笔记,当需要营销,⼈事管理,财务知识等⽅⾯知识点时,为了组合使⽤,打上项⽬标签就能⽅便调⽤。(个⼈做法是要做什么专案就单独建⽴⼀个笔记本,⾥⾯全放和执⾏这个专案需要准备的知识和信息,感觉作者这样做的⽬的是放在那种⽆专案项⽬要做的泛信息收集上。)
愿望与计划(GTD): 事情[~to do] 地点[~to go] 物品[~to buy],这类标签也在参考是使⽤中,但貌似与GTD理念(GTD标签)有重叠,且容易犯标签有歧义的原则错误。
标记系统纬度:[##需要回顾][memo],作者的意思是从项⽬维度进化来的,需要加深记忆的,⽽[memo]的代表笔记“加星”的意思。
4. 根据⼤属性维度分类:主要来⾃于Medium上的⽂章《Using Evernote (the right way)》,和Michael Hyatt的⽂章HOW I ORGANIZE
EVERNOTE(我是如何组织印象笔记的),相⽐⼩属性为维度分类的⽅式,这种⽅式维度更⼴,也充分利⽤了标签可多重嵌套的优势(个⼈认为分层不宜过多,切忌过于复杂),综合两篇⽂章,
它的逻辑是这样:
分为三⼤类标签:.Descriptors(描述信息),.Knowledge(知识),.Projects(项⽬),
描述信息类标签,类似⼩属性维度分类所指⽤的“通⽤性”标签,是为了描述笔记是属于哪⼀种类的信息,在⾥⾯可以嵌套⼏类通⽤类信息:如who,where,when,来源等等,这类标签信息不会因为笔记主题的不同,联想⾏动⽬的的不同⽽有所歧义。以后搜索的时候,会因为这类标签将不同主题笔记关联起来
强化标签的笔记分类⽅法
组织“标签系统”
以上⽅法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关键还是得到适合⾃⼰。对于我个⼈⽽⾔,近四年都在创业阶段,需跨⾏业,综合性的的学习特别多,很多专题知识模块范围很⼤很⼴,需融⼊的知识会特别多,⽐如房地产营销策划,这样我不但需要系统化的切割⼤专题为⼩知识模块,更需要将零碎的知识点,甚⾄是⼀些信息,糅合到⼀起重新以模块化的知识点关联起来,综合来说,是既要适度分门别类,⼜需要将各个即关联⼜分属于各个类别的知识散点系统化的组织起来。
所以,笔记本适度分类,重⽤标签管理,建⽴搜索词条以有助于快速精确搜索,善⽤系统化思维⼯具如思维导图(mindjetmindmanager笔记本怎么用
习惯GTD流程的思路处理⽇常印象笔记管理(杂事收集--进度⽇程管理--整理待办⾏动清单,回顾反省系统),如上,把印象笔记作为所有信息资
本文发布于:2024-11-25 22:0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最新整理使用腾讯播放视频没声音怎么解决
- 下一篇: 戴尔笔记本电脑打不开机怎么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