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人物的映衬关系
人物会推动主人公走向不同的方向。
一个人物的作用,需要精准定位。因为主人公身边的人物,就像你身边的朋友一样,或多或少,总会影响你的选择。想象一下,当你在单位感到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一定是出于两种情况,一是你的能力不足,二是有人故意你的茬。而你感觉良好,工作顺风顺水业绩直线上升的时候,也是出于两种情况,一是你能力强;二是环境好,领导信任,同事给力——大家都给你面子。故事里面的人物对于主人公来说,作用是一样的,他们也许给你面子,也许不给你面子,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会影响你的心情。故事人物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主人公的欲望设置障碍,增添主人公的烦恼,使他看上离欲望目标越来越远;就是鼓励和推动,或者是刺激和激发主人公,朝着欲望目标(或者潜在欲望目标)前进。或者是情况更加复杂,那个看上去在帮助主人公实现欲望的人物,其实是一个想方设法毁坏主人公欲望的阴险人物;那个看上去令人讨厌,冷面且自私的人物,客观上却促进了主人公接近欲望目标。
在一部优秀作品里,没有对主人公毫无影响的人物,哪怕是路人甲、路人乙——那些无名无姓的背景人物,也会对主人公或者观众或多或少产生影响。
《辛德勒名单》里那些被杀的犹太人,就是在条件反射层面不断在辛德勒心理上产生影响,那些不人道的法西斯主义极端行为,最终和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遭遇一起,影响了辛德勒德选择。
《失恋33天》出现在片头和片尾的真正的路人,他们的失恋感言,也给观众带来心理冲击,增加了影片主题理解的厚重感——这是创作者的精心设计。
《桂河大桥》里面的营长,是一个标准的英国职业军人,他的抗争方式是贵族式的、高傲的,靠内心的坚定,争取到了日内瓦公约中规定的战俘权利;他具有顽固的职业精神,造桥就要造成百年大计,精致牢固;然而他有是一个反法西斯战士,终于在最后一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引爆了自己亲手制造的大桥,为战争的全局赢得了关键的局部胜利。而促使他作出正确选择的,正是自己同一阵营的战友。
配角应该是不同的生活土壤里的“奇葩”。
《失恋33天》有一句难忘的画外旁白:“大老王是我们公司里的一朵奇葩”,立即引起我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
人物所处的物质和社会世界,如他/她的职业或街区,是人物塑造的一个方面。因此,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对照法来创造:将一个正统的人物置于一个怪异的背景,或者把一个神秘怪诞的个体放置在一个普通务实的社会,会立即引起观众的兴趣。
每一个人物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土壤,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要使人物获得观众的兴趣关注,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一个人物放在与他的“原土壤”有距离或者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环境里,人物本性个环境差异立即会产生对故事的推动力。
例如,大老王看上去根本就不像一个民营公司的老板,而是说话很“糙”——话糙理不糙,内心极其柔软的中年市井男人。可实际上他就是这个公司的老板,他在黄小仙极其痛苦的时刻,骂她:“活该!”然后请她吃饭,给她讲了一大堆至理名言,最后说出关心她的理由——自己没能好好关心自己的女儿。这是多么经典和有意思的场景啊!假使这场戏让一个真正的世俗化缺乏道德感和同情心的真正的老板来演绎,将会令人讨厌和索然无味。
德勒名单》独臂老人和红衣女孩的设计,原本都是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场景里面。独臂老人在辛德勒眼里,是不应该出现在他的工厂里面的,以至于他除了面对老人真诚感激毫无感觉之外,就是责备他的犹太人厂长:“他到底是不是重要技工?”可是正是这个老人的死,使
他的平平安安赚钱的欲望与现实产生了第一道裂痕。那个只有4、5岁的红衣女孩,原本是不应该出现在黑白画面和屠城场景里面的,可是经过创作者精心设计,小女孩出现了:她吸引着辛德勒也吸引我们的目光,成为惨烈画面里一个不协调的焦点。她穿过地狱般的广场,走进一所空房子,躲进床下试图本能地逃生。可是最后我们发现,在一辆堆满死尸的手推车上,那件刺眼的红衣出现了。辛德勒极度震惊,我们极度震惊。这就是创作者要的效果——尽管实际上是没有或者不可能出现这个细节!
周星驰所有电影《美好的一年》,主人公自己就是一朵奇葩。一个股票市场上的弄潮人,一个习惯于都市灯红酒绿生活的叱诧风云的金融金领,出现在一片田园风格的普罗旺斯!而他的叔叔亨利、邻家女孩、未曾谋面的妹妹、庄园葡萄种植技工及其妻子,都是彩各异的花朵。这就是故事吸引关注的重要反衬,我们乐于看股海怪才麦克斯和这些生动配角之间的故事。
《美国丽人》莱斯特爱上了安吉拉——女儿的同学,看上去荒谬,实际上有深刻理由,他要在所有人的否定和无视中证实自己的价值。安吉拉也是一样,表面上锋芒毕露,说话一点也不检点,实际上也是一个缺乏行动力的“语言巨人”。弗兰克是一个习惯于军旅约束的军人,实际上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的所作所为,与内心欲望截然相反,这就是人的社会性最好的诠释。
《美好心灵》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战胜自己!仅凭这一点,就构造了一个优秀故事的强大基础。而他幻想中的中情局官员和大学同学,这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让我们相信主人公战胜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桂河大桥》里面的营长尼尔森,是一个地道的英国职业军人,他高傲、固执,具有完美的职业精神,甚至赢得对手的尊重。而对手日本军官斋藤,也是一个标准的日本军人,两个人的对手戏是电影重要的结构支撑,由这样的人物来引爆高潮,冲击力肯定是非同一般。
配角再强大,也不能超过主人公。
在香港反映艺人生活圈的老电影里,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两个演员为了戏份而争风吃醋。某角会认为另一个角在演对手戏的时候,抢了他的戏。
其实,剧本给了演员多少戏份,那是一个规定好的情境,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增短。像周星驰那样,在《喜剧之王》里面,自我理解加戏和减戏,只能带来麻烦。一个演员凭借故意抬高声调,夸张化表演来“抢戏”,实际上是违反行规,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是题外话。那么关于配角设计,有两条重要原则的限制。第一条,时间问题,配角戏占用时间过多,即会造成次情节过多占用主情节时间的问题出现;第二条,从性格设计角度看,配角戏不能压过主角的戏,不能和主角“抢戏”,配角的戏份量不能过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