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读”课文
恬怎么读
一、示范朗读,典型引路
1、情真意切。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是朗读的灵魂。如果说,读理论文章,读科技书籍重在披文见理,是一种冷静的心智活动,那么读文学性的课文就重在披文入情,还伴随着一种炽热的情感活动。这就要求朗读时,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朗读时,教师只有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涌起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感情才能从声音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要是读者本身没有什么感受,硬用矫揉造作的腔调去读,必然苍白无力,毫无感染力。
2、字正腔圆。读音正确,是运用普通话朗读的基本要求,任何方言都是不符合朗读要求的。朗读是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是靠声音表情达意的,这就对吐字发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吐字不清,读音模糊,不仅不能创造出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可能把作品的内容转达清楚。教师的范读,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清清楚楚,根据“吐字归音”的要求,就是每个音节都要咬准字头,发音富有弹力,韵腹要读得气力充沛,韵尾要收全,声调要清晰,音节界限要分明。这样,一个音节读出来,必然清晰、圆润、有力。
3、轻重适宜。朗读和说话一样,每个音节并不都是一样轻重的,须强调的地方读重一些,次要的、一般的地方读轻一些。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把文章中生动活泼的描写表现出来,做到重点突出,引起听者注意。如果读得语调平直,语气平淡,效果就很不好。有些地方轻读与重读搞错了,还会歪曲内容,引起误解。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
4、快慢适度。朗读中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在快读中有慢才显慢,在慢读中有快才显快。一般来说,表示欢快的情绪需要轻快的节奏,表示悲伤的情绪需要缓慢的节奏,一般的叙述语言,速度适中,不快不慢。在朗读人物语言时,属于急呼、争辩、质问、抨击等内容,语速要快些。语速还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年轻人说话快些,而老年人说话就慢些;活泼开朗、机智勇敢或鲁莽急躁、狡猾奸诈的人说话就快些,憨厚老诚、沉着镇静或愚钝迟缓的人说话就缓慢些。在读描写人物心情的内容时,如表现兴奋、愉快、愤怒、惊恐的情绪时,要读快些;表现心绪的平静、恬淡、沉重、哀怨、失望等时,则可读慢些。朗读的节奏快慢还要随着朗读时听众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5、停顿恰当。朗读文章时必须处理好停顿,以便有效地控制语速,更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恰当地安排停顿,不仅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自然地转换情绪。假若停顿不当,或一口气读下去,或停顿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文章语意和中心思想的表达。例如,在粉碎“四人帮”时的一次众集会上,一位会议主持人领呼口号时,由于停顿不当,无意识地把“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伟大胜利”呼喊成“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伟大胜利。”这样的停顿错了位,必然影响了语意的表达,甚至造成表意错误。因此朗读中要注意处理好气息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段落之间的结构停顿。
6、语调生动。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读同一句话,如果高低升降、轻重缓急不同,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感情。整句话声音高低叫语调,一般地说,陈述语气多用平直调,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语气多用高升调,表示夸张、反语、嘲讽等语气多用弯曲调,表示肯定、恳求、允许、感叹、祝愿或哀伤等心情多用降抑调。较长的句子前半句稍高于后半句;复句的前一分句稍高于后一分句。根据文章内容发展的需要,朗读中有平有弯,有高有低,才能显出文章的起伏,才能使人听得渐入佳境。
二、因文定调,依情赋声
人唱歌要依照曲调定音,起音太高或过低都唱不下去。教师范读课文前,要对课文内容、感情、体裁、风格等作细致的分析,然后依据课文确定这篇课文的朗读基调,朗读要做到声、情、文协调一致。朗读的感情基调主要有下面4种:
1、高昂型。一些课文慷慨激昂,语流强劲,起伏有致,多含愤激、震怒、昂扬、振奋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声调昂扬,语势上行,读起来应能给人以威武雄健、激情飞涌、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之感,能让听者享受到阳刚之美。如《我的自白书》、《齐天大圣》等。
2、轻柔型。有些诗歌、散文写得意境优美,清新活泼,隽永飘逸。朗读时,应该用语轻盈,悠悠雅雅,婉转流利,多扬少抑,力求读出诗文间盎然的诗意和幽雅的情境。像《桂林山水》、《瀑布》等可取这种读法。
3、凝重型。一些课文感情深沉,含意深邃,文字徐缓,或缅怀悼念,或郁闷凄怆,或庄重坚信。读这类课文,要高低适度,语流平缓,既不高亢,又不过分低沉,重点词语清晰沉稳,次要语汇不促不滑。让人听了字字入钧,句句有力,情境尽现,令人遐思。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十里长街送总理》等。
4、平实型。一些自然常识性的课文和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议论文,作者用质朴无华、平实无奇、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或论述事理,带着较为明显的客观性的叙述,因而朗读时要稳定、舒展,声音不高不低,语流不快不慢,语势起伏不大,关键性词语要读出逻辑重音,长句、复句的逻辑关系要读得清楚。又如《大阳》、《激光》等课文。
很多课文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时而写得高昂,时而写得轻盈,时而写得凝重,时而写得平实,因而其朗读的基调是综合型的,我们朗读课文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选择并变换朗读语调。
三、掌握技巧,读出味道
朗读课文要读准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还要掌握朗读的特殊技巧:
1、气音。表示惊讶、感叹等感情或者模仿某种声音时,往往用到一种气大于声,类似耳语彩的声音,这就是气音。朗读中遇到文中有“悄悄地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可采用“气音”的读法。有时在一些特定情境里的语句也可采用“气音”的朗读技巧,如《金的鱼钩》一课,当老班长昏迷不醒时,为了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这时候,“我”
去钓鱼,在这得到鱼就能救人的时刻。“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朗读这段“心里念叨”的话时,若采用“类似耳语”的气音读出,一则表明了这是心理活动,不是明说,再则与当时钓鱼的环境非常吻合,若真的大声“朗读”,岂不是把鱼“读”跑了吗?
2、颤音。颤音就是气流通过声门时,控制声门,使之开放和阻塞急速交替而形成的稍带颤抖的声音。在朗读中遇到表示悲愤、哀求或十分激动的情绪时可使用颤音。如《东郭先生和狼》中,当东郭先生救了狼后,狼反而要吃东郭先生时,东郭先生气得嘴里不停地骂着:“你这没良心的东西,你这没良心的东西!”朗读东郭先生所“骂”的这两句话可采用“颤音”的技巧,这样才能表现出东郭先生被气得说话都颤抖了。再如《金的鱼钩》中老班长临牺牲时奄奄一息地说:“……我……我不行了……”读这段话采用“颤音”的技巧,才能表现出老班长有气无力、说话艰难的情景。
3、变声。因过于悲苦、惨痛、哀伤或冲动而使声音变异,这就叫“变声”。亦即词语“失声痛哭”中的“失声”。如《金的鱼钩》中,“我”看到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这时“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
着喉管,失声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读“我”喊的这段话时,只有用“变声”的技巧,“失声地喊起来”地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因感动而语不成声的效果。
4、喷口。这是从戏曲借鉴来的一个术语。所谓“喷口”,通俗地说就是适当地憋住气,把音节的声母读得富于弹力,整个音节从口中喷出。在表示极度愤慨、惊讶、激动以及要加强气势的地方,可用“喷口”的技巧处理。例如《将相和》的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中,秦王有意侮辱赵王,要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目睹此景“生气极了”,走到秦王面前,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当遭到秦王的两次拒绝时,蔺相如无比愤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在朗读蔺相如这段话的末一句时,在介宾状语“跟您”与“拼”之间应略作停顿,然后双唇紧闭,憋足气,旋即爆破成音,“拼”字喷口而出。这样就能较好地表现蔺相如毫无畏惧、怒火中烧的激愤之情。
5、带笑。在表示欢快或者嘲讽等而发笑的情态时,使声音带些笑的彩,即所说的话是“笑着”说的,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有“笑着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应加上“带笑”的彩。例如《金的鱼钩》一课中,老班长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这句中,老班长的话也应用上“带笑”的技巧来读。
6、轻音。这里说的轻音并非轻声。朗读中为了表示强调,突出某些词语,常用重音表示;但有时故意用较轻的音量读出,也能收到这种效果,尤其有的篇章结尾,运用“轻音量”读,从而使得意境深远,余味无穷。运用“轻音量”,其轻音可落在某些词语上。在一般情况下是全句在读法上采用渐弱的形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的末句:“一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