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篇一: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2)散文体裁的特点:
a“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多样,可混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章法、结构开放
b“张扬个性”:现代的散文,多带有自叙传的彩,抒发作者个人的真实体验
(3)文学性散文中的“主体”与“客体”:
a散文中记叙、描写的客体是作者眼里的主现的人、事、景、物(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b散文中的主体是:作者,即作者由描述人、事、景、物过程中触发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2. 散文阅读的要领: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分享:阅读散文容易“人我不分”,顶替作者,自我突破,去体察、认识、理解、启迪(不可能“具有”与作者同等的经验)。
——体味:体味语言必须细读、体味是仔细领会、体味是体会、寻味。作者言语的功力以言逮意是语文学习,根本意思、意味在字里行间,语言有滋味、作者有情调。
3. 散文教学的现状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问题,主要是散文教学的问题;散文教学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解决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关键是要合理地解读文本;文本解读基于文学理论和文章学研究,散文理论研究远远落伍。
4. 散文教学关注“这一篇”。
(1)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这一篇”是独特的文本,本身就是学习对象,学要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独特的认知情感,及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2)散文阅读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散文中的世界,作者言说对象和方式、所思所感,都是高度个人化的。散文阅读,其外在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和散文教学的视野里,与外在对象的关联,是阅读后的事。散文“这一篇”的教学,是老师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分享”作者文中呈现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语句章法”(即作者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是读者不可能有的)。
5. 散文教学的弊端。
(1)散文教学积弊——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体认;漠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2)把文本当跳板,跳到“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或由“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
a作者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统贯)
b 所指(作者的所见所闻,即所描述的人、事、景、物)
c 外在的言说对象(即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
直跳:a——b外跑:b——c汩怎么读
(3)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拓展延伸)。
注:非语文课——“走到课文之外”、“走到作者之外”。
6. 散文阅读教学的两个统一目标。
(1)人文性目标: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2)工具性目标: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
7. 散文教学内容的开发
(1)散文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原因
a“课标”要承担首要责任:语文课标是“能力标准”或“素养标准”(应该具有),缺失“内容标准”(如何具有,即没有教什么、学什么)。造成散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
b教材的原因:散文教学规律研究有限,核心知识缺失,缺少规范的教学模式。最难教的三类散文:含义隐晦深邃的;文史知识丰富的;意象迭出、思路灵动的。
c教学的原因:一是通用套路,“感悟作品主旨、梳理文章结构、品味语言风格”;二是鉴赏类:散文知识,如“形散神不散”、“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全讲?这篇与那篇区别?
(2)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路径
a “辩体”——认识散文的特征、谱系。
b “识人”——知晓散文作家文学地位和个人风格。
c “断文”——“这一篇”独特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d “定点”——选择自己此次教学侧重的教学内容。
教学点选择原则:一是合题,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编写思路;二是显示教师的学识、个性,能给学生更启迪帮助;三是趣味,让学生爱读此文,喜欢上语文阅读。
(二)成员交流“文本解读”和确定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朱修燕、李光、倪明洁、张茂平、李家全)
【朱修燕】:《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是为了让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主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而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具特。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
全文总共有五个自然段,开篇点题,总写对云南歌会的感受和认识,概括的写云南民歌的悠久传统和繁荣景象,为下文具体描写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做铺垫。
接下来二、三段写的是“山野对歌”。对歌的人来自四方,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对歌的形式多样: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或提问考智,巧答见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它是机智才能的大比拼,充满了竞赛的乐趣。
它是高手间的对决,不是高手,是不敢轻易答腔的。作者着重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紧随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可见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第四段写的“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作者着力描写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于是,美丽的自然环境、悦耳的鸟鸣声和赶马姑娘淳朴自然的歌声就交织成了一曲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在这里,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但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最后第五段写的“村寨传歌”。描写“金满斗会”的盛况空前,堪称“十年难逢”。这实在是一
次民歌的大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各种身份的都有。每桌轮唱,歌声如松涛般舒卷张弛,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并且持续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参会妇女的穿着隆重,清洁索利,和逢年过节差不多。尤其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众盛会的特。
作者用潇洒、随意、极富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个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情景,展现了云南民俗的万千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及该单元的阅读教学注意事项“教学中,应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是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的特点。品读课文,赏析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段。并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感受作
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和赞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李家全】:本文教学内容确定,先不谈,请问朱老师是从哪个视角来写的?朱:我是从内容。李:不是,是解读文本的角度,学生、老师、作者?朱:噢!我是从作者的视角。李:有作者的,也是读者(教师的),这是一种方法,可以的。这儿的讨论,是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文本解读怎么写?
【李光】:我先说内容,文章写了三个场景,各有侧重,第一场景主要写人物动作、语言,写云南女子健康活泼的个性。然后第二场景主要写景,写“山路漫歌”。第三个场景写热闹的场面,有写人多、时间长几方面来写的。然后我说结构,总分结构,每段首句基本上是中心句,对全段或全文有总领作用。然后,讲它的语言特,特别朴素。第四方面是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歌会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李家全】:大家说说李光老师是从哪个角度来解读文本的?王蕙:前面是读者,后面是老师。李:更多是从老师的视角,因为想着备课、上课,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不是老师读散文,会怎样写“文本解读”(欣赏文字)?主要想说的恐怕是,文章哪里有趣
、好玩,印象深刻,可能也会谈到写作的特点,我们解读文本,不自觉地从老师的视角来分析,很正常,是习惯,但与普通读者或作者的视角来解读,区别在哪里呢?
【倪明洁】:解云南民俗,赏歌会魅力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蕴含着浓厚的文学和文化底蕴的文章,沈从文先生用极其细腻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彩鲜艳的云南民族风情画。
咬文嚼字品风情
初读文本,浮光掠影间直觉得就认定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温暖的昆明、静谧的丽江、美丽的西双版纳、壮美的玉龙雪山,这些美景常常使人流连忘返。其中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是这里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而云南歌会就是这绚丽画卷中最为靓丽的风景。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是歌舞的海洋。初次阅读,我们就可以察觉出云南歌会的基本特:欢快、热闹。
在初略感知云南歌会欢快、热闹的基础上,我们再次细细品读文本,进一步走向文本深处,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
漫歌和村寨传歌。在这个阅读环节中,要抓住“对、漫、传”来解读歌会的方式和内涵。
“对”有对抗的意味,青年男女在山野对歌,比的是才情,赛的是智慧。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漫”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抒发的心情,展现的是淳朴天性。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