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选择研究方法的方法
研究的总体设计当然要考虑准备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项具体的设计往往是以研究方法作为依据,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派生什么样的研究设计。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研究理论的不同、研究内容的不同、客观条件的不同等,会造成研究方法上的区别。不同的研究方法反映研究者的不同的取向,也反映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因为所选择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也有所不同。可见研究设计中选择研究方法的重要。
一、选择研究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育研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这些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程序。另外,教育研究是涉及人的研究,人的个性、行为千差万别,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由于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对于刚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来说常常会感到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如果能概括出几条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建立一个有效的框架,可以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少走弯路。
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一是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凡符合研究问题的性质,并且能达到研究目的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二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凡研究者具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等资源,并且又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合作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三是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否适当,并不在于方法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方法与研究目的、研究资源、以及研究能力符合的程度。
虽然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工具,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适用与否的问题,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针对某个具体研究内容,方法还是有好坏之分的。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景,选择研究方法就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
从具体方面来讲,影响选择研究方法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②:
(一)综合与分析
研究者确定课题,进入研究设计时,必须要对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综合方法还是分析方法作出判断。综合法是从整体或大的系统入手,探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法则从局部或细节入手,将部分组装成较大的系统,然后统观呈现的各种关系。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价值,有时可以互为参照,相互补充。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在于:综合法持整体观,研究路线从整体到部分,研究面向事物的内部结构,目的通常是了解过程;分析法持成分观,研究路线从部分到整体,研究面向事物的外
部结构,目的通常是了解结果。
例如,研究学生语文水平,如果用听说读写测验的综合成绩来代表语文水平,就是整体观。如果把语文水平分解成识字量、阅读速度、写作能力、语法知识、逻辑修辞等方面来考察,就是成分观。
(二)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研究者采用哪种思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归纳是指研究事先可能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或现成的假设,只是通过观察、记录,按既定的研究方向收集有关资料,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如,为什么在一个班级里,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学要好些?研究者对这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多次的实地观察,将课堂行为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然后分析、梳理发现好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次数多、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第254页。
②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20-27页。
记笔记、注意力集中等,最后概括学习优秀学生的特点,解释这些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归纳法以事实材料说话,不带任何框框。
演绎法则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研究假设,或形成某种理论框架,然后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证实或证伪假设,从而形成理论。如,上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学要好些?演绎法可能会事先提出研究假设: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相对就较好。然后将课堂参与程度具体划分为一些指标:举手回答问题次数、主动提问次数、违反课堂纪律次数,作业正确率等,最后以这些具体指标检验是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就好。
归纳法和演绎法代表了两种理想的研究思路,他们的区别在于归纳法以数据为出发点,事先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成果是描述或提出假设。而演绎法则是以提出假设为前提,有理论框架,对研究结果有预示,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最终成果是验证或构建理论。其实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端的中间可以有许多选择,可以不同程度地吸收两种方法的特点。实际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经常交替使用。
(三)因素的控制程度
任何研究设计都要考虑对研究环境因素或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有些研究方法对操纵和控制要求少一些,如实地观察、人种志研究、事后追溯研究等;有些研究方法要求对某些因素和条件进行严格的操纵和控制,如实验研究、抽样调查等。不论控制程度怎样,或多或少会影响研究数据的收集,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概括。影响控制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研究范围的大小
研究范围越大,对变量的控制越困难。因此,变量多的,研究范围大的,就比较适合进行综合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反过来,研究范围窄些,则有利于控制变量,也就比较适合进行演绎法和分析性研究,便于检验假设。
2、对变量的控制程度
综合性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对变量的控制就会少些;而在分析性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要少些,因而控制就会严格些。一般来说,研究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研究的控制程度就越高,研究结果就越可靠。
3、被试个体间的差异
研究中,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是要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比较高,控制的程度可以小一些,研究设计相对来说可以简单一些,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可以高一些。反之,如果被试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研究设计就会比较困难和复杂,需要控制的因素就会成倍增加。
4、研究者的主观态度
在一项研究中,对环境和变量控制程度越小,就越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研究的主观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对研究环境控制越严格,研究者的解释能力就越弱,越不起作用,所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也就越强。如采用综合法和归纳法对一堂课进行实地观察,材料的取舍和记录以及事后整理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同样现象,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相反,如果采用演绎法或分析法的实验研究,实验的变量、测量、工具、程序都规定得很细,研究者的主观干扰基本排除,所得的研究数据就具有客观性,研究效度也随之增加。这正如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评分。主观题的评分没有指标限制,以阅卷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分数;客观题的评分可以机器阅卷,主观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性质和数据的收集。无论是研究的思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研究的目标(描述性研究还是因果性研究),方案的设计(选择哪些变量,控制哪些变量)都表现在数据的性质、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上。
收集数据当然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如,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怎样的资料是有效的?如何收集资料?另外,还要考虑收集资料的方法,如,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文献等。除此以外还要考虑材料的明确程度,范围的宽窄,聚焦点的大小等。
二、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尚无定论,有人将研究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类;也有人将研究分为质化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两类。一般情况,大多数研究者是按研究的具体方法来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研究方案的设计,便于理解。下面就常用的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研究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入手,希望能给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是教育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旨在描述或说明变量的特质,关注对背景、条件和事件的解释。描述性研究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研究;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分析性的;可以采用归纳式,也可以采用演绎式;即可以检验已有的假设,也可以用来提出假设;既可以使用定性数据,也可以使用定量数据。通常,不对变量进行干预和控制,描述的通常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
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描述它们的形式、内容、行为、变化,以及与其他现象的异同等。研究者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描述可以得到很多发现,因此描述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是基础性的,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描述对象不同,以及描述程序或工具的差异,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描述特定体的现状与特征的研究为调查研究(survey study),描述单一个体特征的研究为个案研究(case study);调查研究以访谈(interview)、问卷(questionnaire)、以及测验(test)为主要工具,强调量的分析属于量的研究;个案研究及人种学研究(ethnographic study),则以深层访谈(in-depth interview)及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为主,强调质的解释,所以是质的研究。如果描述的内容涉及时间的变化,事件的演变和趋势,则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 study)。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持什么态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是怎样展开的?课堂提问的频率是多少?
描述性研究常用到测量工具和统计技术,除了文字性的描述外,更多地要用到标准化测验、课堂观察测量工具、态度量表、问卷、访谈表等,因此进行描述性研究应该熟悉各类测量工具。从获取数据的时间点上考虑,描述性研究可以设计成为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和横向研究(横截面研究)两类。纵向研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个时间点上反复多次地收集资料。横向研究则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在总体的多个层次上一次性地进行测量获取资料。
例如,要对小学生如何学会写作的过程进行研究,了解1-6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是怎样发展的。我们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小学某个班跟踪六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都要求学生写命题作文“我家的大
公鸡”,最后对学生在不同年级时所写的作文进行纵向分析比较。我们也可以采用横向研究设计,在学校1-6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要求写命题作文“我家的大公鸡”,然后对各年级的写作水平进行比较。
描述性研究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引导研究的展开,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研究问题来构建研究过程。一般描述性研究的设计包含以下程序:
1、确定所要描述的对象;
2、选择可以利用的信息源;
3、通过观测工具获取数据;
4、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5、形成研究结果和评论
描述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描述也就没有研究。当然这种描述应该是真实可靠的,能反映事实现象的。在科学研究中,描述性研究不是仅仅在讲故事,更多地会涉及定量数据和统计形式,需要研究者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研究意义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二)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历史研究不仅试图让人们知道教育的过去,还想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帮助人们了解教育现状,并对未来教育的前景作出判断。历史研究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常用于教育史的研究,但又不限于教育史,它几乎覆盖教育研究的所有领域。凡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物,以及教育的环境、组织、制度、问题都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研究领域。一般研究的焦点涉及过去的学制发展、教育家的思想、教学流派、教育事件、以及相应的教育史问题等。
历史研究法的设计注重史料的收集与鉴定。由于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已经发生,人们无法再去操纵它们,因此,除了收集与鉴定史料之外,研究成功还有赖于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解释,只有研究者的洞察与创造,才能对史料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和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研究者的价值观和兴趣,研究是主观定性的。
历史研究法的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可以来自社会问题,当前的社会问题是教育研究中历史问题的最广泛的来源,如家庭教育、
学习资源的浪费、学业的压力等;可以来自对个人、团体、事件、运动等的研究以填补历史空白;可以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历史上的一些观念和事件;还可以将收集的历史资料与新的历史事实综合起来重新诠释以往的事件。在决定历史问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想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否能到,并且能够解读。
2、收集与评价资料
收集资料要有目标,历史研究的文献收集通常是从最初资料入手的,从文献目录、索引、参考书等间接资料开始,然后再去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真实性还需要考证和评估,去伪存真。
3、综合整理资料
综合整理是对资料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可以按时间顺序或不同的主题将资料综合,研究者应避免带有历史偏见的分析。
4、解释历史形成结论
解释历史可以运用概念诠释历史信息;通常要探讨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还要对历史资料和证据进行概括。最后以读者理解的方式完成历史研究论文。
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教育现象及问题,因只能在现存的文献与史料中寻证据,加上资料数量有限,不一定完整,以及资料本身是否可靠的问题,因此在应用上会受一定的限制。研究者必须确定收集到必要的、真实的资料,否则研究容易出偏差。另外,研究中的史料由研究者解释,难免夹带主观的成分,客观性不及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因此在分析解释研究结论时,要格外小心谨慎。然而对于过去事件的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自有其特殊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取而代之的。
(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个案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个案特征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可以发挥诊断与矫治的功能。个案研究的特点是集中、深入描述单一个人、班级或学校的状态或行为,直观形象地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个案研究常采用访谈、问卷、测量、观察等具体方法。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对个人档案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深层访谈(in–depth interview)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所谓个案就是现象的一个具体事例,研究者通过生动地描述某一现象,向读者展示理解这一现象的意义。个案研究可以是研究者为了理解感兴趣的某一现象、过程、事件、人物,而选择一个案例进行的细致的研究;个案研究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渠道,针对性地收集挑选大量有关资料,以深入了解个案内容的研究;个案研究还可以是在自然的实地情景中针对单一个体或问
题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目的通常来源于以下三个原因之一:
1、提供描述在充实的、情景性的描述中使描述的现象概念化,并赋予现象以意义。
2、提供解释旨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将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系统地联系起来。
3、提供评估对可评估的现象进行生动描述和判断,确立独特的理念、主题及模式。
个案研究在于了解研究对象经常发生的行为、事件、状态,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身临其境地探究和分析原因,以描述各种事件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形成整体的解释。除了对个案的全面了解,个案研究还可以形成新的研究假设,作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基础。研究方法有哪些
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相比各有长短,相辅相成。调查研究更重视研究的广度,强调量的分析,揭示体的普遍特征;个案研究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强调质的解释,揭示个体的独特条件。因此,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
按个案研究的性质,研究可以划分为探索性个案研究、描述性个案研究、诠释性个案研究。按个案研究的对象,研究可以划分为对个人生活史的个案研究、对社会团体发展变化的个案研究、对特殊问题的个案研究、对事件情景的个案研究等。
个案研究的设计以及描述可以考虑以下7个W问题:
(1)谁(who)
(2)什么(what)
(3)地点(where)
(4)如何(how)
(5)原因(why)
(6)时间(when
(7)受谁影响(whom)
个案研究通常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①:
1、研究的问题
个案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研究的目的与性质,必须清楚了解研究的有关问题。研究什么?研究的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过程等。
2、研究的命题
命题是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主体,也是研究设计的依据,把握研究的命题会影响整个研究的进行方向。
3、分析的单位
研究者必须明了自己研究的分析单位,即研究内容在什么层面进行分析,应该运用什么方式有效地收集资料。
4、命题与资料的联系
个案研究者依据研究命题,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事件中获取与命题相关的线索和资料,从而描述或解释命题与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个案研究的步骤:
1、阐述研究问题
2、选择个案
3、研究方案设计
4、收集资料
5、分析组织资料
6、解释说明研究成果
7、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例如,以个案研究来探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研究者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目的是想通过个案的描述分析,提供提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能
①林进材:《教学研究与发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