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那就是我》赏析
作者:***
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8期
        【摘要】歌曲《那就是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首唱朱逢博,随后还有一些大腕如廖昌永、戴玉强、祖海、关贵敏等都曾演绎过。今天,这首歌也几乎是高校音乐专业师生常备的练习、考试演唱曲目,分析此歌又多了一些特别的意义。文章以这首歌曲为对象,深入分析歌曲的内涵,以便能更好地把握歌曲风格。
廖昌永
        【关键词】歌曲赏析;《那就是我》;歌曲风格
        一、诉说性的内容呈现
        歌曲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歌词属于“新声诗”,这时作为文学体裁的这一创作也正进行着“大变革”。一改以往抒情作品旨在歌唱新时代、歌颂民族的豪情,赞美新生活,歌唱工农兵面貌,开始关注情感领域中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等,也还有对自然风光、
青春时光、军旅生涯、社会正义的赞美和歌颂,但更主要的是“个体本位”的意识觉醒,人们更多地把歌词创作转向对个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特别是被压抑的个人情感的宣泄。但谷建芬所欣赏的个体不是“小我”即那种“男欢女爱”式的情感,她倡导艺术家歌颂对父母、家乡、民族、国家等“大我”题材。艺术家始终要为人民歌唱。《那就是我》的歌词,仅看题名就不俗,词作者是著名词人晓光,他借“小河”、“炊烟”、“渔火”、“青山”、“微笑的浪花”、“驶来的风帆”、“飘来的山歌”等景物勾画出一幅淡雅、朦胧的山水乡村图景,以此寄托游子悠长的情思。它与以往的思乡题材大多表达哀怨情绪有点不同,这首词犹如在深情地诉说,从故乡小河想到水磨、从炊烟想到牛车、从沙滩说到海螺等等,犹如一幅别具一格的清丽秀婉的水墨画、一组古朴宁静的生活画卷,让人觉得好不享受。作曲家谷建芬之所以对此“一见钟情”,这与其生活经历肯定有一定关系。谷建芬1937年生于日本,7岁时因民族矛盾随父母回到祖国大连地区,都是靠海边的地方。童年生活应该会给她留下点什么,特别是这首词提到的海螺、沙滩等景物也许时不时会激发她对童年的体验。连巴金老人都说:“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当然,这是笔者的猜测了,要是放在以前这样猜测可能是不允许的。但人毕竟是人,歌词说是描景,其实在写人,写真实的人的情感,情感有
时是很难、很复杂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谷建芬因家庭成分被下放农村,这次她是真正背井离乡了,而且是被逼的。在农村的生活,歌词中的景象描写,她太熟悉了。20年后的80年代,谷建芬回到北京,面对这样的意象,她心中的复杂情感可能无法说清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气氛还比较严肃的形势下。此外,“竹笛”、“山歌”、“水磨吱吱”等一些更具有听觉的景象对于对声音很敏感的谷建芬来说更容易引起她创作的联想。尽管以上分析是笔者的揣测,但根据谷建芬说,在她个人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每一首成功之作都浓缩了特殊的历史记忆和真情。相信歌曲的成功跟谷建芬复杂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