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篇一:把栏杆拍遍 读书笔记】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打开历史之窗,翻看一页页历史的鉴证,殊不知,历史的车轮已缓缓滑过,但它留下的痕迹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一位位爱国英雄人士涌出,他们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今天似乎又目睹到了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读完《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我的心在颤抖,不寒而栗。林则徐,从1840年的战争中,看到中国将要衰退危亡,便呈奏章禀告皇帝,把事情的严重性警告皇上,并要求亲自出马,解决危机。于是便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事迹。他当众把数吨销毁,在百姓面前树立了威信,更是毅然决然地为百姓除害。可是好景不长,昏庸无能的皇帝竟判他为罪臣,发往新疆。就在发配新疆的过程之中,他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途中受到许多中、低层人士的帮助与鼓励。在伊犁他又帮将军出谋划策,解决荒地。
在以后一年内,林则徐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域,历经严冬和醒暑,无怨无悔。
他为清政府新增的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是他所该承爱的,而他却尽心尽可能力,无不体现出他的为国为民之心。他对国家的那一份情比对他的生命看得更重要,这无不让我们敬畏。
历史的车轮还在继续前进,一批批爱国勇士,载入着史册。
近几年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是中国人对太空的进一步探索,对宇宙的星系又多了一份了解,更可喜的是,“神九”胜利飞入太空,在对太空的进一步探索中,“九天”的成功对接,再一次创造了奇迹,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在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还有更多的英雄人物会登场,正是他们,为祖国增添耀眼的一笔,也正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走向美好幸福的一面。
然而,因他们的心中更多的是什么?是他们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样纯洁刚正的心灵使他们前进,也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更勇敢,更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为国争光!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我之所以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多半是因为她《夏
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磅礴的气势,恢宏的人生,竟是一位跨越北南两宋的小女子所说的话,不,不是小女子,而是女中豪杰。
我很难想象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女子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再婚又离婚,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到了晚年让一个孩童的一句“词藻非女子事也。”而否定自己一生时依然可以顽强地挺过。她是怎样傲然屹立于苦难之中而不为所动,她又何来的勇气呢?我想那便是它的词作了。词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而不乏多见,李词的特点就是言愁,首首写愁,阙阙言愁,甚至字字都饱含着愁绪。《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还只是愁于表面,含蓄的表达已经满足不了她情感的宣泄,那么她的愁就不是一般的愁了,而是超越时空的愁。
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而作为诗人的李清照在精神之力上定超乎于常人,然而她亦不缺乏外貌之美与才智之强,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完人。但在那个年代,她并没有给世人带来了震撼,因为她是女子,她根本不需要精神之力,也不需要才智之强,美貌如花就足够了,这样她就可以像平常女子一样,过上
正常人的生活,嫁个男人,生儿育女,到了晚年,也好含饴弄孙。但上天不允许,偏偏让它作为这个百年难遇的完人,那么她还怎么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呢,要是有也得跨越时空了。所以她又怎么不会百年孤独,怎么不会愁苦呢?
感谢李清照,让我们在精神领域接受了一次震撼,一次冲击,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们敞开心扉,以快乐之心接纳世间的真善美,以勇敢之怀来容纳不公与苦难。李清照生不逢时,悲哉,悲哉。但在我们后人心中作为女中豪杰,作为美神的她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儿心灵的慰藉吧。
我不知道我是在读梁衡,还是在读柳永。他写的柳永,这样一个“才子词人”“白衣卿相”。柳永落第,混迹烟花之地,在这个为所谓“君子”所不齿之地,柳永却实现了他自己的价值。他在这里到了自我,到了知己,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毅然决然地忘记了过去的世界,得到了新的世界。
便如梁衡自己写道:“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便是你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梁衡把柳永的落第与混迹称为“逆境”。杜牧也曾经这样认为。他的“十年一觉扬州梦”便是在花坊
柳巷度过。他为之悔恨,他自感堕落,他要重回仕途。与他相似,柳永热衷功名不假, 但“他在这里没有堕落”。
没有,他是创造了他的生命。
胥字怎么读 其实,柳永本人也是不大愿意经历他的“逆境”的。他考了四次科举,不惜改换名字得中。还有他本人做官时,写了一首临安奢华的《望海潮》,有说法说这词是特意写与上级的,词中那种得意的感觉也很是明显,所以柳永是热衷仕途的,他走向市井是不得已的。可这个不得已,也是大有道理的。柳永走向的,是一片宋词更为开阔的天地,他以他的达观,他的生命的创造,他以他的“奉旨填词”,以他的“白衣卿相”的梦,以他的自嘲与自信,变逆境于属于他的境界。
这一点才是积极的。梁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赞颂他的积极。我怀疑梁衡更多的是在借柳永说他自己的积极。可他说的真好,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每个人都是会选择自己面对俗世的态度,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梁衡与柳永的达观积极。我也不能。可他们的话,对现在的我很珍贵。我无数次听到类似的话,无数次
地对别人说,无数次的悟,无数次地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是否曾经有过作用。我又再一次对自己说,达观,积极。我能做到么?毕竟,说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翻开市面上的古诗集,你会发现李白的诗作数量居首,其次是杜甫,而韩愈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他也写诗文,只不过没有李白那么多痴话、没有杜甫那么多忧国忧民——他的不幸与挫折,却远比李白杜甫多。
文中作者对韩愈的评价甚高。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韩愈的种种经历,又对他的作为做出了详细的评述。韩愈本人正直,“肝脑涂地”地直接向唐宪宗“陈利害表决心”,不料宪宗丝毫不领情,还将他贬官千里,这已算是一桩挫折;当他到了潮州后,却发现这里还残余落后的文化和陋习,然而韩愈仍不忘将自己的能力付诸一方水土,心系百姓,这真是“难能可贵了”。他两次犯上直言,又倡导古文运动,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不依不服,这正是他生命中的韧劲所在。“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落第”,如此看来韩愈并不是一个向挫折低头的人。身处逆境,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踏踏
实实做好他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在历史上,他的作为也许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令后人为之敬佩、为之称道。韩愈所受到的挫折,究竟是他的个性决定还是掌朝的宪宗皇帝造成的?文中作者认为无关紧要。他认为重要的是人对待自己不幸的态度。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或是挫折,跟韩愈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韩愈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一次次的碰壁而消失殆尽,他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
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曾并不为我所了解的人生经历;读到的是他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读到的是他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我读韩愈,读到的是他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
《大无大有周恩来》
《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文章我是怀着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一口气读完的,此时的总理形象像一座高耸云霄的丰碑屹立在我心中。
这篇交章,颂扬了一代伟人高尚的品质,至高无尚的人格魅力。详细叙述了总理的惊人之无有之,简单概括为:一无是死后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去不为言。敬爱的周总理虽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但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身边,至今,许多人包括本人,一提总理就肃然起敬,泪流满面。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大之魂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
周恩来总理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又是一种崇高。公私之分大有来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但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者,总理可以说是第一人。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
总理在临終前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而总理的“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惊世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奉公廉洁、公而无私??”像丰碑铭记在人们心中,人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篇二:《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
新,而是其实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
的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