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的智慧
写在前面的话:
4·23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
我们当前有这样一种现象:路过幼儿园的门口,会听到稚嫩的声音在读《三字经》;早晨,小学的广播里在播《弟子规》;网络中关于国学的讲座越来越多;中学升学考试中,语文所占的分值在稳稳的增加。为什么呢?全民学国学,难道我们是要学古代的语言,过古人的生活吗?
16世纪欧洲的殖民运动中,西班牙人为了达到灭绝玛雅文化的目的,几乎烧毁了全部玛雅文树皮书,强迫玛雅文化的守护者学习西班牙文,凡是使用玛雅文字的人都会被虐杀、烧死。在殖民者的笔下,玛雅文化被说成是趋于没落的史前文明,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种古老的文化,就是这样被毁灭。由此我们可以说,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存则中华民族存,中华文化亡则中华民族亡。中华国学,就是中华文华的精髓。
所以,我们学国学就是要学古代这些学问里面的一些思想。具体地说,就是一些提升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让自己更加幸福的东西。
思想从哪里来呢?从经典中来,我们读书就要读经典,读那些能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东西。我们的生命有限,面对现代社会信息量充斥的海洋,如何辨别那些书呢?王强老师在北京大学为他的新书《读书毁了我》做宣专时讲过一段话,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只读人类历史上被大浪淘沙过的东西,用生命创造的文字,真的 、善的 美的 一定是那些流传在人类长河的文字中没有被淘汰的内容,  你不断不断的在这些文字中被熏陶,当你离开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些文字便变成了你的世界。
  我们人类文化的源头,一直在闪闪发光,影响至今的经典,便是先秦诸子的智慧。
什么是先秦诸子呢?
    先秦诸子,就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年间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后来被分为道、儒、墨、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诸子百家。
诸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则是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他们的名字在全球华人地区家喻户晓。
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集中出现,是一个奇迹,而且这奇迹是全球性的。实际上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纬度(约在北纬30度上下),南亚有释迦牟尼,西亚有犹太先知,南欧有希腊哲学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读什么?读他们的智慧。
    孔子讲“仁”。什么是“仁”?“仁”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二人之间的关系,引申之是指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内在精神。我们对仁学的定义是:仁学就是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道德学说。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良善的行为受良善的思想支配,这个良善的思想就是仁。仁的内容很广,凡是美好的品德都包括在内。孔夫子有一句简明扼要的解释:“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怎么爱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愿意做的,别人也愿意做,那你应该替别人着想;你想得到幸福,别人也想得到幸福,你就应成全 -----“君子有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得到的结果,别人也不愿
意得到,那你应该替别人想一想;你自己不想被人诋毁,你就不要背后诋毁别人,所以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性,把这颗心发扬光大,也爱别人孩子,这就是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把这颗心发扬光大,也爱别人的父母,这就是仁。总之,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将心比心,问心无愧,社会一定和谐,世界必定太平。
孟子崇尚大丈夫精神。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一股正气。孟子详说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有些同学家庭条件优越,想要什么有什么,物质条件优越本身不是错,但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不好;有的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生活艰苦,感觉在同学跟前抬不起头,经济条件差不是错,不勤奋励志不是“大丈夫”。人应该志向高远,做被人尊敬的人。
荀子讲“天人关系”。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荀子说:各有各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说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不因为你是现在的君主,是尧舜,就怎么怎么样,也不因为你现在的君主是桀纣,就怎么怎么样,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荀子说天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
天了吗?地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吗?君子难道因为有些小人在旁边说三道四,就不干自己事儿了吗?不会的。所以荀子的观点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天塌不下来。所以他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易传》是《周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周易》是两本书,一本《易经》,一本《易传》,《易传》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产生的一本书,受荀子的影响很大,荀子的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易传》里面,就形成了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墨家主张兼爱。兼,表示同时、两个一样,没有差别;兼爱,就是没有差别的爱,完全相同的爱。当今有“兼职”一词,“兼”表示次要的、附属的,与墨家所说“兼爱”的“兼”不同。墨子的口号是:“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就是兼爱,兼爱就是没有差别的爱;把别人的国家当作自己的国家去爱,把别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去爱,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墨子认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社会将成为一个美好的世界;诸候国之间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社会上再也不会有骗子骗人。兼爱的具体表现
是“交相利”,即互利,彼此为对方着想,在社会交往中彼此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不是一方得到好处。在国际交往中,不但要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还要考虑对方国家的利益。因为兼爱,所以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非攻”。墨家的兼爱精神很是纯洁、很高尚,与基督教“天下之人皆兄弟妹”的教义很接近,所以近代曾有人说墨家具有宗教的博爱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高尚脱离实际,没有可行性。
韩非子不讲爱,把人当作逐利的动物,从根本上否定爱的价值和意义。韩非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人是开马车铺的,卖马车的,还有一个人是开棺材铺的,卖棺材。这个开马车铺的人天天祈祷说:愿天下人升官发财。那个卖棺材的天天祈祷说我愿天下人早点得病,韩非说:难道是开马车铺的人仁慈吗?不是,因为只有你升官发财,他马车才卖得出去,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啊,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夫妻两个晚上都祷告,老婆就天天祷告说:神啊,保佑我老公吧,让他平安无事,让他每天挣一百钱。这祷告多了以后,老公就奇怪了,说你反正是祷告嘛,你不能多要一点吗?老婆说什么,一百钱就够了,挣多了你就包二奶。法家认为,爱是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不足为据爱会害己。弥子瑕年轻貌美有宠于卫君,母亲有病,她假传命令调用卫君的马车看望母亲。卫君听后没有怪罪,反而赞赏说:弥子瑕爱母情深,不怕假传命令触犯法律。又一次,弥子瑕与国君
在果园游玩,吃到了一个桃子很甜,就把剩下的半个给了卫君,卫君说:她真正爱我,都忘了是自己吃剩的!弥子瑕年老失宠,卫君降罪说:你假传命令,还让我吃剩桃,有欺君、辱君之罪!所以韩非他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他是冷冰冰的、赤裸裸的、血淋淋的,把这个人世间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他都无情地给你揭露出来,一点面子都不讲。因此他认为这个社会要建设得好,没有别的办法,什么仁爱啊,仁义啊,什么礼让啊,没有用,有用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刑法,一个是权术,严刑峻法,阴谋诡计,这两条管用。
先秦诸子,从宏观上说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立足于社会,儒家、墨家、法家等属于这一阵营;另一大阵营立足于宇宙和自然,阴阳家、道家属于这一阵营。谈到道家学说,我们自然会想到老、庄。道家学说的总体特征是,基于宏观宇宙的立场看世界,基于自然界的立场看人和人类社会。因而,道家学说与儒家、墨家、法家学说存在根本分歧。
老子讲“无为而治”。我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有所作为,甚至大有作为,可是老子推崇的却是无为。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了无为 ,到了庄子更是进一步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道家的思想不可以用来治国 因为什么都不做的话,怎么来
治理国家呢?不知道你去过北京的故宫没有,在故宫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有一座不太大的宫殿, 叫做交泰殿。 殿名取自《易经》,含有天地交合、 康泰美满的意思。 1748年乾隆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 也就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存放在了交泰殿,需要的时候要请示皇帝批准才能使用这些玉玺。保存二十五方皇帝行使权力印章的交泰殿里悬挂着一个写着“无为”两个字的匾额 。那如果说无为的意思是无所作为的话 ,那岂不是意味着这二十五方印章没有什么用吗?这显然不合常理。 无为还被用来用做地名, 在安徽省有一座县城就叫做无为县, 北宋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米芾的祖籍就在无为县  。那么无为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老子看来无为并非是无所做为,  无为的本质是顺道而为。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看起来好像无所做为但实际上天下却没有么事没有它的介入, 统治者只要能够坚持遵守道的准则 ,万事万物就会自动的教化,教化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欲求和作为 ,这样我就用纯朴的大道来去镇服它 。纯朴的大道会使其回归到无欲无求 ,无欲无求以达到清静天下万物就会自动地下来 。在这里呢无为其实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 只是凡事要顺天之时 于文华老公随地之性 因人之心而为之  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 仅凭我们的主观愿望和想像做事, 那你是要出问题的。
《老子》讲道理,《庄子》讲故事,形式不同,本质无异。《庄子·齐物论》讲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翩翩飞舞的蝴蝶是在我的梦境中呢,抑或我现在是在蝴蝶的梦境中?人们常说,人生如梦。庄周说,应该去掉“如”字,人生就是一场大梦,只不过当这场大梦过去的时候,做梦者彻底明白人生真相的时候,人生已然结束。人生梦一场,犹如梦黄粱,“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周甚至说,我给你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本身也是在梦中,真正觉醒的人不会给别人讲这样的大道理。
庄子主张生死无别,学界称之为“齐死生”。对庄子来说,“死生为昼夜”,死生完全是自然现象,不能说黑夜不好白天好,也不能说白天不好黑夜好。妄想改变自然,或者为自然的变化百烦恼,完全徒劳无益。生死观的革命导致了对生命的无情,对社会的无义。在世俗生,死亡本来是悲伤的事情,但在庄子这里却变得无所谓。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莫逆:之交,子桑户去世,孟子反和子琴张二人若无其事地在尸体旁唱歌;“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你已经归真了,留下我们还得继续当人啊!不是为死者悲伤,而是为自己还活着难过。庄子的妻子去世,庄子坐在旁边“鼓盆而歌”。
别人批评他:照顾了你一辈子,给你生儿育女,不哭也罢,反而鼓盆而歌,真是不通情理!庄子回答:人的生死犹如春秋冬夏的运动,是自然规律,人回到大自然,重享自然的欢乐,旁边有人痛哭流涕地挽留,那是糊涂,是真正的不讲情义!
墨家教给我们博爱,法家教给我们理性,儒家教给我们入世,道家教给我们出世。尽管各家之间有些冲突,有些观点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当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互补。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要从国学里面学什么,其实,我们就是学习一些底线信条,比如:忠诚、关爱、诚信、公平、豁达,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训练,训练我们,在有动摇的时候,天人交战的时候,可以坚守底线,如果丧失,社会凝聚就会降低,人们会花很大精力在互相提防与建立信任上,这样信任成本就会急剧增加,做事就会越来越难。别小瞧这种力量,它会无处不在,会极大地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这是我们不断地阅读学习国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