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1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
2.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写出两点即可)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5.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D. 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8.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
(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 。”
9.古诗阅读
秋夜寄邱员外①
(唐)韦应物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②属:正值,恰逢。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 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古诗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
(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 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头:地名。②拙:同“茁”。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天净沙秋思赏析”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17.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19.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2. (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后两句用“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⑵《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
、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