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课时:
阅读材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
2、比赛读。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汇报朗读、学生评价,教师引读出节奏来。
三、感悟诗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诗歌大意,教师引导:(1)
天净沙秋思赏析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①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②《春夜喜雨》是唐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词、曲分别有词牌、曲牌。(2)
解释难词。
3、讨论交流词、曲的大意。
4、感情朗读诗歌。
四、欣赏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小组交流:(1)
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
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5、分组比赛,读出作者的情感。
6、背诵这两首诗。
五、课堂小结:
自己总结归纳一下词、曲的异同。
2、《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
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三、艺术特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小令的基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文史知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 ... ...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
第一、三句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 ... ...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3、《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