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
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二、作者简介
白朴(1226~1306),字仁甫,字太素,号兰谷。本曲以明丽清快的笔调描写了秋天的景.旷野中孤零零的村子沐浴着阳光,西落的太阳,在西山托起满天红霞。炊烟冉冉升腾,古树枯老苍黄,寒鸦鸣叫不休。一只飞鸿掠过长空投下点点黑影。青山滴翠,绿水浮蓝,秋风吹来白草轻摇,枫叶变红菊花遍地开放。
三、整体感知
1、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2、译文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小草、红枫叶和黄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四、课文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
、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