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音乐心理学发展现状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近期召开,研讨会上
代表们所提交的论文不仅体现了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更集中反映了3
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
论文进行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参
会论文进行详细梳理;另外对此次研讨会的大会发言内容进行整合分析,
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信息。
关键字: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近期,“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据不
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有一百六十余位,是历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
讨会中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开幕式上,音乐心理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音乐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其次,回顾了过去3年音乐心理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
对未来新形式、新机遇下的音乐心理学发展表达了期盼。
随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
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李小诺研究员分别从音乐心理学的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周海宏教授提出人类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板理论”,
并以此解释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以及音乐学习动机问题。在此基础上,周
教授又提出未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走向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并强调
回到演绎的心理学道路必须严格地遵循实证研究方法。
刘沛教授首先提出由于“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心理学传统与中国人认识论传统
的悖论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对我国未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的发展构想。李小诺研究员分别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研究阐述了绝对音高能力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音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分析了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这两种不同音高认知方式的脑机制。
随后,与会代表分成12个讨论组进行报告,主要围绕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国内外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最新动态、音乐、音乐表演与音乐审美、音乐心理与网络科技、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等多项议题展开。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51篇,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因此,本文对本届研讨会的参会论文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3个层面对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现状的重要信息。
一、文献梳理与分析
1.关于研究领域
根据此次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音乐教育心理是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领域,三
分之一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此;其次是音乐与脑神经机制、音乐表演、音乐及音乐审美等相关研究。这说明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2.关于研究问题
关于此次研讨会参会论文研究问题的分布情况由(图1)可知,其中
音乐心理学实证研究、音乐表演心理及音乐心理与儿童教育是本届会议的
主要议题。另外,关于音乐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论文有5篇,占总数的10%,这表明部分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音乐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生力量,
从而让学术梯队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化。
3.关于研究方法
针对本届研讨会参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显示:运用思
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32篇,占论文总数的63%;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37%,即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
明显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并且在思辨性的论文中,属于严格的哲学思辨
论文很少,部分论文是从研究者个人教学感受出发进行阐述,其研究结果
主观彩较浓,缺乏信效度检验(见图2)。
在具体研究方法运用层面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比例为29%(见图3),这表明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
法同时运用到研究中。但也有少数论文缺乏关于研究方法使用的明确说明。由此可见,研究者仍需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予以重视。
二、会议论文研究动态
本届研讨会论文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個方面,即转变研究方向、跨学
科交叉与合作、加强应用型研究、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及追踪国
际研究动态。
1.转变研究方向
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有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变,从
研究外界事物转变为对人自身的认识,特别是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例如,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王昕研究员在其论文《负向情绪偏向音乐情绪诱发的
神经机制对比》中,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对音乐中的负向情绪,即悲伤情绪和恐惧情绪进行
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虽同属于负向音乐情绪,但听者对悲伤情绪和恐
惧情绪的偏好、感受、聆听意愿以及脑加工方式均存在差异。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在题为《音乐训练对先天
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的报告中,针对音乐训练是否能够有
效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结构的外显判断这一问题,对失歌症者进行每
周两次、每次30-45分钟、共计9次的音乐训练。结果表明,短暂的音乐
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这
种提高既体现在行为水平,也体现在脑电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为失歌症者
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
2.跨学科交叉与合作
会议中有多位学者提到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拓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包括与医学、声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之间的
合作。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万诗慧在题为《音乐厅感知效应的声学参数
研究》的论文中,从声学和建筑学的角度来探究音乐厅的建筑结构布局,
进而提出音乐厅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功能的主要评价标准,各项声学参数的
最优阈值与音乐厅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声学参数测量的数据显现出来的。
随后,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蒲道深和英国爱丁堡大学高弋力博士合作
的论文《音乐在痴呆症中的应用与研究文献回顾》阐述了音
乐能够改善痴呆症患者的行为、情绪控制以及记忆唤醒等方面,同时
也能够让患者的护理者受益。
3.加强应用型研究
一门学科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应用层面。可喜的是本
届会议的论文拓展了音乐心理学在应用型研究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例如,
中央音乐学院的李丰学者以《养老机构中的音乐活动构建及其音乐选择》
为题,阐述了音乐活动作为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活动,如何构建和开展对老
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首先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
观察;进而从音乐活动的各个角度切入,尝试构建系统性的音乐活动;最后
通过每次活动后老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表现,对音乐活动进
行反复完善。
首都师范大学的郭猛等三位研究者在其论文《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
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中,对400名2022级大一学生进行
一个月的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实验。一个月后,研究者再分别对实验组和
控制组学生进行SDS量表测评。结果发现实验组整体分数下降了32%,而
控制组由于邻近期末课业压力增加,SDS量表分数相比一个月前提升了10%。由此说明,订阅式团体音乐减压对缓解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积
极作用。
4.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从音乐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文化传承中传承人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以
及地区音乐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本届会议部分学者关注的问题。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乌日瀚在其论文《简析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所
体现的民族积极心理品质》中,阐述了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及
歌词当中普遍蕴含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并且当地人也具有此类积极的心
中国音乐学院排名理品质。因此,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民歌中所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待人
处事的生活哲学观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